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念佛法门如果用在他人身上?

楼主: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5-23 19:46:52
念佛法门,是一个很棒的法门,也是小弟我平常修持的法门之一。
小弟在此分享以下两部佛经的部分内容
1.愣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2.佛说阿弥陀经
这两部是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其中两部,里面皆有提到念佛法门,非常重要,其中阿弥陀经
甚至是很多人每天做晚课必备。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重点是在说,我们先用第六意识忆佛,久了自然成为念佛 (是“念
”而非“唸”,是当下的那颗心为佛) 此时内心有佛,看什么都是佛。大势至菩萨以此念佛
方法证无生法忍,修成正果。
最后世尊问要怎么做呢?
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都摄六根”
控制好自己的六根,不要让六根去执著六尘缘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破这一点,时
常正思惟这一点,时常“思惟修”,相信很快就有成果。这跟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同样
含义。
“净念相继”
当你都摄六根,不执著的当下,产生的念即为净念,让这个净念一个接着一个,维持住这样
的净念不要中断。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三摩地就是我们的本心,大势至菩萨以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证实相,回归本心
,没有比这个更殊胜法门了。
从以上可以得知,大势至菩萨所教的念佛法门完全是以心为出发点,是“心法”,是修心的
法门,包含了理论与实务。若不了解念佛的意涵,仅仅嘴巴一直唸,这样只是“唸佛”而非
“念佛”。
第二个要分享的是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教的是“持名唸佛”,其原理就是,因为我们还没开悟见性,妄心纷飞,心无法定
下来。此时用不断的口唸、心唸“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圣号,让我们的心定下来
。虽然这个唸佛心依然是妄心在作用,但这招是以“唸阿弥陀佛”之妄念,来对付所有的妄
念,“以妄治妄”,犹如浊水投入清珠(明矾),浊水不得不清,所以“佛号投于乱心,乱心
不得不佛”
说明白就是简单5个字“转移注意力”,真的是一个高招,对我们这些凡夫来说很好用。
讲深一层,其实“阿弥陀”这3个字,本身就是一个咒语,如同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
”一样,是一个咒语,是故当我们唸“阿弥陀佛”,其实它包含佛陀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的
精华、功德在其中。但不是每个人唸都有这么大的功德,是你必须去学习、理解、体悟“阿
弥陀佛”这4个字的含义,才能显出这些功德性。
是以唸佛法门才会有“持名唸佛、观像唸佛、观想唸佛”到最后的“实相念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教的正是“实相念佛”,而阿弥陀经教的则是“持名唸佛”,“观无
量寿佛经”教的是“观想唸佛、观像唸佛”各自适合不同的众生。
但因为观像唸佛、观想唸佛,怕众生会着相,是故祖师大德大部分是推荐阿弥陀经教的“持
名唸佛”。
持名唸佛的同时,学习理论,明心见性,进入最殊胜的“实相念佛”境界,这是修持念佛法
门的目标。
最后回到原po所问,如果将佛名改成别的名字有一样的效果吗?我的答案是:“看情况”
若见性,知道所有名字都是假名,只是语言文字。已经知道佛真正的含义,内心有佛,那唸
谁的名字有差吗?都一样。更何况每个众生皆具有佛性,本体都是佛。
谜之声:“ 既然都没差,那为何不唸“阿弥陀佛”呢?就唸阿弥陀佛吧!”
