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安嘉莉‧ 逆 流 而 上

楼主: tmac012004 (寂灭寂灭就好)   2016-07-31 09:53:50
当你练习禅修或内观时,应该只取用那些不会在心中产生苦、能够从根源截断苦恼以及能够摧毁无明的那些教法;你应该只取用这个教法当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份。我所谈论的的这个教法的核心就是——觉知自己,保持内心安定,以及全然觉知。当念头生起,你应该看到、知道、领悟,以及知道如何不受其蒙蔽。
修学佛法首先要弄明白的是“宁静”,如果你误解的话,将会浪费时间而且徒劳无功。宁静有二种:
1. 专注的宁静(奢摩他的修行):是没有解脱智慧的宁静,是还有无明的宁静。
2. 内观的宁静(毘婆舍那的修行):是清楚、真实知道及清楚、真实见到的宁静。
无论你做什么——工作、吃东西或行住坐卧都可以练习这种禅修,你不需保持静止不动,而是要不停地动,并时时刻刻知道自己身心的动作:身体动,就知道它;心动,也要知道它。心动就是念头生起。当念头一生起,你应该要见到它、知道它并了解它,并且想办法去战胜念头,如果你持续不断的练习达到完全的觉知,就会生起解脱的智慧,而真正地看见,真正地知道,与真正地领悟(中译注:最终真正的见到、知道与领悟)。正确地练习就是自己见到、知道与了解自己内在那种不从他得的智慧。如果你正确地练习,则无明将灭去而解脱将生起,愚痴灭去而智慧生起,而黑
暗与苦恼灭去而光明与寂静现前。
每个人都有一颗清净、光明而宁静的心。而要能放下执著的唯一之道就是培养觉知,当你觉知圆满的时候,就能从贪瞋痴、烦恼、欲贪、执著和一切业行中得到解脱。
第 1 部份:
修行方法
修学动中禅时必须要有适当的练习技巧和正确的领悟。
■练习技巧
修学动中禅的练习技巧就是练习手部规律动作、摩擦手指和往返经行。这个技巧是要避免身体静止不动,而让你在身体动作的时候,持续不断并清明地练习培养觉知。
■正确的领悟
(中译注:这是非常简要精确的说明,请真实体会其义并依此检视自己的修学方法)
1.
你必须了解:所谓“觉知”是指——只是知道而已,仅此而已,没有任何附加的东西。(你不需要觉知你“在经行、吸气或呼气”(中译注:不必默念也不必在心内有这些语言文字),那样是错的!你只是知道它而已,这就够了,这就是练习的全部了)。要“觉知”身动和心动。当念头一生起,就知道;
当身体一动,就知道。
2.
你必须了解:任何东西一生起,就只是知道,并让它过去。你不需要知道它是贪心或瞋心,那
(些分别思惟)是完全不需要的。你应该只是知道它并让它自然的消失。举例来说,当风吹来的时候,你只是觉知那个感受,而不需要知道它的名称,甚至连知道是风都嫌多余!只是感知到那个变化
(从无风到有风)就够了,你不需要加上名称,否则就会陷入迷惑之中。
在练习规律动作以培养觉知时,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感受上,要轻松,不要太严肃。这就是为什么练习动中禅需要适当形式技巧和正确了解要领的原因,因为如果你只知道形式技巧而误解了修行的要领,就不会有结果。同样的,如果你只是了解修行的要领,而没有适当的形式技巧,也一样不会有结果。因此练习动中禅培养觉知时一定有适当的技巧和正确的了解。
结论:
1. 你必须自己实际去做(培养觉知),直到你真正知道它、见到它、了解它,并且在你身心之中发现它
(即自己内在那种不从他得的智慧)。
2. 必需有适当的练习技巧和正确的领悟。
3. 不要静止不动;要一直不停的动作。
4. 运用技巧密集地练习而不要有所祈求或期待,一切自然会水到渠成。
规律动作的练习
1. 双手放在大腿上,手掌向下。
2. 右手掌向右转正,觉知,然后停止。
3. 举起右手,觉知,然后停止。
4. 降下右手停在腹部上,觉知,然后停止。
5. 左手掌向右转正,觉知,然后停止。
6. 举起左手,觉知,然后停止。
7. 降下左手停在腹部上,觉知,然后停止。
8. 右手向上移动停在胸口上,觉知,然后停止。
9. 右手向外移动,觉知,然后停止。
10. 降下右手停在大腿上,觉知,然后停止。
11. 右手向左转平,觉知,然后停止。
