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伦珠梭巴仁波切:止观双运 (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7-12 20:35:14
  在到达真正止的成就之前所发生的精神集中(三摩地)的状态,被包含入定止性的禅
修中,具有各种不同解释。其中一种最重要的解释方法是“九住心”(ninemental fixa-
tions), 从最初于所缘境心系一处的努力开始,到心有无力地于所缘境上系一处的能力
之成就为止。达到止的成就和九个步骤,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九住心中的第一个,叫做“安住心”(interiorization), 是指一种偶发性的集中
,仍然随时会被思维打断,此心最初的达成,只能靠把心自意念的流转中一再地收回,将
心一次再一次地固定在禅修的对象上。
第二个叫“摄住心”(duration fixation)心的能力有所进展,可以于禅修的对象
上集中地停留较久的时间。
第三个叫“解住心”(refixation),意思是说当离开了禅修的对象时,会被再逼回
,在此阶段中,心保持集中在对象上的时间多于分心的时间。在前二心中,分心的时间多
于集中的时间。
第四个叫“转住心”(close fixation),因为此时的心,由于注意力的发展,不会
再失去禅修的对象。在第四个心中,心借由强大的注意力,强迫性地把持住禅修的对象,
结果会产生失去精神集中而陷入微细疲惫或错沉的危险。
第五个叫“伏住心”(the disciplined), 它标示一种心力控制的进展,不再屈服
于昏睡的影响,因在第五住心时,借由内省的知觉,心随时随地受到监视,注意心可能陷
入昏沉的危险。当心变成昏沉的危险被发现时,禅修者必须再将心提起,借由思惟精神集
中(三摩地)成就的利益,或观想亮光等方法,结果心提得过高,反而会带来相反的危险
,心成掉举(audhatya)中,经由对产生掉举兴奋危险的内省知觉,这状况就可被压制下
来,此时注意力和内省知觉都已高度发达。
之后,在叫做“灭住心”(the completely pacified)的第七心中,禅修者借由不
断地去除最微细的昏沉掉举,特别培养出一种精进力。
当禅修者可以用这种精进力如其所愿在延长心系一处和时间,一点也没有昏沉掉举的
痕迹,这就成了第八住心,叫做“性住心”(theone pointed)。
最后的第九住心,叫做“持住心”(even fixation), 心可以任意地不费力地停留
在禅修的对象上,禅修者要留于所缘境上多久,就可以如其所欲地留多久。
  第九住心到达后,心就自然地无作力地留住于禅修的对象上,此时变成完全地顺应禅
定集中,所有禅修中身体迟钝和精神不舒服的痕迹都已去除。结果会产生一种特别的身心
愉快的觉受,叫“心调柔身堪能”(the pleasure of mind and body tempered for use
)。
在这种轻安愉快的觉受中,禅定集中,一开始可能遇到的危险就变得愈来愈小了,最
后会生起一种特别无缺陷的集中状态,甚至连微细的身心快乐的知觉都不会再注意到,此
时就是真正“止”的成就。
像这种心系一处,相当清楚地本身应该是无反省、无分析、无推论的思惟。不失所缘
境的清明思辨能力,做为止的作用(effects),是心的再训练所导致的后续发展。
在思惟禅修对象性质的同时,先前提过的“止”也同时出现,这就叫做“观”(
Vipdsyana)或“胜观”(higher vision)。
这里,禅修对象性质所指的当然是它最少可被辨认的最终或究竟的真实,虽然不只是
那样而已。我们身旁的事物,潜在地提供不同的真实性质给我们知道,但并非完全以简单
天真的观察就能认识清楚的,例如无常、连续性的变动、四圣谛等等即是如此。结果是禅
修对象的各种不同的真实性质以及它的究竟真实,可以说是构成此对象的性质。
再者,更清楚特定地说,观是种特别的智慧(prajna),包含一种与止俱现由对禅修
对象的分析力所产生的堪能熟巧。这里,再次的关键词是“堪能熟巧”,因为观是相当特
别的精神熟巧,有它自身的特性和用处。所有的观,都是种分析性的禅修,基本上像定止
性的禅修一样,都是包涵广泛的用语。
同样地在这里,在准备到达观之前的许多不同禅修,虽然目标是真正观的熟巧,但未
到达目标的那些禅修,也可算做分析性的禅修。
  由于止的全然成就是所有观的必要条件,但观的达成却是和止相当不同的过程,也称
为止观双运。所有烦恼的清净之道都有赖这两种精神熟巧双运的达成。
作者: a1014a (正法将兴)   2014-07-12 21:11:00
随喜
作者: woeshit ((*_*))   2014-07-14 17:00: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