若未见性,第一,你唸的那个名字,是像“阿弥陀佛”一样的咒语吗?显然不是。第二,如
推文所说,你唸一般凡夫名,会带来贪瞋痴的心,那怎么会有效果呢?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4 10:20:00
念凡夫名主要就是不能有过节,若曾有过节但选择原谅了则无妨。因为这样就转变为“烦恼即菩提”之意了。
楼主: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5-24 11:28:00
烦恼是空花,是本来没有的东西,众生因为执著身心的一切,故产生无明烦恼。但烦恼一样也是菩提心所生出来的幻相,镜子中的镜相一样是镜子阿,所以称之为烦恼即菩提。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4 12:01:00
烦恼这东西实在是很难搞,说它是空花嘛!真的来时是烦的要死。而且也不是刻意去想,只要心情稍微好点,它就跟来了……此时就要念佛和专注在呼吸上,让心平静下来当心处于平静的状态下,即使刻意去想那件烦恼事,也不起烦恼。目前自己的情况是这样。
作者: FHShih (hou)   2022-05-24 12:11:00
要[断烦恼] 唯有空性止观 其他只是暂时压伏
楼主: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5-24 15:00:00
g大你说的这个方法正是持名唸佛的效果,建议继续听经闻法,对于烦恼性空会更有信心,烦恼自然越来越少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4 15:47:00
烦恼不是多和少的问题,是大烦恼会压小烦恼,所以永远只有一个烦恼,当最大的烦恼消失,第二大的烦恼就上位,于是永远有一个烦恼。个人的情况是这样。念佛至心静的状态后主动去想那些烦恼,则不起烦恼。很有趣吧!目前的情况可类比成上了某种船,不能退了……如今是只要犯懒不用功,经过一段时间,烦恼就会生起。所以从这角度来看。烦恼也是个人精进的助缘就是了。打几个初发心功德品的文字上来:欲尽知轻烦恼、重烦恼眠烦恼、起烦恼,众生无量烦恼种种差别,种种觉观,净治一切诸杂染故;欲尽知依无明烦恼,爱相应烦恼,断一切烦恼根本故;欲悉知我烦恼、我所烦恼、我慢烦恼、觉悟一切烦恼尽无余故;欲悉知从颠倒分别生根本烦恼、随烦恼、因身见生六十二见、调伏一切烦恼故;欲悉知盖烦恼、障烦恼、发大悲救护心,断一切烦恼网,令一切智性清净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很多吧!当初觉悟到这辈子不可能断烦恼,特别研究了这段经文内容。刚对了对,经文还没打全,漏了一段……
楼主: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5-24 16:56:00
嗯嗯,把烦恼视为助缘也是可以。说真的其实不需要除烦恼,因为想除烦恼的心是妄心,其实烦恼是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东西何必除呢?把本来没有的东西当成实有的,这当然是妄心阿,所以我才会建议持续听经,薰陶正法,烦恼自然消失。佛经所说的“断烦恼”,以了义法、究竟法的观点来看,不是要我们起一个断烦恼的心喔,分享永嘉大师证道歌的一段话:“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解释请看下图https://i.imgur.com/bDQwA6j.jpg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4 18:19:00
或许可分实和虚两种,比方肚子饿了三天没钱吃饭这类的闲道人和懒道人的比喻,自己起烦恼有一部份就是因为懒但自己的懒和懒道人的懒又不同。若自己是什么都不想做但肯认真打坐念佛也还OK。自己就是有时打坐念佛也犯懒所以烦恼就会赶上来……
楼主: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5-24 21:45:00
平时有空就思维修,一样是在修止观呀,不一定要打坐的。我以前本来也在修打坐,那时候我称为冥想,尽量不要有念头的那种冥想,但每天都要找时间来做这些事情,觉得有点浪费时间。后来接触六祖坛经、心经、金刚经这些经典后,赫然发现原来之前都修错了,而且之前根本不认识众生本具有的佛性,完全都是在盲修瞎练。现在我有空就思维修、唸佛,打坐也是有空才坐,没空就算了,生活跟学佛前一样,没有变,但是内心自在太多了,烦恼也觉得越来越少,学佛真的有够棒。
作者: FHShih (hou)   2022-05-24 22:59:00
"打坐"中的[观] 就是思惟修....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5 07:06:00
打坐还是蛮重要的,自己最高一天三小时,但也就那么一次。一般是两小时。最近就是犯懒没坐,才烦恼赶上。先前比较稳定是设定功课每天两小时,最近则有连续两天都没坐,要赶快调整回先前固定功课的状态才行。
楼主: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5-25 11:46:00
我的想法是,不一定要打坐才能思维修,任何时候都能思维修,所以我打坐是随缘,没有给自己定课,例如每天一定要打坐多久、唸佛唸几声,因为我觉得这样反而变成一种无形的束缚,好像每天非做不可,没做到就觉得违背了自己的愿;若真的都能做到,时间久了又容易自我感觉良很有修行,有时候还可能会开始观察别人是否也都有这样修行。学佛是要断烦恼放下包袱,这样一来反而包袱越来越多了。个人想法提供参考囉补充一点,我不是说打坐不好喔!打坐很好,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应该选择自己适合的修行方法,比较容易持之以恒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5 13:19:00
恩,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都好。即便打坐,也有不同坐姿打坐主要是练定力,刚点了香想坐一小时,结果十分钟就坐不住了。
作者: swingman (勇敢gogo)   2022-05-25 16:19:00
如果定课变成束缚表示可能对佛法不够有信心…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2-05-25 16:48:00
有一种作法是,同一定课连续作52天,52天后,可以改作其它类,一样固定52天这样。戒律戒律,有一说法,戒就是管自己呀!不过其实有点没资格说这些。因为目前好像有点管不住自己了……
楼主: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5-25 21:56:00
定课不能随便发愿呀,要发你做的到的,不然真的就变成一种无形的束缚。像g大说的,给定课一个期限,这样还蛮实际的。期限到了再评估下一阶段要干嘛
作者: peekeer (小风)   2022-05-26 11:16:00
推这篇,念佛法门无比殊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