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一点我自己浅薄的体会。
这里重点在:佛教亦认可世俗谛上那“连续感”跨越不只一生,
(换言之,不认同顺世派的人死灯灭论)
可是并不认可这种连续感当中有着确实的不动的主体,
认为这只是无明我执所造成的错觉。
先说些纯就世俗谛已可观察到的。
“色是空”(或色无常)
你的身体,经过不断地新陈代谢吃东西又汰换坏死细胞,早就不再是初出生时的你了。但
你似乎会有个感觉“这还是我啊,我就是这样一路成长而来的啊”对吧
而业的影响(这里我采广义的行为与结果,不采道德论述的业),例如小时候的坏习惯造
成的某些病因乃至先天的遗传病,却是一直跟着你这“连续体”而似乎不会去追随那些早
已化作轻尘的坏死细胞?吃太多东西而过度肥胖,似乎影响的仍旧主要是这个“身体连续
体”,似乎并不会说“我已经汰换了20%的细胞,所以这些三高症状是不是该让那早不知
哪去的20%的细胞承担一部份,剩下的才是‘我’所承担”?
当然据说某些细胞不太会汰换,大约是尽此一报身直到最后崩解为止。可是坏习惯所造成
的疾病似乎并不限定在那些特定的例如眼睛等区域而已。
“受想行识是空”(或受想行识无常)
受无常这块,我主要感受到的是器官的退化造成感官能力弱化(例如视力减弱),我不知
道是否有啥开天眼的能后天扩充了感受。经由特种部队训练而加强了视觉与听觉的敏锐这
或许不算在内?
但后面泛泛随便说说。你应该不会觉得今天的你的一切性格想法与小时候的你都一样吧?
至少我不这么觉得。有些小时候爱吃的长大后不那么爱吃了,有些小时候不可能喜欢的喜
好现在却乐此不疲。内心想法不断在变,但又似乎“仿佛”我还是我?甚至可能幼年期的
某些心理创伤,即使今天成人的我若再遭遇早就具备抵御能力了,但当初的阴影却可能持
续造成某种连续影响,这影响似乎是跟着这个“连续体”(错觉?)一路走来,似乎并不
能说是“我早就不是当初的我了,那种简单的色狼我根本不怕啊,为什么内心还是不自觉
会动摇?”(好吧色狼这案例是我编造的不是真的,只是一时想不到其他好例子姑且这样
举例。)
类似地在对待其他生命的情感与态度时似乎也是针对那个存在的“连续体”而发的。这些
连续体都仍不断地变迁,但又似乎有着某种可聚焦的东西。在有限的一次报身是如此,那
么假如在此阶段的生命亡故后还有某些连续体呢?这当然就是许多宗教所谓的“灵魂”,
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认定这“我”“灵魂”的连续体当中有什么恒常不变的实体(换言之
,最真实的内在)或者认为这只是出自我执的错觉(但就世俗谛而言,仍是认可这连续体
地存在的)。当然,认为有跨越多生的连续体这种假设,是与其他“灵魂说”相同而异乎
人死灯灭论的,差别只在细节解释罢了。
其实还不只这种自我的感觉。“我”的形态可以有很多种。例如“集体”的存在:某些生
物,例如蚂蚁,一个个个体其实很蠢,可是他们的集团却“似乎”有着某种智慧(世智聪
慧,非解脱智),是不是对他们而言,有着个体以外更大的“我”,以窝为单位呢?
例如“文化或文明”,经常是所谓“牺牲小我”的对象,大航海时代欧洲一堆大胆的冒险
家命丧汪洋,他们的勇气却造就了直到今天的不可一世。这又似乎是一种更高的存在?或
者是所谓 Weltgeist?
或例如某些学者所爱谈的,“生命只是基因的工具”,我们都只是基因拿来延续传递的手
段,真正背后的实体是那些 ACGT 序列?
但连续体的蚁窝会变,文化文明的内涵会变,DNA序列因其突变,经过惨酷的大量繁殖与
淘汰(这就是这个世界悲苦的真实)而拣选出新的个体,那也是突变后的样貌而不再是当
初的情况了。可就仿佛有着什么东西似乎一直想延续它自己。
更甚者,或许觉得一切表面的生命也只是工具,目标是向着那“超人”前进?但这种目的
意念其实恐怕也不具实体。
与鸠摩罗什版《金刚经》所要否决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对应处,玄奘版
还多否决了几个“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当然有的人会说这就是针
对当时印度各种外道提出的各式灵魂说而作的否决,但我觉得其实不必限定在古印度的思
想家所认定的“我/灵魂”,佛教立场恐怕是要否定各种执念下所认定的存在连续体的“
实体”,认为这些都是“执念”所造成的妄想,是苦的来源。
但大乘佛教一个很有趣很辩证的点:它在胜义谛所要否定的,时不时在世俗谛或者相对不
那么了义上的观察上,却都是“成立”的。换言之,执著于“我就是要否定我想、有情想
、补特伽罗想”这也并不正确。
最后拿碎形的东西来个比附吧。
一张铺平在桌上的白纸的维度是多少?
对我们人类而言,这么薄的白纸,就只是个二维的东西而已。
但对蚂蚁来说,纸的厚度就不可忽略了。它是个有高度的东西,是三维。
而对深入其碳纤维的细菌而言,这张纸的维度可能是个奇怪的无理数!
那么白纸到底是几维的?答曰:白纸维度无自性,并不能定位其维度。但也不是没维度或
是幻觉。而是看你选定的观察视点而可以决定其维度。所以空并不要入断灭空,有时候世
俗谛上站定某视角而作观察是可以承许某些东西的。
说了半天,那总之就是,在我理解,佛教不认可有终极具自性的“灵魂”,却还是承认某
种承受业的连续体。如果忽略细节,姑且称之为灵魂倒也不妨。
(当然,这问题很复杂,大乘佛教内部各派也有许多把第六识细分许多的,阿赖耶是染是
净?到底有没有庵摩罗?这些我觉得入门者都不必讨论了。涉及禅定证量的东西也不是目
前科学或普通学术方法所能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