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8-24 12:05:00一个法有表相与实相,也就是世俗谛与胜义谛,但是对于一个法在内心上的显现,佛教中由于智慧深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认识,要认识了义的缘起性空内涵,应有次第的小乘有部、经部再至大乘唯识、中观,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内心里烦恼深细的程度层次。空性是无遮的法,不是非遮的法,但是对于其中内涵有许多产生错解而落入了断边或常边,例如当用缘起来遮除断边而用空性来遮除常边时,由于我们内心里实执的力量很强,因此内心现起的现分几乎执为实有,这是因为我们内心里烦恼的边执见非常大,现分是名言上的,当我们以缘起去遮除断边时,却可能因内心里的烦恼去成立现分名言量的实有执,反而帮助了实执。事实上应于缘起的现相遮除有边,于性空遮除无边,由现象之显现去除常边之执,由性空去除断边之执,因此缘起的深见可同时去除增益见与减损见,而入于中道的正见。缘起粗分可分三个层次:业果缘起、观待缘起、唯名缘起,一个法上的世俗谛可用世俗名言量观察,一个法上的胜义谛可用胜义理智量观察,当我们说无自性的道理时,破除实执必须从自心上去用功,认识内心上烦恼由粗分至细分所执取的常一自在、独立实有、能所异质等,能够看到这些烦恼,才能真正认识何谓无自性的道理,依之修行渐次破除烦恼障与所知障,修证地道的功德,究竟解脱圆满佛果我们从最粗浅的例子来说,例如原本在你名下有一辆车子,但当你把这台车子卖掉过户到他人名下,车子就不属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