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语] 达赖喇嘛法语 (297) 无我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11-12 00:46:29
※ 引述《cool810 (silence)》之铭言:
: 世上所有人类都有权利获得快乐并避免
: 痛苦。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中,为了应对恐惧
: 和危险,我们建立了基于信仰和希望的宗教
: 。当时机成熟,这些思想与哲学思想融合,
: 产生了主张造物主和否定造物主的宗教传统。
: 佛教与无神数论派和耆那教,都属于否
: 定造物主的宗教传统。然而,佛教是唯一教
: 导“无我”理论的宗教。
补充:
传统的印度宗教,除了承认有创世主的派别,也有不主张创世主的宗教。《入中论》提到
的胜论派,即是不主张有创世主的宗教。不同于顺世派主张我是由蕴体所生,蕴体坏灭则
我亦随之消亡不复存在的断灭论,胜论派认为的解脱有一个离蕴我。胜论派的教义中,认
为根本自性是能生果者,于何时生果?于生起欲念时,修行者观察诸境的过患,远离诸欲
,修习静虑,依止静虑产生天眼通,接着以天眼去观察根本自性,根本自性的各种变化受
用脱离此离蕴我,收摄入根本自性中,这时在修行者的心上,一切世俗的显现都消失了,
此离蕴我不再受用外境而独存,古印度胜论派或数论派等教义,认为证得离蕴我为解脱。
佛教将这种我,通称作“离蕴我”。从佛陀起,经龙树菩萨到月称菩萨,都破除这种“离
蕴我”的思想。所有佛教宗派,从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对于我执的内涵虽有深细层次不
同的认知,但都一致不主张有离蕴我。一般的佛教徒以是否有皈依三宝的行为而为判别,
而“无我”的见解(除了不主张断见,至少不主张离蕴我,“我与蕴体性异之下的执著”
乃外道的主张认为我与蕴体性异的情况下我是有自性)为判别是否为内外道的说宗义者。
印度本土的耆那教比佛教的历史还要早,耆那教中也有讲到轮回、业、解脱、涅槃等观念
,后来的佛陀虽然也讲到这些,但是解说的内涵不同,后世有许多混淆。佛教讲无我,耆
那教讲有个真我受蕴体、业等束缚而生死轮回,由修行证得此真我得涅槃解脱。
耆那教与佛教一样不主张创世主,不认为有个创世主创造宇宙万物,但佛法与其他宗教不
共的地方,在于佛陀讲说缘起空正见的正理。内外道的教法都谈慈心、悲心、不要伤害众
生等,这是共通的,但是,佛不仅开示不要伤害众生,更进一步地把不要伤害众生的原因
说明清楚,以缘起的见地为根本,开示伤害的本质、因果的道理,佛陀告诉我们,伤害行
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内心谛实执著的推动,伤害了众生,自他都会吃亏,为了避免这
种伤害发生,所以必须将内心谛实的执著消灭,而消灭内心谛实执著的方法也就变得十分
重要,即缘起正理。佛教的菩萨行者,见众生受无明我执所覆,长夜流转生死,因而起大
悲心,愈深刻了解无明我执惑业感苦的过患,愈深刻引发流露大悲心,这导致了发起为利
他圆满菩提的菩提心,以及利他的行持。
耆那教对现代印度的影响大于同様起源自印度的佛教,甘地就受到许多耆那教的影响。耆
那教的教主被称为大雄,当时反对种姓制度,创立了耆那教。羯陵伽国的 Kharavela王曾
是耆那教的护法(类似佛教的阿育王),后来一度衰落,八世纪时复兴(婆罗门教亦于此
时复兴,即今日的印度教),后因回教徒统治又再度衰落。踏入近代后,耆那教有了新的
发展,虽然人数不多,但逐渐为世界所认识,印度人自己亦重新审视这个古老的宗教。耆
那教主大雄解释道:“无始以来,所有的生物(灵魂)都是在业的束缚中,而业是善或恶
行为的积聚。在业的影响下,灵魂习惯于在物质财富中寻找快乐,从而就有暴力的想法、
行为、愤怒、怨恨、贪婪及诸如此类的罪恶在心中扎根。这些结果也导致业的进一步积聚
。”(此段摘自WIKI维基百科—耆那教条目部份内容)
耆那教不主张创世者,其主张的真我即是人人内心具有神性的“离蕴我”。主张有梵天创
造的婆罗门,梵天是色界禅天,大梵天主教人修习禅定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比梵天层次
更高者,古代印度有些宗教的修行者修行至无色界天,摆脱了色蕴以及由定力让心识的续
流不起作用,所有的感官和精神意识似乎像停止作用一般,认为这就是涅槃解脱。耆那教
徒几千年来遵守素食,耆那教徒的饮食观可参考:
http://www.vegtomato.org/issue29/traditional/veg_a_matter_of_veg29.htm
