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解脱正道,修何等道?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4 06:45:08
补充:《梵问经》:“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四谓四谛,各四行者。 (3)
: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
: 净。”此中戒学,圆满六支,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
: 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
: 罗清净;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
: 乐成就,是为心学。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
: 、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若导
摘自:《菩提道次第摄颂》(续前篇)
雪歌仁波切
■十二因缘
  “无明则缘行”:无明就会导致“行”的缘起,往下就会有生老病死。无明才会缘行
,智慧是不会缘行的,这种因果关系一定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同类的因才会缘生出结果。
  “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无明则缘行。”第一句是说一切都是由因缘生成的,一
定有原因的。在十二因缘里面,第一支就是无明,也就是所有一切轮回都是从无明而来,
无明就是因,不是上帝创造的。如果是上帝创造的话,就都无法改变了,他高兴怎么创造
你,就怎么创造,你就固定在那里,从这一点来讲,你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修不修行都没
有关系,反正只是被动被创造出来而已。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子的,轮回现象是有起因的
,既然有一个起因(“此有即彼有”),表示我们能知道问题从哪里来,并非完全受摆布
的,既然知道有个起因,代表我们有一些希望。
  “此生则彼生”讲的是“因”本身也是无常的、会改变的。虽说有一个因,即无明,
造成我们轮回,可是并不是说我们得永远受轮回,因为这个因也是无常,可以改变的。由
此可知,因既然会变,只要用对方法,把因整个改变掉、消除掉,断除轮回就有可能,只
要改变那个最初的因,轮回就改变。
  至于断除轮回的方法,是第三句话“无明则缘行”,同类因能生成同类果,现在轮回
的因,用一个消除它的对治方法,只要方法用得正确,不但可以慢慢消除,将来也真的能
够究竟断除,由于是同类的缘故,现在对付因(无明),将来就能脱离果(轮回)。所以
,用的方法就很重要了。
  轮回的起因是无明,无明使我们造下将来会牵引投生的业,这阶段叫做“无明缘行”
;接下来,业会留在心识里面,这阶段叫“行缘识”;导致业力现前的时刻是在“爱、取
、有”,到了“有”的时候,投生时间就决定了。
  在“有”的阶段,因为过去业力完全现前,种下投生的因,但会有两阶段的果,一个
是中阴身,接着是投胎。一开始会先面临死亡,死亡以后进入中阴身,根据一般经典是说
,中阴身的生命是七天,生存长度最多就是七天,他又会死亡,进了中阴之后,生了又死
,死了又生,最多会有七次,总共是七七四十九天,最慢第四十九天他一定要去投生。
  中阴身的过程中,也会经历十二缘起当中的果位。十二缘起中,“无明”、“行”、
“识”、“爱”、“取”、“有”等六个是因位,“名色”、“六入”、“触”、“受”
、“生”、“老死”等六个是果位。在中阴身当中,也会有“果”的阶段,有名色、六入
、触、受、生、老死,最多死七遍,每一个阶段他都会经历,接下来去投胎,投胎后又有
另外一阶段的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
  在爱、取、有的最后一个阶段“有”,过了以后,会让之前所造的业现前,又种下一
个因,第一是进入中阴身,是第一个阶段的果,之后又进到投生阶段,是第二阶段的果,
但它的因是同一个,也就是“有”。
  中阴也好,投生阶段也好,都一定会有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六个过程,
只是中阴最多只能生存七天,因为它的因是同一个,果当然不会不一样。因此,下一辈子
要投胎当人,中阴的长相也会很像人,如果下辈子投胎当猪的话,中阴的长相也会很像猪
,这是世亲菩萨在《俱舍论》当中说的。我们看不到中阴,但是,它的形貌跟来世相似。
  中阴阶段最多死七次,寿命最长就是七天,七天后他会死掉,中阴死时虽也会经历爱
、取、有,但这时并不算在“因位”的过程,因为临终前他就已经在“有”支了,早已经