12. 左手向上移动停在胸口上,觉知,然后停止。
13. 左手向外移动,觉知,然后停止。
14. 降下左手停在大腿上,觉知,然后停止。
15. 左手向右转平,觉知,然后停止。而且不断地重复练习这个循环动作。
第 2 部份: 培养觉知而生起的智慧
你应该练习培养觉性,让觉性越来越强,心越来越稳定(三摩地),此时,解脱智慧就会生起,
你就会从自身内部证悟真理,而不是在外部其他地方。
首先,你会知道“色—名”,也就是身体的动作和对身体的动作的觉知。接着你会知道身动和心动。
身体的动作,举例来说如行、住、坐、卧;心的动作,举例来说如思想、感受等。你也会知道身体的疾病
以及心理的疾病,身病就是指头痛、胃痛等,心病就是指念头、满意、不满意等。当知道色-名之后,
你会知道并领悟苦、无常、无我 (一切存在的三个普遍持性)。苦是就身体而言,身体是苦的集合。所谓苦是指无法忍受;无常意指不稳定。无我是指不可控制。这三种特性恒常如此。接着,你会知道假名
(世间法 Sammuti),完全领悟所有假名。
举例来说,你会知道钱仅仅是一种金属或一张纸,只不过被假定认为有价值而已,这种领悟便是觉定慧。
Sacca 是真理的意思。就世俗谛而言,你可以知道它;就胜义谛而言,你也可以知道它。鬼、神、地狱、天堂、过失、功德等即是世俗谛又是胜义谛。
然后你会知道什么是“宗教”。“宗教”不是指寺庙或教堂,而是一个皈依处。“佛陀”是指具足解脱智慧。
而从愚痴中觉醒的人。而“佛教(觉悟者之教导)”是指一个有着觉知与解脱智慧的皈依处,而且这个庇护所不在外面,就在一个能觉知自己、内心安定又具足解脱智慧者的人之心中,或者说存在于一个具足清净、光明与寂静的人的心中。如果你只是研究而没有实际去练习培养觉知,那只是用脑子记一堆知识而已,而不是用心清楚看见或真正看见。当你完全地知道、见到并了解了假名,你就不会再执著于假名了。从培养觉知而生起的智慧是一种真智或洞见。
接着,你知道名—色,心会知道念头的出现。持续培养觉性,当念头出现,你应该看到、知道和领悟它,但是不要“瞪”(不要刻意)着它,不要停止培养觉性。此时,你会知道“境—触—流转”。境指一切存在或生起之事物(此处的事物不仅仅指物质,而且包括一切心可以接触的物件);触意思是洞见它、当下其本来以及自心亲证;流转意思是流转变化。所谓的“境—触—流转”,意思就是说你自心亲证一切流转变化的事物。
当你清楚地理解了这回事,你就能看见、知道、领悟并真正触及贪、瞋、痴,因为它们就是‘境-触-流转’而已。而当你觉悟这些之后,你心里会非常高兴,而且能见到受想行识并不受苦,这就是清净的生命。这时内心会生起喜悦,你的心会从一个层次提升到另一层次,此时智慧升起,无明就会立即消失。此时继续练习;出现喜悦时也不要执著。当智慧生起后,觉知会变得轻盈,不再像从前那样充满力度。从此时起,智慧一旦升起就不会忘记。
要继续练习,而且对动作的觉知会越来越多。此时解脱智慧自然会生起。你将会知道、见到并了解烦恼、贪欲、执著和业行;而当你清楚地见到并真正的了解,那么烦恼、贪欲、执著和业行就会减少甚或消除。当解脱智慧生起,你会对来自自心的智慧有绝对的信心。注意!当你知道到这一层次,喜悦会再次生起,你要小心!不要执著它。
再继续练习,你会知道并领悟戒、戒蕴、定蕴、慧蕴。你会知道“戒”是指身口意方面的平常心,亦即中道;蕴是指装放相同某一类事物的容器。戒蕴就是指各种身口意平常心的集合。定蕴是指正定的集合。慧蕴是指解脱智慧的集合。断除粗重的烦恼后,“戒(平常心)”自然就会生起,粗重的烦恼就是贪瞋痴等烦恼以及染著、执著和业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戒”能使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而且不必另外单独的去持戒。
烦恼可分为粗中细三种。定是除去中烦恼的工具,中烦恼有三种:亦即贪著奢摩他的宁静的欲漏(还被贪著所系缚)、有漏(还被存有或苦所系缚)及无明漏(还被不知或无明所系缚)。智慧则是除去最后细烦恼的工具,细烦恼就是指无明。在知道并了解戒、戒蕴、定蕴、慧蕴之后,你将知道并了解二种定:
1) 专注(奢摩他定):这种定是不具足解脱智慧的。