以下摘自佛使比丘〈无我〉: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bda/index.htm
耆那教的教理(又称“尼干子的教义”)从佛陀时代开始,这个教派就和佛教并立,大雄
(Mahavira)(又称“尼乾陀若提子”Nigathanataputta)是他们的教主。虽然他说法的
时间不长,但他的教法后来却被大量衍绎成为浅显易懂的教义,而它的本旨仍然相同。简
而言之,就是以“自我”为追求的目标,举例来说,以下就是他的一首诗:
  凡是修内观的人,
  就会从中发现“自我”;
  并在有漏完全消除后,
  到达“自我”的目标。(注一)
  (第二一八诗节,录自库拉巴德拉阿阇黎(Kulabhadracariya)之《真实集》
Sarasamuccaya)
  耆那教也使用“涅槃”这个字眼,但他们是用梵文的涅槃(nirvana),有关资料清
楚地显示,他们认为涅槃和“自我”是完全相同的东西,这可以从以下的诗偈中看出:
  善逝者是已达到最高涅槃的人,
  涅槃是解脱了所有邪恶的境界,
  也是“自我”的自然特性。(注二)
  (录自Apata Suvarupa)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把涅槃当作是“自我”,而涅槃也就是解脱痛苦和
所有邪恶事物的境界,这是“自我”的自然特性,好比溼润是水的自然特性一样。简单地
说,他们认为达到涅槃就是完成“自我”,完成“自我”也就是证得涅槃,而且这是真正
的“自我”。
  我们更可发现,他们对“业”和“涅槃”的概念也和佛教极为相似。在他们的教义中
,当“自我”出现时,业的影响力就会消失,就如同佛教也认为当一个人达到涅槃或最高
的境界时,旧业的影响力会消失,也不再造作新业。耆那教经典之一,库那达库那达阿阇
黎(Kunadakunadacariya)所作的《真实宗义》(Samayasara),第一九八诗节,这么说
道:
  贪、瞋、痴这些都是导致造业的烦恼,
  它们不会发生在具有正见者的身上;
  因此,业力不会对证得“自我”的人造成重大的痛苦,
  因为他们已经去除烦恼了。(注三)
  此外,现代耆那教大师布拉马恰里‧锡塔拉‧普拉沙达(Brahmacari Sitala
Prasada)说:
  根据耆那教的说法,涅槃是“自我”解脱了业力的影响,解脱了造业的知觉时,所达
到的境界或特质,这个境界从各种的形体中解脱出来,不论是粗身或细身,它是所有世俗
痛苦的息灭处,它充满了幸福、和平与光明,它是永恒的,不会再毁坏。(注四)
───────────────────────────────────────
■佛教破除“离蕴我”与“即蕴我”—关于离蕴我:
龙树菩萨的《中论》和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在观察“我”时,同时破除外道所执的“
离蕴我”和部分内道所执的“即蕴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
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我”是萨迦耶见染污慧之所缘境,而行相则是此我是“自
性有”。数论派和胜论派的“我”,虽有一些差异,但是都有常住、能受用、遍一切而无
作用的共通特性,这是一种离开身心或五蕴(色、受、想、行、识)而自存的我,佛教将
这种我,通称作“离蕴我”。从佛陀起,经龙树到月称,都破除这种“离蕴我”的思想。
此处最重要的是分清楚补特伽罗我执的“所缘”和“行相”。补特伽罗我执的“所缘”是
“补特伽罗”,这是依于“诸蕴”所安立的法,这是有,是无常法;而补特伽罗我执的“
行相”是“补特伽罗自相有”,这是无,于名言上也不许有。“诸蕴”是安立所依事,“
补特伽罗”是于诸蕴上安立之法。“安立所依事”不同于“安立法”。人我执(补特伽罗
我执,补特伽罗是总,人是补特伽罗的别;人我执若只限定在人身,则只是补特伽罗我执
中的一部分)的定义是,缘于所缘的“人”,执(此人)为自相有之心。执我之萨迦耶见
的定义是,缘于自己的“我”后,执(我)为自相有之染污慧。萨迦耶见的所缘,是每个
人自己的“我”,这是依于自己的“诸蕴”所安立的“我”,而行相则是此我是“自性有
”。可知凡是萨迦耶见都是属于人我执。外道各派所计的我,是“离蕴我”;依佛法,此
“离蕴我”是完全“无”,不但于胜义无,于世俗中亦无,因而不是我执的“所缘”。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11-12 12:04: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