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讲无常、无我,印度教讲梵我神我或那个无妨被取任何名字
(例如如果有人想取名为自性、法性,也换汤不换药)的“东西”。
印度教高手商羯罗予以区分,真理之中较不殊胜的底层有着仿佛变动不拘的现象,
可说没有常乐我净、可说是无常无我,
商羯罗大方地承认释迦牟尼在不殊胜的层面说得没错。
商羯罗综合指出,真理的殊胜的上层实相则为梵我、则为自性(亦即则为常乐我净,
而不是无我无常),故而印度教教义比释迦牟尼宣说的教义更贴近真谛真理的全貌。
大乘某些人用类似的逻辑“尊重小乘(释迦牟尼的本意)的观点”,
但认为小乘对真理(佛法)的理解没有像大乘(印度教?)观点那么全面。
这种辩论的方法跟商羯罗运用的基本上类似。
因此,与根本佛教时期不同的较后期梵化后的大乘佛教(更遑论密教)时的很多佛弟子,
将商羯罗当初辩赢印度佛教中后世不用功的许多僧人的上述观点的实质内容,
予以接受并纳入佛法,颠覆了原本佛法、改变了释迦牟尼宣说的无常、无我教义意思。
某些角度可以参考多年前网友的某篇文章。以下全部都是他写的内容。
(因为是旧档重贴,有经过重新排版。这名网友常出现,他也可以补充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