决定了,中阴时也会现起爱、取、有,接下来他又死,又经历一次,但在十二支因缘里,
并不算成是真正会影响下一世受生的因位爱、取、有。
  四十九天是最后时间,如果之前没有去受生,最慢第四十九天,一定要去投胎;中阴
身要先死了再去投胎,死的阶段,虽然不算是因的爱、取、有,但一定会有爱、取、有现
起,接着神识进到他要投胎的受精卵,一进去就是真正的受生。
  从投生的刹那开始算起,就是果位当中第一个“名色”的缘起,与它并行、同时的就
是“生”的缘起,“名色”跟“生”这两个缘起同时发生。神识投生,投生的刹那叫作“
名色”,就是名色的缘起支。为什么叫作“名色”呢?因为他投生以后,就算是一个众生
(补特伽罗),众生的依据是一个身体(形体),此外,他还有感受、想法、动作、心,
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就是外在的躯体,受就是他的感受,想是他的想法,行是动
作,识是心识。所以,以人来讲,人有一个身体(色),受、想、行、识也都有,色、受
、想、行、识就是五蕴,“名色”代表全部五蕴之意。
  但是,是不是一定要五蕴呢?那也不一定,可以只要四蕴。在三界里面,欲界、色界
是有形相的,可以看得到的,天神也有形相,叫作色;但无色界就看不到形体,那里没有
色,但是受、想、行、识都还是有的,仍是有“名”的。所以,欲界、色界的五蕴全都有
,五蕴少了“色”的也算轮回众生,不能说无色界不在轮回里面。
  “名色”跟“生”是同时发生的,投生只是一刹那而已,一下子就结束,这个缘起就
算完了,接下来就进入“老死”。以人为例,投生以后会有五蕴,受精卵在子宫里面孕育
、生长,并不是一开始就头、手、脚全部都长出来,必须要有一段时间。
  心识投生以后,没有办法马上活动,他跟外境的接触要靠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身体,因此从“名色”以后,一直到眼睛、耳朵等器官要生出来的阶段,都叫名色,开始
生出器官的时候就叫“六入”。
  东西被看到、声音被听到,可以进入我们心里面的管道就叫六入,简单地说,六入就
是器官,当开始要长出眼睛、耳朵、鼻子这些器官的时候就叫六入,“六入”缘起所发生
的阶段,就是我们开始要长出器官了。
  器官长到一个阶段,会开始有感觉,就叫作“触”,但触并不是指他心里面真的有感
觉,而是可跟外在事物接触的意思,接触的那一刻开始,就叫作触的缘起。婴儿并不是生
下来才跟外在事物接触的,在母胎里面,有些就会有感觉,在感觉生起以前,一定要先跟
母胎里的东西接触到,这个时间就叫触的缘起。
  六入的时间是从胎儿器官开始成长算起,直到成熟了以后,心识经由器官跟外境相接
触,有接触的功能的时候,就叫作触。
  触的时间其实很短,器官生长可能要花一段时间,一开始能够跟外在接触,时间非常
短,好像开个门的时间而已。器官生长完成,与周围接触以后,会有感觉,从有感觉的时
间开始叫做“受”。
  名色、六入、触、受这四个缘起,现在是以一个小孩生出来的过程解释,其实日常生
活中,每天都有这个阶段。“名色”是色、受、想、行、识,我们本来就有的;“六入”
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也都有;至于“触”,早上起床看到东西,就有了触,
心里有什么感觉,就有了“受”。所以,从生下来到还没死以前,每天都还是有名色、六
入、触、受的,每日会有这四个缘起。
  关于生的缘起,神识一投生,刹那就是“生”,不过第二个刹那就叫“老”,并不是
长白头发、身体生病才叫老,在母胎中就已经叫作老了。佛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要
我们仔细想一想“老死”无常的道理,并非活到年老了才叫老,它每一刹那都在发生。
  “生”只是很短暂的一刹那,即使还没生出来,胎儿在母胎就已经老,生出来以后,
还是持续在老,即使他看起来好像是年轻,实际上,他一直在老,经典要我们常常思惟无
常,“老”到后来就要死亡,这一生要终止的刹那,就是“死”的缘起。“老死”算同一
个缘起,因为老的过程,是从生的第二刹那开始,死是最后那一刹那。
  有些人也许会觉得奇怪,这里讲的顺序跟经典所讲好像不大一样,这是佛讲经的善巧
方便,如果按照因果,有因“无明、行、识、爱、取、有”,就有果“名色、六入、触、
受、生、老死”,因果顺序是如此。但佛经里的顺序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
受、爱、取、有、生、老死,好像因果互相交错。这个讲法,是佛陀为了开示因果道理的
错综复杂。
  现在造一个因,就马上受果吗?没那么简单。如果造了一个因,立刻就有果,次序就
好像很单纯,事实上,轮回没有那么简单,现在先造了一个因,一下子又造了另一个;果
也是一样,某一个阶段业因的果现起时,等一下又换了另一个,因果是互相交错的。为了
让我们了解这一点,佛陀讲经时,就是经典上所说的次序,因果互相交错的。
  不只如此,第七支“受”,对我们算是很可恶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会受它欺骗!
