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心摄持六度决定(1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8-08 11:14:45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学菩萨行〉 pg261L9~pg262L3
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仪 壬三、受已如何学习道理
壬三分三:癸一、何所学处;癸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癸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
科判:{癸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子一、正义数量决定}
───────────────────────────────────────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谓贪资财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谓施及戒。设暂出离,
不能究竟而复退堕,其因有二,谓由有情邪行众苦、长修善品而生厌离,能治此者,谓
忍及进,以耐众苦及他怨害,经无量时犹如一日,善知修习勇悍之法。若多修练发起忍
、进,则能对治退堕之因,极为扼要。非但修此菩萨诸行,即现在时修诸善行,于少艰
辛忍力薄弱,于所修道无大勇悍,以是因缘初入虽多,然于中间能不退者,实不多见,
皆由未修忍辱、精进教授所致。又于中间虽未退转,然有二种失坏之因,谓心散乱不住
善缘,及坏恶慧,对治此者,谓静虑、般若,佛说散心修念诵等无大义故。若于内明法
藏之义无简择慧,虽于粗显取舍之处,亦起错误,颠倒行故。此依断除所对治品,能治
增上数量决定。
───────────────────────────────────────
.(就断除所治品的能治法数量决定)最初不让我们出离生死的主因有两个,即贪著资
财与贪著家室,其能对治即是布施和持戒,以布施能远离对资财的贪执,以持戒能远离对
家室的贪执。虽然暂时出离了,但修道不能究竟而中途退堕的因素也有两个,即由于遭遇
有情的邪行和众苦而生厌离,以及由于长期修持善法而生厌离,其能对治即是安忍和精进
,依靠忍耐众多勤苦和他人的损害,经历无量时间犹如一日,善能了知并修习勇悍之法,
如果多修多炼而发起安忍、精进,便能对治退堕之因,此极为扼要。不仅长劫修持菩萨诸
行,即便现在修一些善行时,由于对少许艰辛忍耐力薄弱,对所修之道没有大的勇悍心,
以致最初趣入的人虽然很多,但中途能不退转的实为罕见,这些都是由于没有修习忍辱和
精进的教授所导致的。另外,在修道中间虽然没有退转,但有二种失坏修道的因素,即内
心散乱不安住于善所缘,以及颠倒取舍的恶慧,此二者的能对治,即是静虑和般若,佛陀
说以散乱心修习念诵等没有大的义利之故(以散乱心行善势力薄弱,杂诸妄念利益极小)
,如果对内明三藏法义不具备简择的智慧,即使对粗大、明显的取舍处,也会错误颠倒而
行持之故(没有智慧而颠倒行善,不但无益而且有损)(因此,只是修忍辱、精进使自心
不退转还不足够,还必须修习静虑、般若,才能保证善行不失坏)。以上是依断除所对治
品的能治法,说明六度数量决定。
■ 解说──
以上是《庄严经论》说的数量决定理,下面是无著菩萨对数量决定的密意,由师子贤
把它举出说明。师子贤举出的数量决定有三点。
请看第262 页第三行,“此依断除所对治品能治增上数量决定”是第一种;“依能成
办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数量决定”是第二种。“随顺成熟有情增上数量决定”是第三种。
前面引述的《庄严经论》提到六种数量决定,宗喀巴大师说应知此又有三种数量决定
。此三种数量决定是:“此依断除所对治品能治增上数量决定﹑依能成办一切佛法根本扼
要数量决定﹑随顺成熟有情增上数量决定”。
宗喀巴大师说此三种数量决定对于六度生起决定解有重要的关键性,
请看这一段的最后一行,“此是圣者无著所许,如狮贤论师所立而说,对于六度引发
定解,最为切要。”
这三点有其意义的,第一点是断除违逆品,第二点是成办随顺品功德,第三点是饶益
﹑成熟有情,我们应知这三种数量决定的不同角度解释,有助于对六度生起决定解。例如
,第一点能助断除本身心相续中的烦恼等违逆品,第二点能助成办止观及佛功德,这两点
是成办自利;第三点是饶益有情,就是利他。所以,由这三种数量决定思惟六度的特点,
可于“六度确实是菩萨修行总纲”得到决定解。前面讲的六种数量决定,因为范围太广泛
,不容易抓到要点,从后来讲的这三种数量决定则比较容易抓到要点,肯定六度确实是菩
萨修行要诀的总纲。
首先讲刚才说的三种数量决定中的第一点,从第261 页倒数第五行的“又初…”到第
262 页第三行下面的“…断除所对治品能治增上数量决定”,这是第一种数量决定。
请看第261页倒数第五行,“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谓贪资财及著家室,能
治此者谓施及戒。设暂出离,不能究竟而复退堕,其因有二,谓由有情邪行众苦﹑长修善
品而生厌离,能治此者谓忍及进。”
能对治“有情邪行众苦”的是忍辱;能对治“长修善品而生厌离”的是精进。
请看文,“以耐众苦及他怨害,经无量时犹如一日,善知修习勇悍之法,若多修练发
起忍进,则能对治退堕之因极为扼要。”
能够“耐众苦及他怨害”的是忍辱;能够“经无量时犹如一日,善知修习勇悍之法”
的是精进。忍辱能使耐众苦及他怨害;精进能使历经无量时却犹如一日地恒时勇悍修行。
“若多修练发起忍进,则能对治退堕之因极为扼要。”若能这样,由众多角度学习,忍辱
和精进将达究竟,则不再退堕轮回,这极为重要。
到此讲解完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四者。
例如最初无法出家的原因有两种,第一贪著世间的众多享受,贪著世间的色声香味等
出家人不可享受的快乐,因而无法出家。第二贪著于家室,例如想结婚,结婚后贪著于伴
侣。由于放不下这两种原因导致无法出家。出家后若又还俗,这也是有原因的。但在这里
其实并不是只讲到出家人的别解脱戒而已,也谈到受菩萨戒后的修行,一位出家后受别解
脱戒也受菩萨戒的补特伽罗,在饶益众生时,遇到困难时,会有舍弃菩萨戒的危险,因此
饶益众生时,必须修忍辱;同样,当广泛地饶益众生﹑行菩萨行,当遇到艰辛万苦时,也
会有心生厌恶的危险,若对这两点无法忍耐,就会放弃戒体。就是“不能究竟而复退堕,
其因有二,谓由有情邪行众苦﹑长修善品而生厌离”。所以要怎么防止出家后又还俗呢?
