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法镜蕴论与八释脱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18-11-03 18:05:23
      法镜蕴论与八释脱
                东岐明
 ◎感谢 庄春江先生 汉译巴利四部经典以供网上阅览,个人得以创作法镜蕴论。
  http://agama.buddhason.org
  增支部8集66经/释脱经(庄春江译、东岐明改[01])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423.htm
    比丘们!有这八释脱,哪八个呢?
    1.有色者见诸色,这是第一释脱。
    2.内无色想者见外诸色,这是第二释脱。
    3.只倾心于净妙的,这是第三释脱。
    4.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对想的灭没,以不作意种种想[而知]:
      ‘虚空是无边的’,进入后住于虚空无边处,这是第四释脱。
    5.以一切虚空无边处的超越[而知]:
      ‘识是无边的’,进入后住于识无边处,这是第五释脱。
    6.以一切识无边处的超越[而知]:
      ‘什么都没有’,进入后住于无所有处,这是第六释脱。
    7.以一切无所有处的超越,进入后住于非想非非想处,这是第七释脱。
    8.以一切非想非非想处的超越,进入后住于想受灭,这是第八释脱,
      在这里,我许多弟子住于已到达最终完美的证智。
    比丘们!这是八释脱。
 ◎法镜蕴论对照表
      1   2   3       4   5   6   7   8
 物相  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命相-空无边 识无边 无所有 非想非. 灭尽定
 色境 ≦ 受境 < 想境 ≦ 行境 < 识境[ 色空 ≦ 受空 < 想空 ≦ 行空 < 识空 ]
                            ───────────
 色阴  受阴  想阴  行阴     识阴 本觉妙明真精 《楞严‧卷九、十》
 劫浊  见浊  烦恼浊 众生浊    命浊 湛圆妙觉明心 《楞严‧卷四》
     幻身  幻心  幻尘     幻灭 非幻不灭   《圆觉‧普眼》
   幻妄境界 心如幻者 远离为幻 离远离幻 得无所离   《圆觉‧普贤》
   遣虚存实 舍滥留纯 摄末归本 隐劣显胜 遣相证性   [五重唯识] 
───────
 [随顺觉性]   凡夫  未入地者 已入地者 如来     《圆觉‧清净慧》
 [菩萨位阶]  十信十住 十行十向   十地 等觉,妙觉  《楞严‧卷八》
  八释脱的意义解释,在以往佛学历史上并没有一致结论,主要是在前三释脱难以获
得满意诠释。后世解释基于后五释脱皆与禅定境界有关,所以就将前三释脱予以禅观解
释;然而佛陀简短述说的前三释脱内容,实际又是难以匹配禅观方法,也就形成佛学历
史上的难解问题。法镜蕴论的相关理论架构[02],正好可以对应上述佛陀所言八释脱之
境界内容,而连系及大乘经论之修行境界,兹以简要表列解说如下:
  0·“释脱”是指解开困缚状态而释放得救,所以每一阶段都是解开前一阶段的困
缚状态。众生生命自身最为低劣困缚的身心状态,在此是指诸根功能不全的感官残障,
也就是自我色身无法正常感受色法(此经所谓色法是五蕴之色,而非眼界之色)。
  1·释脱于残障状态,自我色身可以正常感知色法,故谓‘有色者见诸色’。此即
我相受境,尚执自我色身以感受,对应《圆觉经》之谓“幻身”以感受“幻妄境界”。
  2·释脱于色身困缚,心识可以超脱色身;因为证知自我非在色身,而观心外诸色
,故谓‘内无色想者见外诸色’,相关《楞严经‧卷九》所谓‘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
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此即人相想境,尚执个体自我心
识以观察外境,对应《圆觉经》之谓“幻心”之“心如幻者”。
  3·释脱于个我心识,而合于所在时空世界之众生大我群体心识;因为宇宙大我集
体意识之完善成就,是在三禅遍净天之生命境界[03],故谓‘只倾心于净妙的’。此即
行境众生相,虽已脱离个我心识,然其宇宙大我意识尚执时空万物种种尘相,对应《圆
觉经》之谓“幻尘”之“远离为幻”。
  4·释脱于时空境界,而自心合于无边光明觉知虚空;就是“空无边处”境界,故
谓‘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对想的灭没,以不作意种种想[而知]:“虚空是无边的”
,进入后住于虚空无边处,这是第四释脱。’此即识境寿命相,虽已脱离时空万物幻相
而于自性虚空寂灭种种尘相,然却尚未返复自性圆觉,对应《圆觉经》之谓“幻灭”之
“离远离幻”。
  5·释脱于自性觉知明空,而合于自性圆觉妙明;就是“识无边处”境界,故谓‘
以一切虚空无边处的超越[而知]:“识是无边的”,进入后住于识无边处,这是第五释
脱。’此即大乘密乘误解妄见真常我净,所谓《圆觉经‧净诸业障菩萨品》“清净觉海
”、《楞严‧卷十》“本觉妙明真精”、《楞严‧卷四》“湛圆妙觉明心”之究竟佛果
境界,对应《圆觉经》之谓“得无所离”之“非幻不灭”。
  6·释脱于自性圆觉妙明之受空层次,舍离自性及其觉相,而超脱至于识镜想空层
次;就是“无所有处”,故谓‘以一切识无边处的超越[而知]:“什么都没有”,进入
后住于无所有处,这是第六释脱。’
  7·释脱于“无所有处”之想空层次,而超脱至于识镜行空层次,就是“非想非非
想处”,故谓‘以一切无所有处的超越,进入后住于非想非非想处,这是第七释脱。’
  8·释脱于“非想非非想处”之行空层次,而超脱至于识空层次,就是“灭尽定”
,故谓‘以一切非想非非想处的超越,进入后住于想受灭,这是第八释脱’。灭尽定唯
有三果四果圣者才能证入,而四果圣者即是究竟解脱之阿罗汉,佛陀故谓‘在这里,我
许多弟子住于已到达最终完美的证智。’
  大乘密乘经典的修行渐次,正是符合八释脱的前五释脱阶段。其修行是以二至四之
释脱阶段,作为菩萨修行位阶;而误将第五释脱阶段的识无边处,妄见以为是究竟成佛
的清净圆觉性海,其实还在无色界的轮回生命境界,并未真正解脱。
【后记】“八释脱”的正确诠释,是我当年阅读南传巴利四部经典就已存疑在心的问题
。原有前三释脱的传统解释,使我百般不得其解。直到几天前,在写作研讨自性的文章
时,为了研究十二因缘的问题,查阅《长部15经─因缘大经(大品[第二])》∵,而重
读其中提及“八释脱”的内容,才突然想通其释脱层次正对应于法镜蕴论的理论架构,
可以证明法镜蕴论确实符合佛陀思想,兹故即作此文论述。
∴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15.htm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11-03 19:02:00
八解脱是定境上的,经上不是讲佛陀跟外道修到有顶天,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真的解脱,所以在菩提树以四禅下观12缘起,证得佛菩提.经上,常说的七觉支内容,表示定和慧是两门不同学科.也就是说定修的再高深,没有慧学,就不能断除我见,而且太过深的定,是无法起观的,所以经上常用四禅做慧观.不不是更高无色界定.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8-11-04 07:12:00
soul网友说的有道理 注1的部份原po尚请回应交流看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