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灵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
诃萨众而共围绕。”这一段前言显现出四种圆满,第一是导师圆满,意即《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是世尊所宣说。《心经》是属于加持语的教法,透过佛在三摩地当中对舍利弗尊者
加持,让他能够发问,而有与观世音菩萨的一段对话,所以,宣说心经的导师还是本师释
迦牟尼佛。第二是时圆满,“一时”表示当时的时间是一个很圆满的时间。第三是处所圆
满,在圣地灵鹫山。第四是眷属圆满,当时在场闻法的眷属有比丘大众和菩萨众等。
从“如是我闻,一时......”,一直到“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这段内容都
算是前言,尚未真正进入心经正文。前言是当时结集《心经》者所讲的话,结集者都是心
中具有不忘陀罗尼的行者。前言中提到“在某个时候,我听到世尊如是说”,意即结集者
并非于法脉中断之后才辗转从他人听闻,而是曾经亲聆世尊宣讲此法并深记于心,结集经
典时就把亲闻法的内容念诵出来。佛陀涅槃后,教法曾有衰微的迹象,而于往昔曾经亲闻
世尊说法的弟子们就同聚一处,商议将世尊说过的法落于文字,以便流传后世,住持教法
。因此,《心经》的结集者一开头便说:“当时,依我所听到的就是如此......。”
方才提到导师圆满时,是说这部经的宣说者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可是,当我们阅读《
心经》时,会觉得这部经似乎是观世音菩萨所宣说的。其实,是世尊入于甚深光明宣说正
法三摩地,以定中加持力使观世音菩萨不自主的宣讲,也让舍利弗尊者不自主的向观世音
菩萨请示教法。是透过佛的定力加持而有《心经》中的对答,这就是安立宣讲心经的导师
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而非观世音菩萨的原因。
灵鹫峰是位于王舍城东隅的一座山峰,取名灵鹫峰的由来有二种传说。据说那座山峰
的形状极像灵鹫,另一种讲法是往昔有许多外道聚集在这座山上,后来世尊到彼处说法,
才刚到达,外道们就不自主的想逃离,据说当时外道们都化为灵鹫融入山中,灵鹫峰因此
而得名。
世尊讲般若心经时,有哪些眷属在场听闻呢?当时亲聆世尊说法的眷属,包括比丘的
大僧伽众,也就是声闻行者;亦有菩萨的大僧伽众,菩萨的大僧伽众是大乘行者。闻法者
中为何独缺缘觉行者呢?因为缘觉行者不喜群聚,而喜独自在僻静处修行。
比丘有比丘戒律,世尊的四众弟子中,能如实清净持守比丘戒的是声闻行者。由于菩
萨行持六度万行,有种种既广又深的法行,因此,对于比丘戒的持守就无法完全清净,相
较于百分之百的持守标准而言,就难免有所出入。声闻行者主要的法行是降伏烦恼,对于
比丘戒的持守自是极为清净;而降伏烦恼,并非菩萨们最主要的法行。文中“大比丘众”
,即指清净持守比丘戒的声闻行者。
也许我们会疑惑,菩萨与声闻行者相较,何者珍贵?当然是菩萨较为珍贵,然而,何
以经典中都是先提到大比丘众呢?此中因由,即如寂天菩萨于智慧品中所说:“比丘乃教
法根本”。由于比丘戒是教法的根基,也由于声闻行者和菩萨行者之间,能够如实持守比
丘戒的,主要还是声闻行者,此中关系到教法根本问题,所以经典里总是先提到大比丘声
闻众。世尊于涅槃前,曾经教诲:“于我涅槃后,大众以戒为师。”当时佛陀并未说:“
当我涅槃之后,你们就以密续为师,或以论藏、经藏为师。”因此,教法到底仍否住世的
关键,在于戒行是否仍在世间,这就是经典中总是先提到大比丘众的原因。
四种圆满这部分是共同前言,紧接着“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
这是不共前言。“不共”意为与其他经典不同之处,点出当时世尊入的是甚深光明宣说正
法三摩地。世尊开示的教法包括亲口宣说语、开许语及加持语三种,般若心经是加持语的
教法,这由世尊入三摩地这句话而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