感觉好的,我们会贪著,感觉不好的,我们会瞋恨,很多烦恼是从“受”开始造起的。“
受”既是属于果,本身又会造更多的因,所以受的下面是“爱”,爱是属于因,也就是说
,一个果可能会再造新的因。佛开示这句话的用意,是希望我们心里对轮回真正生起厌离
,轮回就是以这样的手段欺骗我们,让我们恒常造业受报,持续地轮回。
  一旦了解“受”会再造新的因,接着又到“爱、取、有”等等的道理以后,我们就会
打从心里面生起一种厌离感,想要脱离轮回的心。十二支因缘法的解释,经典可能会有不
大一样的讲法,这里是按三世二重因果的见解来说。
˙问与答
问:死亡后进入中阴身,若生前就有修学,中阴身时也有修持的话,是否想要往生什么地
方,就可以去?
答:如果修持够好的话,确实可以在中阴身阶段证得解脱,例如小乘的四果,预流、一来
、不还、阿罗汉,在第三果“不还果”的阶段,有一类就是在中阴身证得解脱,得阿
罗汉果的。首先他会死,进到中阴身,在中阴身的阶段,靠平常修习的禅定力修持,
直接证阿罗汉果,在中阴身证阿罗汉果是有的。
问:佛经说,神识投胎的一刹那就完成了“生”,在这时候堕胎的话,算不算杀生?
答:这就是杀生,杀自己孩子的恶业。
问:什么样的因缘会胎死腹中,胎死腹中的一刹那,是不是母子的因缘就终止了?
答:现在怀了一个孩子,却胎死腹中,孩子为什么会死掉呢?当然是因为他自己的业,如
果要找原因的话,你只能找出这是他自己的业力,找不到其他的原因了。他投生的时
候就算是我们的孩子,死掉时就像现在的亲友死掉一样,他还是会去其他地方投生。
问:他是否还有可能再跟我们结缘?
答:下一个孩子是不是原来的那一个再投胎来,或是另外一个,我们是没有办法知道的。
问:如果有人在没有学佛之前,不知道堕胎是杀生,而曾经堕过胎过,她现在学佛了,知
道是造了恶业,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补救?
答:如果曾经堕胎,它是一个恶业,忏悔恶业的方法,我们曾讲过要用四力来忏悔,不管
什么恶业都是用四力忏悔。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在孩子还没投生的时候,吃下不会怀
孕的药,不给他机会投胎,也就不用杀生了,这样是不是比较好?
问:如果没有无明,就是解脱了吗?一般来说有遍计无明和俱生无明,罗汉和菩萨都还有
法执和空执,无明和生老病死是不是有什么相关?
答:无明根本断除的话,就没有轮回了,无明断除就是解脱,不会再有轮回的。但是,现
在说他“不会再有轮回”,并不表示他就一定不是在人世间,比方说,某个人修证得
阿罗汉果,他就不会再轮回,因为轮回的苦因全都断除了,但是他可能还是在人世间
,他用原本的身体证得阿罗汉,并不是证得阿罗汉就会死掉。证得阿罗汉,他就已经
解脱了,但他的身体还在,这称“有余涅槃”,直到他死了,舍弃身体,才是无余涅
槃。
断除无明是否还会有生老病死?关于“生”这一点,不能说他是在轮回的。譬如佛,
佛两千五百年前降生世间,他有生,但并不是受到烦恼的控制而投胎、轮回的,他是
为了度化众生,具有决定要到哪里度化众生的力量,为了要度化众生,他要生出来。
所以,如果就“生”而认定有轮回,这一点是错误的,因为他不是轮回而生,而是愿
力而生。他生出之后,和凡夫在轮回里面受苦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别的。
无明有两种,一种是遍计的,一种是俱生的。所谓“遍计”,指的是活在这世界,你
受到这一辈子所受的教育影响,觉得事情就是这样那样,这些观念是后天加上去的,
不是本来就有。至于俱生我执,是不管什么时刻都有的,本来就有的。
遍计无明和遍计我执一样,就遍计我执而言,现证空性的时候,它就已经完全去除,
但俱生我执即使现证空性,已经是登地菩萨,还要很努力修持才能断除,经典里说大
概要花两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这是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你要花很久的时间才能把
俱生我执、俱生无明断除。
问:请教仁波切,俱生我执是怎么生起的?我们人不是本来清净的吗?怎么会有“俱生我
执”起呢?不是说,人人具有佛性,最原始的时候是清净的,慢慢才被污染?
