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6-19 00:06:07观世音菩萨已将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讲说圆满,接着对舍利子说:“舍利子!诸
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蜜多明句,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此段藏文版上是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如是修学般若波罗密多。”菩萨们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都是如是修学的。
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加持教法,也就是世尊入三摩地加持观世音菩萨和舍利
子有能力作如上的对答,目的已经圆满,于是,“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详而起”,然而世
尊入三摩地加持舍利弗尊者和观世音菩萨对谈空性,并非意谓著若无佛力加持,舍利弗和
观世音菩萨就无法对谈空性。世尊入三摩地加持这一段是特别彰显空性极为甚深难解之意
。如果我们觉得《般若心经》很容易,那就表示我们根本不懂,世尊刻意示现入三摩地加
持观世音菩萨和舍利子,是强调此法乃甚深难解之法,于我等凡夫怎会反而显得轻易理解
呢?
世尊从三摩地安详而起之后,赞叹、随喜观世音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如
汝所说,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如是学!是即真实、最上、究竟,一切如来亦皆随
喜。”赞叹观世音菩萨确切圆满的回答了舍利子的问题,并肯定观世音菩萨说:正如你所
说的,所有想学般若波罗蜜多的行者,都应该依照你所说的方法学习;一切如来对你所解
说的空性义理同感欢喜。
佛这么说过之后,“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所有在场闻法的菩萨
众、世间天人、阿修罗、和乾闼婆等听世尊如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后,都欢喜信受、依教奉
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至此圆满。
藏文版上并没有“佛说此经已”这一句,但可从两个角度了解中文版上的“佛说此经
已”,一是当时闻法大众听佛如此随喜赞叹观世音菩萨之后,大家也都很欢喜,为了表示
对佛的赞叹,所以说是佛说此经;另一个角度是此经是由世尊加持观世音菩萨及舍利弗尊
者对答观修般若波罗密多法门,所以认为此经是佛所说。
问:《心经》上讲到修道位时,所提到的蕴、处、界、十二缘起、四圣谛,菩萨皆须
修否?
答:菩萨们于修道位时会去遮除执著这些法谛实有的心,经中提到空中无蕴、处、界
、十二缘起、四圣谛等诸法,经文中提到许多无,意指菩萨缘空性入等持以破除执著诸法
为谛实有的实执。
缘空性入等持以破除执十二缘起和四圣谛是谛实有之实执,是修道位上所应修。在资
粮道位和加行道位的时候,缘著五蕴去观修五蕴并非谛实所成(谛实有、胜义所成、胜义
有),然而还无能力断除对五蕴上的实执。
见道位以上才有能力断除实执。
现证空性和见道位的证得是同一时间的,现证空性的当下就是证得见道位,在见道位
时,能断除遍计实执,所对治的烦恼并非俱生烦恼,而是遍计烦恼,一直到修道位时,才
能对治俱生烦恼。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等等,都是修道位时所要观修的,所有菩萨在现证空
性(见道位)之后的修道位上,都要缘空性入等持以破除执著五蕴、十八界、十二缘起、
四圣谛为谛实有之实执。所有菩萨都要观修这些法都是无谛实的,然而要到见道位才开始
有能力断除实执。
一切万法都已经包括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里了,如果要一一算数量的话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和四圣谛,其中任何一法都可演绎出无量无边的万法,所以,用
数量去算是算不清的。
问:入根本定时,见空性时,除了见无自性外,会不会有往昔造作之业的种子显现?
答:既然是入于根本定(等持)当中,过去所造业的种子、习气是不会显现出来的,
如果显现出来,就表示已经不在根本定中了。
我又继续请教仁波切:会不会在后得位的时候显现呢?
