[法语] 太上感应篇  (第九十二集)

楼主: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4-01 15:55:31
太上感应篇  (第九十二集)  1999/9/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
19-012-0092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佛在经典上,劝勉我们要“力行仁慈,广修众善,消除
三障,清净六根,念佛持斋,参禅学道,高超三界,迥脱四生”,这几句话,可以说将十
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都说出来了。接着佛又教导我们,“切勿纵贪瞋痴,行
杀盗淫”。切勿两个字,非常肯定,非常恳切,千万不能造。贪瞋痴是三毒烦恼,佛菩萨
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诸佛菩萨已经断贪瞋痴,决定没有杀盗淫的行为;不但没有这个
行为,念头都没有,这是圣人。凡夫贪瞋痴、杀盗淫的念头从来没有断过,只是没有外缘
,它不起现行;一遇到外缘,它立刻就起现行,这是凡夫修行不能证果、不能开悟的原因

  我们学佛的同修,有不少人常常跟我谈起,怎样才能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契入是证得
。怎么样才能契入?必须开解,解才能契入。解跟行是一桩事情,解在行中,行在解中,
就契入了。如果我们单单照佛所讲的这些仪规去行,不能够深解义趣,还是不能够契入境
界,这个一定要懂。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玄义里头说得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
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不能成就。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功夫得力的人,一定是解行
并重,定慧等学,慧是解,定是行。这个地方的两句,勿纵贪瞋痴是属于解门,勿造杀盗
淫是属于行门。有行无解,那个行是勉强的,不能够达到法尔自然的境界;有解无行,那
个解决定不透彻,总不免产生偏见、陋执,陋是浅陋。所以这两句话重要。
  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不要看其他地方,专看我们佛门,我们自己这个道场,围绕周
边这些同参道友,几个人能够息灭贪瞋痴?几个人能够不造杀盗淫?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
已。我们这些错误的念头、习气还没有真正的放下,对我们的解行决定产生障碍。佛在经
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根性有利根、有钝根,有所谓上中下三根。三根从哪里来的?我们
是属于哪一种根性?老实说,三根不是一定的,佛无有定法可说。你肯放下,你就是上根
;能放下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不能放下,你就是中根;完全不能放下,你就是下根。哪有
一定?完全在自己。身心世界、世出世法统统放下了,那你就是上上根。由此可知,根性
与读诵、闻教有很密切的关系。大乘经读得多、听得多,容易觉悟;换句话说,把我们从
下根提升到中根,从中根提升到上根。
  祖师大德教给我们读诵,要懂得随文入观,随着经典的文字,随着世尊所说的一切法
,自己不知不觉的就入了境界,这是入观。用现代的话来说,不知不觉就把我们自己的想
法、看法转变了,这就是随文入观。读久了,读多了,听多了,这就是讲薰修的力量。薰
修力量最显著的是为人演说,这个力量很大,效果非常殊胜;为别人讲一遍,比自己读十
遍,印象都要深刻。所以诸佛菩萨四无碍辩有乐说无碍辩,欢喜讲。诸佛菩萨无非都是给
我们做修学榜样,我们也要学到欢喜讲,才会有进步。欢喜问,别人不问我们,我们反过
来问他,对于自己智慧、见解都会增长。智慧真正长一分,你对于世缘,包括佛缘,你自
自然然会放下一分。
  跟诸位说,世缘沾不得,佛缘也沾不得。你们也曾经听过禅宗所讲,念佛一声,漱口
三天都漱不干净。那是表法,做给我们看的,告诉我们,高级的佛法是世法、佛法都不沾
染。世法、佛法要不要离开?不需要。为什么?没有障碍,你离开也错了,执著错了,离
开也错。离开怎么?你也起心动念了。决定要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法法尔如是。我们讲
放下,放下是两边都要放下,有边要放下,空的那边也要放下;执著要放下,不执著也要
放下;分别要放下,不分别还是要放下,那叫真的放下了。放下执著,一切都不执著了,
你执著一个“一切都不执著”,你还是没有放下。所谓“二边放下,中道不存”,你才能
入佛的境界。
  善财参访德云,七天没有见到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这个七天没有见到,
七是表七觉支。七觉支没有忘,所以你就不能见道;七觉支放下了,这才能见道。清凉这
个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这是他的讲法。我们换个讲法也成。因为佛在经上没有说这个
七天一定代表什么,它是活的。我觉得这个七,七这个数字,在佛法里代表圆满,七这个
数字是讲四方、上下、当中,表这个意思。我觉得我们不用清凉的讲法,就用“七”表法
的意思,七是圆满,统统放下了,那就是七的意思;圆满的放下了,你才能见道。因为德
云比丘是代表初住位,统统放下了,你才能入初住。还有一桩放不下,这个最后的放下是