答:并不是说本来是清净的,如果本来就已经清净,那就表示我们本来就证入空性,事实
上,我们并没有证入空性,所以才会再轮回。如果说本来就是清净的,那么,我们也
不需要再去清净它。
问:我们现在当然是污染的,但人本来就具有佛性,我们最原始的那个时候是清净的,是
慢慢才变污染的吗?
答:“自心清净”的这个说法,跟这个问题有一点点弄混了。所谓自心本清净,是从心的
本性来讲,表示心的本性是离一切实有的执著,这是就本性而言,但是“心”却还在
执著当中。“心”跟“心性”是不大一样的,心性(心的实相/胜义谛层次:心的自
性空的体性、心的空性)是本来就清净的,恒常清净,任何时刻都没有污染,但是我
们现在的心还是有实执的,心跟心性要分开谈。
问:无明、行、识阶段,由无明产生一个很强烈的心念引生业力的种子,业力就留心识中
。那么“行”是怎样的情况呢?只是在思想上产生吗?
答:“行”是行动,像是做一件事情。为什么说当心里面有一种强烈的心念生起时,就会
导致将来投生到哪里?因为这种心念就像在心里面做了一个事情,导致将来投生某处
、受某个果报。你现在心里面想了一个事情,是不是就在心里面做了一个动作?所以
,它叫作“行”。
问:破除我执和无明最好的修法是什么?
答:最好的就是开个刀,这是开玩笑的。我们现在轮回的因是我执,对于“轮回的因是我
执”这一点,不能像在学校读书一样,读一读心里想想“喔!原来是这样子!”光是
这样无法断除我执,要从心里思惟“现在我们在轮回当中受苦,受苦的起因是从业跟
烦恼来的,之所以有烦恼、会造业,原因在于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时,心里面总是会
有一种‘我’的想法,原因是我们执著我是实有的。”首先要认识这一点。
《入中论》里面,月称菩萨说所有的痛苦跟恐惧,都源自于我们内在的我见。所以,
对一个修行的瑜伽士而言,就是要清楚认识这个问题的根源,也就是要认识“我见”
长什么样子。
我们首先要认识轮回的根本在哪里,把问题找出来,接着学习关于我执是如何产生的
。在修证上,最主要是观修空性,以空性的观修断除我执。但是,要观修空性、证入
空性,需要有三个条件具足才可以,第一是要靠上师的指引,第二是自己好好清净罪
障、累积资粮,第三是很努力去学习经典,把过去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所讲有关空性
的教法,很透彻深入学习。靠这三个方法,就能够证入空性,就能够断除我执。所以
,首先要认识我执是什么样子,再靠三个条件努力修持,就能够真正的断除我执。
问:中阴身最短是七天,最长是四十九天,在这最长的时间一定会去投胎吗?有没有例外?
答:按照经典所讲的,最多就七七四十九天,一定会去投生,有没有例外?我没有看到,
也不大晓得。
问:请教仁波切,超度往生者时,如果已经往生超过四十九天,对他有没有帮助呢?
答:是一定有帮助的。如果他往生四十九天以后,还想为他做功德的话,你做的功德,他
还是可以收得到的。但是,有没有办法像四十九天里面所做的功德对他的帮助那样,
那就很难讲了,因为四十九天里面,他如果还没投生的话,每七天他就会死一遍,很
可能在某次死的时间里就去投生,如果这个时候为他修法、帮他作功德,由于这个福
报,他可能会投生到比较好的地方去。但是七七四十九天结束,他已投生完了,对他
来讲会有帮助,但很可能无法影响他投生到比较好的地方,是有这种差别的,但是,
对他一定有利益的!
问:请教仁波切,“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无明则缘行”,第三句不太清楚?
答:“无明则缘行”,行的缘起是从无明生出来的,因为“无明”跟“行”是有因果关系
的,是同类的、相通的。刚刚讲过的例子,如果你种麦,长出来的就是麦,不会长出
稻子。同样的,“行”是由“无明”生出来的,你不可能从证入空性的智慧变成无明
,因为这两个不同类。这句话告诉我们,因果之间一定有共通的关连性。
–转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