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99)次第决定(16)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8-11 13:44:30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奢摩他〉 (99) pg345L9~pg345L11
子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续)丑五、次第决定
───────────────────────────────────────
【又此止观次第,是就新生之时应如是修,若先已生,则无决定次第,亦可先修毘钵舍那
,次修奢摩他。】
何故《集论》说有先得胜观而未得止,彼应依观而勤修止耶?】
答,此非说未得第一静虑未到定所摄之止,是说未得第一静虑三摩地以上之止。】
───────────────────────────────────────
.又特别说明,这里所说的止观次第,是就最初生起止观来说,初得止观者一定是先止
后观次第决定;如果已经生起止观之后,修习次第便无决定,也可修毘钵舍那的胜观,再
修奢摩他的安止。(初得止观者与已得止观者,次第有差别,底下有个问答说明)为何《
阿毘达磨集论》当中说,那些已得胜观尚未得止的人,应当依所得的胜观而勤修止呢?答
,集论所说的“未得止”,并不是说没有得到初禅未到地定所摄之奢摩他,“未得止”是
指没有得到初禅根本定以上之奢摩他。
■ 解说──
1.修习止观,在未得止观前,一定是先止后观。已得止观,止观二者都具有了,则无一
定次第。
2.关于无著菩萨所说,有已得胜观而未得止,因此必须依著观而勤修止,此处的“止”
不是初禅未到地定的止,而是说尚未得到初禅第一静虑三摩地以上的止。例如,以初
禅近分定所摄的观,来勤求初禅根本定,这叫先观后止。
3.未到地定,梵语anagamya-samadhi,新译“未至定”,义为“未到根本定”,特指初
禅之近分定,因为它与其他七个近分定不同,故立别名。
4.《现观庄严论》第一品提到四色界定与四无色界定,三界中,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的
划分,有十六种禅定或称为十六观行。色界八种观行:初禅近分、初禅正行,二禅近
分、二禅正行,三禅近分、三禅正行,四禅近分、四禅正行。无色界八种观行:空无
边处近分、空无边处正行,识无边处近分、识无边处正行,无所有处近分、无所有处
正行,非想非非想处近分、非想非非想处正行。色界与无色界合有十六种观行(八种
近分、八种正行)。
5.要得到色界与无色界十六观行之正行定,需以其正行定之前近分所摄的观,来得到正
行的根本定。初得止观者,先止后观,在得到欲界定(成办九住心)之后,继续用功
,得到身心轻安乐所摄的奢摩他安止,得奢摩他安止与得初禅近分同时,进入初禅第
一静虑所摄之初禅近分定,依初禅最初近分(奢摩他安止)继续用功,经初禅近分所
摄的观行──正式止观(奢摩他安止、毘钵舍那胜观)得到后,开始观察灭除欲界烦
恼,欲界烦恼完全灭除的同时,即得到色界初禅第一静虑根本定的正行。依初禅近分
所摄的观行成办初禅第一静虑根本定的安止,称为依观得止。奢摩他安止得到之后,
要在毘钵舍那胜观的观修上继续勤修,才能引发第一根本静虑安止,故说“先得胜观
而未得止,依所得的胜观而勤修止”。
6.和初禅近分的道理一样,从初禅静虑进入二禅静虑,要得到二禅静虑的正行定之前,
同样需要近分,二禅的近分观行是把初禅的烦恼灭除,初禅的烦恼灭除同样要透过这
些加行准备(近分观行)工作,当初禅静虑的烦恼灭除时,就得到二禅静虑根本定安
止的正行。从二禅静虑进入三禅静虑,同样要透过此近分的过程,三禅静虑进入四禅
静虑也是一样,乃至色界四禅静虑进入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
非非想处,都是依此过程进行。
7.以上,色界定和无色界定,四禅八定的近分与正行,共有十六种观行。粗静相道四禅
八定的进程,是依著下地的观,来修上地的止,观察下地粗重过患与上地静妙殊胜,
在下地时以上地近分定所摄的观,来修得上地正行定所摄的止。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8-11 16:33: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