就是忍辱和精进:要怎么防止无法出家的两种因呢?就是布施和持戒。
有很多人开始时,出家﹑受菩萨戒,之后却无法长期维持,这表示没有忍辱和精进的
修行。
请看,“非但修此菩萨诸行,即现在时修诸善行,于少艰辛忍力薄弱,于所修道无大
勇悍。”
“于少艰辛忍力薄弱”这是没有忍辱;“于所修道无大勇悍”,这是没有精进。
请看文,“以是因缘初入虽多,然于中间能不退者,实不多见,皆由未修忍辱精进教
授所致。”
以此原因,虽然最初很多人趣入修诸善行,但后来多数都退失了,于中间能不退者并
不多,这都因为没有修持忍辱和精进的教授所导致。
这表示修菩萨行修忍辱的对境不一样,怎么知道呢?“非但修此菩萨诸行”指前面讲
到修忍辱的对境是“邪行的有情”,而在此“于少艰辛忍力薄弱”,是讲修忍辱的对境是
“善行时遇到的艰难”。所以前后修忍辱的对境不一样。
请看第262页第一行,“又于中间虽未退转,然有二种失坏之因,谓心散乱不住善缘,
及坏恶慧。”
即使中间没有退转,但所修善行却无结果,若无有结果,则种子将失坏。所做善行无
任何结果,导致失坏的原因是:第一“心散乱不住善缘”﹑第二“坏恶慧”。
如何对治呢?对治法是:请看文,“对治此者,谓静虑般若,佛说散心修念诵等无大
义故。”
对治法是静虑和般若。静虑对治“心散乱不住善缘”。般若对治“坏恶慧”。若以涣
散心作念诵等善行,将得不到结果﹑加持。
请看文,“若于内明法藏之义无简择慧,虽于粗显取舍之处,亦起错误颠倒行故。”
于经教义理,若无般若(智慧)简择,将对取舍处起错误﹑颠倒行,必不得所求之果
。因此必须般若。
请看文,“此依断除所对治品能治增上数量决定。”
这是第一点数量决定。违逆品(所对治品)是什么?前面提到的六种:贪著享受﹑家
室,邪行的有情,对长时修善生厌离心,心散乱不住善缘及坏恶慧。随顺品也有六种:六
度。违逆品是应断除的,六度能断之。为何贪著享受﹑家室是违逆品?世间人无法心向佛
法的根本即是此二者,因此无法超越生死,故此二者是“不令超出生死之因”,是违逆品
。同样,即使已趣入善行,但之后又退堕,这也是有两种违逆品:一种是邪行有情,另一
种是对长时间修善生厌离心。邪行有情和对长时间修善生厌离心,会使已趣入善行者又退
堕出,因此是违逆品。另外,心散乱不住善缘及坏恶慧为何是违逆品?在中期虽未退堕,
但所做的善行却失坏﹑变成无意义,这也是因为心散乱不住善缘及坏恶慧之故。既是违逆
品就应该断除,这六种违逆品会导致最初不趣入﹑中期退转,即使中期不退转也会使所修
善行变成无意义。这些违逆品是应该断除的,只有六度能断除,因此由六度能对治违逆品
,能完全断除违逆品,因此六度数量决定,除了六度不需余者。
这里有三种阶段,最初趣入方面我们应该是没问题,但是,中间退转及中间不退转却
失坏两点我们比较容易犯,而且是常犯。所以,忍辱﹑精进﹑静虑和般若的修持非常重要。
-摘自《菩提道次第》雪歌仁波切讲授 法炬法师翻译
此文稿为自他学习而做,仅供参考,容有疏失,恳请指正。
道次世界:http://www.lamrimworld.org/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8-10 19:20: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