仁波切说:会的,在后得位时会显现出来,但是,在根本定时不会。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等持,并不是一定要缘著空性而修才叫作等持,也可缘著无常、菩
提心、出离心等法入等持,只要心一境性,安住专注在所缘境上,不缘其他法,就叫作等
持。
问:我刚刚的那个问题,仁波切的回答是:“在证根本定的时候,只能见到无自性而
见不到其他一切法。”我的意思是:“如果不在入根本定的时候见到,会不会是在其他的
四禅八定中见到种子、习气的显现呢?或是他只是在定中而没有任何显现呢?”
答:这个问题有一点儿将四禅八定和地道建立掺杂了。修四禅八定断除烦恼的方式是
先断欲界粗品烦恼,再断欲界中品、细品烦恼,接着断色界烦恼、之后断无色界烦恼,这
是依四禅八定的次第断除烦恼。五道十地的次第,又另有不同于四禅八定断烦恼的方法及
次第,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先了解两者断烦恼差别才会清楚。
刚刚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的关键在哪里呢?一般而言,断烦恼有两个方式。一是观修“
粗净相道”来断烦恼,就是观想下界粗鄙、上界净妙,以这样的观修来断烦恼。另外一种
是从资粮道至无学道等五道依次断除烦恼。以观修“粗净相道”的方法断烦恼,只能暂时
压伏烦恼而已,而修四禅八定的断烦恼方式,就是以观修“粗净相道”断烦恼的。五道依
次断烦恼的方式,就是《心经》中所阐示缘著空性破实执的方式而断除烦恼。如果能先了
解四禅八定如何修“粗净相道”断烦恼,同时也了解五道个别如何断烦恼,再分析二者之
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讲清楚。对于刚刚的问题,如果要很清楚的回答,可能要先教刚刚所
讲的内容,但是时间可能不够了。
问:在讲五蕴自性空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人跟狗的区别,我们在看到狗的时候
,是先看到牠的现象(样子),然后才给牠一个名称,我们的习性一向都是如此,要怎样
才比较正确呢?
答:我们看到狗的身体,这是狗的色蕴部分,当我们看到牠的色蕴部分,就想到“这
是狗”,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以这个的例子来讲,我们事先看到狗的色蕴,才认知“这
是狗”。我们可能依五蕴其中任何一蕴去安立补特伽罗或我,但此时并未涉及执著补特伽
罗有我或无我,对于依五蕴其中任何一蕴去安立补特伽罗这一点是正确的,并非颠倒的心
。
问:之前上课时曾经提过“空性的证得一定要透过毘钵舍那的力量”,所以要累积资
粮,例如向上师或资粮田祈请等等,透过这些祈请可集资净障;再透过这样的力量,可以
深入教理,再透过内心真正的实修后,才能够动摇实执,真正证得空性。请问可否举例说
明如何落实在日常生活的修行上?
答:当然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依次修习,绝对无法马上就跳级到进入空性。所以,在我
们的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身语二业都要持戒清净。戒律大都是针对身业和语业
制订的,因为身语二业都是比较粗品的烦恼,修行当然要从此处着手。我们去观照身业和
语业,如法持戒,这是基础。慢慢的,要去积聚毘钵舍那的资粮,积聚修毘钵舍那的顺缘
。譬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比较粗品的烦恼、恶行,我们都要设法逐渐遮止,逐渐使我们
的妄念、散乱减轻,使我们的心能够心一境性,住于定中,以戒为基础,再到定的修持。
慢慢的,我们心一境性的力量够了,这时再进入毘钵舍那的修习。在进入毘钵舍那的修习
之后,须特别注意的是,要观想上师和本尊无二无别,如是观想祈请。当然学习经论义理
,像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位弟子(父子三尊)所著作的典籍,都应深入理解。透过如此积
资净罪和累积顺缘,就有希望证得空性。
依菩提道次而言,如果你是中士夫,修下士道和中士道之后,就可以直接跳到止观的
修习。若你是大乘行者,则要从头到尾修习完整的道次第。对中士道再解释清楚一些,就
是如果你只想证得声闻阿罗汉果位,就可以只修下士道和中士道,然后就直接跳到奢摩他
和毘钵舍那了。
转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