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雪歌仁波切:《心经》讲授 (4)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4-06-05 06:43:09
方才提到色蕴先在心中现起,才认知补特伽罗。另外,当说到某人是个乞丐、病人、
有钱人时,则是从受蕴来认知补特伽罗。此时心中先现起的是感受(受蕴),也就是从对
方的处境、感受,来认知补特伽罗。譬如一个陷在病苦中的人,“他是一个病人”是由处
境认知补特伽罗,是依受蕴而命名为补特伽罗的。同样的,他是佛教徒、基督徒、回教徒
,则是从想蕴来认知补特伽罗,亦即由见解、观点来认知人,此时心中先现起想蕴,由此
认知这个补特伽罗;亦即继想蕴之后补特伽罗才紧接着现起,这就是依想蕴而命名补特伽
罗的情形。另外,从行蕴来认知补特伽罗,譬如说某人是打铁的、是个木工,此时就是由
工作性质认识这个人,一说到他是打铁的,我们一定会马上联想到他的工作,然后才想到
这个补特伽罗本身。此外,想到我曾经有过前世,未来也将走向来世,这是从识蕴认知补
特伽罗。综上所述,我们应能了解当我们认知补特伽罗时,一定是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其
中一蕴先在心中现起,然后才认知补特伽罗的。
当我们心中现起补特伽罗之前,一定是五蕴其中一蕴先在心中现起。而我们就是执著
心中现起的蕴是自性所成的,是有自性的,是故,我们就以为补特伽罗具有自性,是自性
所成的,也会以为“我”是自性所成的,是有自性的。那么,如何遮止这样的我执呢?这
得从根本——五蕴入手,一定要先了知五蕴非自性成,是无自性的,由此才能遮破我是有
自性,是自性成的执著。既然如此,首先我们得生起怎样一种破除我是有自性的希求心呢
?换言之,我们得先生起怎样一种想要证悟“我”是无自性的希求心呢?月称菩萨所著《
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瑜伽师了知众生无始以来不断轮回,其因不在外,而是存在于内心的烦恼,这就是轮回
的因。追根究底,此中烦恼的根本就是执常的萨迦耶见。所以,若欲脱离轮回,应将箭头
指向内心,因为问题在内心里,而不在外。经此深入探究,我们就会生起想要破除执我有
自性的希求心,意即生起破除“萨迦耶见”的希求心。于是观察“我”是否自性所成的心
就会生起。欲破我执,一定得由此处着手。
欲证空性,绝不可往外寻求。如果误认空性在外,同样也会误认实执在外,然而实执
并不在外,而在自己心中。实执在内心,却把箭头朝外,那是丝毫动摇不了它的,更遑论
证得空性。所谓空性,是遮破谛实的执著,空掉执著。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实执就在我
们的内心而不在外,万不可颠倒往外寻求。若误认实执在心外,根本无从证得空性。月称
菩萨于《入中论》所云,确是真理。
弥勒菩萨于《现观庄严论》云:“彼复无所除,亦无所安立”,意思是破除实执,证
空性,切不可于外境上寻找,绝不可误认空性原不存在,而于外境上重新安置空性。实执
绝不在外境,故不可往外破实执。譬如桌上有个杯子,以为破除实执就如同把杯子从桌上
移除一般,这是完全错误的,破除实执绝非如此,因为实执不在外境上。破除实执绝不可
向外寻找,一定得朝内心探寻。外在的对境名之为“境”,内在的心谓之“有境”,应从
有境去寻找、探讨。空性亦绝非原不在外境而重新安置的,证空性之法亦非如此。无论破
除实质或证空性,都应往内心探求,破除心中误认万法为谛实所成(真实存在)的实执,
便是证空性。因此,欲证空性,应往内心破除实执,破实执所成之分即是空性。换言之,
所谓证空性,就是破除心中的实执,破除了实执的执,当下便证得了空性。显见,实执非
从外境上破除,亦非将空性重新安置于外境,此即弥勤菩萨云:“彼复无所除,亦无所安
立。”之意。由于破除心中谛实的执著即为空性的缘故,欲证空性就得设法使心中烦恼越
来越轻,随之,烦恼的根本——无明也将逐渐减轻;实执失去了立足点,便是证空性了。
因此,不经修持,空性怎能证得?
证空性定须毘钵舍那的力量,我们一定要努力积聚毘钵舍那的资粮。宗喀巴大师曾经
说,透过向和本尊无二无别的上师祈请,可以积聚资粮。同时如法净除罪障,借由净障集
资的力量深入教理,深入龙树菩萨、月称菩萨等祖师所教导的中观思想,听闻思惟之后,
继而实修,如此才有望证得空性。一定要很实际地闻思修,不能像学习世间知识一样,只
是听课、问答、做笔记,如此只是纸上谈兵,绝非内心中的法。透过内心真正实修才能动
摇实执,证得空性;空性不是在纸上证得的!
宗喀巴大师经由祈请而亲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教导宗喀巴大师如何证空性,宗喀巴
大师也依文殊菩萨所教导般如实行持而证得空性。文殊菩萨教导宗喀巴大师:“首应积聚
毘钵舍那的资粮,亦即如实净障集资,随后应理解佛护论师、龙树菩萨、月称菩萨、清辨
论师等祖师的中观见,理解后应逐次实修,如此方能证得空性。”宗喀巴大师依教如实修
持而证得空性。若空性仅由问答便能证得,宗喀巴大师应于请益当下就证得空性,而无需
苦行净障集资及种种闻思修。因为宗喀巴大师请教的对象是无比殊胜的文殊菩萨,堪于让
人请益证空性法的师长,恐无较文殊菩萨更殊胜的了。空性得依循次第实修才能证得,绝
非仅凭讨论问答便可证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