什么?佛法,分别佛法、执著佛法,你不能见道。
  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诸位要晓得,大乘起信是什么境界?正是圆教初住菩萨
的境界。善财七天见不到,七天以后见到了,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的
,他虽然讲一桩事情,但是这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举一反三。他说我们听教,要离言说
相听,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个离不就是放下吗?听经能够离这个三相。读经能够离文
字相,展开经卷不是不要文字,还是两个眼睛看着文字。这里头有很多法相名词,离即同
时,这是真离。不是这个东西不要了,丢掉了,那个你没有离,那是离了有,你著了空。
离言说相听,不是不听经,还是听得清清楚楚。那个离是什么?不执著、不分别。我听,
听不分别、不执著,即相离相;我看,看不分别、不执著,那叫妙观察。
  我们见色闻声,麻烦在哪里?就是有分别、有执著,在打妄想,坏了,过失在这个地
方。这样统统放下,清净平等觉现前了,清净平等觉就是真佛,圆教初住菩萨是真佛,不
是假佛,分证即佛。由此可知,善财参访德云比丘,那个七天的七就是代表妄想、无明。
七天之后,意思就是破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入圆初住位次。我们这种讲
法比清凉注解好懂,意思也很圆满。所以古大德的东西我们可以参考,不可以执著,一定
要遵循,那你自己就不能开悟了。但是在我们初学的时候,决定要遵循,不遵循是我们自
己胡思乱想,我们自己没有开悟,那个经的意思随着我们讲,我们讲不圆,人家提出几个
问题就把我问倒了,那怎么行?自己真正有了悟处,要把古人的这些注解放下;放下古人
注解,才能入经教;再放下经教,你才能见性。
  所以佛给我们很好的暗示,佛无有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佛无有法可说,就是教我
们不要执著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你执著他所说的一切法,那你就是七天见不到德云
比丘了。释迦牟尼佛的法统统舍掉了,自性的法现前,你就见性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可是大家听我这个话,千万不要误会,你现在一定要依佛法;不但要依佛法,一定要依
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为什么?现在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我们哪能比得上善财?
善财参访德云,诸位要记住,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也就是说分别执著都断了,
只是妄想没断,所以七天没见到。断一品妄想,自性现前了,入法界。入法界之后,修什
么法门?修念佛法门。从相上来说,现相上来讲,德云比丘示现在别峰,他住在山上,山
代表高,表这个意思,表超出的意思,他在另外一个山峰,在那个地方经行。另外一个山
峰表什么意思?表特别法门,念佛这个法门是特别法门,古人讲“门余大道”,八万四千
法门以外的特别法门。他在山上经行念佛,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
佛在经上这种种示现都有很深的意思,如果我们执著在文字上,执著在言说上,这个意思
你体会不到。所以“离相即相,离即同时,离即不二”,你才会有个入处。
  我们现在学经教的同学,对于这些道理一定要知道,要认真努力去学习。不但在经教
上你懂得随文入观,要把在经教里面所学到的,在生活上随事入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
事事物物,你都能用智慧观察。用智慧观察这些现相是什么?总而言之,这些现相就是“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在现实生活里面去观,不是打妄想,不是在那想这是梦幻
泡影,不是的。不用想,观是不用心意识,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是这样观
察。时时能提得起《金刚经》上这四句偈的原则,对照我们六根接触六尘的境界,然后你
得到的总结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的心自然清净,自然就放下了,不会再染著
,你的智慧会开。你要认为这些事事物物都是真的,都是实在有的,你就错了。不但你开
不了智慧,你决定还是造杀盗淫,还是起贪瞋痴,还要造这个恶业,造恶业就决定要受恶
报。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三途地狱也是自己变现的,离开自己的心识,决定没有一法可
得;不离开自己的心识,虽然现一切法,这一切法也不可得。世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
。《大般若经》上,不可得这三个字说了几千遍,我们要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
之中去勘验、去证实,那就叫证果,就叫证道。
作者: column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2016-04-03 10:51: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