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之铭言:
: http://www.charity.idv.tw/r/4.htm
: 阿姜曼正传
: 阿姜曼也讲到在过去久远的前生曾发过类似的誓愿 —— 他的情形,是一个想要
: 成佛的神圣誓愿。跟阿姜索一样,他也是因精进的禅思使他想起了前生的愿,以及这个根
: 本的执著反而让他不愿在今生为解脱涅槃而奋斗。就在阿姜曼开始修持头陀行,他放弃了
: 成佛的愿,因为他了解到如果要实现这个愿,那要花上非常不可思议的时间,他必须在生
: 死轮回中不断地流浪:一次又一次的出生、成长、衰老、疾病、死亡,无限期地忍受忧悲
: 苦恼。放弃了最初的誓愿使阿姜曼放下了执著,为他的修行开启了一条顺利进展的坦途,
: 而他能如此轻易地放弃前生的誓言,也意味着这份愿力在他的意识中还没有坚固到不可分
: 离的地步。
: 阿姜曼正传有提到阿姜曼过去曾发愿成佛,
: 不过后来想到要成佛就得轮回更久更多出生、成长、衰老、疾病、死亡太可怕,
: 所以阿姜曼决定放弃成佛的愿望成为阿罗汉弟子结束轮回。
: 第六章 一切方论
: 上座部佛教论事里面有批判中有(中阴身)、真如、十方诸佛的错误,
http://www.charity.idv.tw/r/18.htm
阿姜曼正传 (第三章第三节:至高的赞叹)
某晚,某一位佛陀在十万阿罗汉弟子的陪同下来看他;又隔一晚,另一尊佛带领近百万的
阿罗汉弟子前来。每一晚都有不同的佛陀,带着不同数量的阿罗汉弟子们来赞叹他。阿姜
曼说:每尊佛陀所累积的波罗蜜不同,因而跟随在旁的阿罗汉圣弟子数量也有不同 ——
这就是上一尊佛到下一尊佛之间有差异的因素。
....
阿姜曼回答,他对于真正的佛陀与阿罗汉没有疑惑。他还会感到困惑的是:佛与阿罗汉证
得无余涅槃后,应该已无任何残留的世俗因缘法,为什么却仍可以身体的形式现身?佛陀
对他解释这个问题:
“如果已证得无余涅槃的人想要与那些尚有余蕴且已证得有余涅槃的阿罗汉互动
,他们就一定会暂时呈现出世俗的形象来跟他们互动。然而,如果双方都已达无余涅槃,
那就完全不需要再用世俗的身体。因此,当处理世间法的时候,才有必要使用世俗的身体
;但当世间法已经完全超越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问题了。”
“诸佛都是借由禅相来得知过去与未来的事件,这些禅相都象征最初发生问题的
世间缘起法。例如,当某一尊佛想要知道在他之前诸佛的生活,他就必须以每一尊佛及其
当时生活环境细节的禅相为所缘,以此作为直观的方法媒介。如果事件本身已超出了世俗
相对因缘法的范围,例如彻底的解脱自在,那么就不会有任何的禅相出现。正因如此,过
去诸佛以约定俗成的世间概念法为理解的共同基础,就如同我这里所示范的。我与一切阿
罗汉弟子们,必须以当初世俗的形貌出现,这样你或其他人才能凭此得知我们的外表。如
果我们不以这种方式现身,就没有人能感应到我们。”
=
大乘法性身,四圣法界,一真法界说 ?
谈个小趣闻 ..
有一天,小明拿着一把尺,垂直的看,A点与B点,有所谓的高低差距离,
但把这把尺平行着看,发现A与B的高低差的观感消失了。
小明又把这把尺,直直的平视眼球,发现A点与B点之间,有一种 "远、近" 的观感,
但他尝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又发现A点与B点的远近观感又消失了。
之后小明,明白了一件事,原来是自己长期以来都用直线式思考模式与认知在看事情,
原来,二法 与 不二法。只是二种视角,对于实相的诠释方式。
所以,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差,乃至于生灭、无常、先后..等。
或许都隐藏着另一个视角的诠释去等待人们发现。
而佛法某种程度也是在训练、打破、翻转这种大脑直线式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