2) 内观(毗钵舍那定):这种定是你清楚知道、真正知道以及清楚见到、真正见到而现起的宁静。借由培养觉知,这种宁静会自然生起,因为这种定是当下现成的,它本来就在那儿,你不需要去创造它,它是远离贪嗔痴而自由的宁静。当任何事情发生,觉知也会立刻显现。因为觉定慧早已存在,而贪嗔痴则无法生起,但是如果你不培养觉知,让它显现出来,那么即使它本来既有,你也不能得到它。
然后,你将知道并了解功德与过失。如果真的有个地狱,你会清楚知道:由于你某种身口意的各别恶业以及三者共作的恶业,因此自己将会堕入何种地狱。至于善业,你也会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带来功德福报(不是佛菩萨给你的,是你种下的善因善缘成就的),而且如果真的有个天堂,你会清楚知道:由于你某种身口意的各别善业以及三者共作的善业,因此自己将会去到哪个天堂。
当你练习培养觉知而通达最后一个所缘物件时,就会达到苦灭(苦指不堪忍受),你将会真正知道、真正见到、真正了解(中译注:这是隆波田所说四种智慧的最后一种),且心中不会再有疑惑。你内心会有最后一次改变。而唯存一颗清净、光明、寂静的心,一颗镇定的心。
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他的余生就能安住在圆满的觉知和解脱智慧当中,因为无明已不复存在了。但是他还是会有感受、知觉、思惟和认知(受、想、行、识),而且这些都不再有苦。这样的人他清楚知道、真正知道以及清楚见到、真正见到了如实的真理。
后记:谨谢隆波田
我最初知道隆波田是因为阅读了他的一本叫做“心地光明”的泰文法谈集要,这也是我首次阅读有关佛教的一本书,而且是让我看得欲罢不能又爱不释手的佛教书籍。后来,我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隆波法谈的书。
当我对他的教导有了信心,我决定练习隆波田的动中禅。起先我以书本为指导独自练习,但是没有修学成功,因为我没有正确地了解技巧。1985年十月隆波田正好停留在曼谷近郊的南来寺,因此我就前往参见。经过他解释该怎么练习(即持续不断地保持觉知)之后,我就开始在他屋外的门廊做规律动作的练习。在我练习时,隆波就在我身边看着,他教我要持续不断地觉知身体的动作。经过一小时的练习之后,他问我一些问题看看我对身-心(色-名)的了解如何。我可以清楚地了解身-心、身的动作、心的动作、身的疾病、心的疾病、“苦.无常.无我”三个特性、世俗法(ꄊ^、宗教、佛教、鬼、神、地狱、天堂、罪报和功德。之后隆波要我停止练习,并且告诉我什么是观障——即不断地攀缘自己以外之物,而忘失当下的自己。
我非常感激隆波田亲切的指示我这一条灭苦之道,他让我从此得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新生命。他没有要我留在南来寺,反而指示我应该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练习动中禅以培养觉知。我严格地遵守他的指示,那对我的练习很有益处,因为我之前没有学过禅修,所以我从来就没有背离真实的正道。每次我自己内在生起了智慧,我就把日期记下来,而当我后来告诉隆波我见到并知道的境界,他都只是点个头然后告诉我继续练习。我问他有关“法”的问题,他也从来都不予回答,而只是说:“继续练习,到时候你自己就会知道。”我一直都听从他的教导。
如今我能证明隆波田教导的真理。在我遇见他之前,我从来就对宗教、做功德、持戒不感兴趣。隆波田让我知道、见到并了解我的生命与内心。因为他是真正知道的过来人,具足非常深刻、敏锐的知识和
智慧,能遇见并认识他的人是非常幸运的。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人何时能再次出现在这世间。
任何真正知道隆波田的人都会认同我的看法:他的外表并没有什么特别,而且在一般人的眼里他看起来就只是一个平凡僧而已,但是虽然他的态度随和,方法又轻松愉快,他有一个非常坚定的目标。他有着极高的智慧和殊胜的教学技巧,为我们指出一条最直接又简单的道路,达到最困难的觉悟。因为他是清楚并真正知道的过来人,所以他的法谈不是从书本来的,而是从他自己亲证的直观智慧流露出来的。他的谈话非常深刻、一针见血又吸引人,让许多人深感兴趣,但是还是有些人无法接受他所要说的,对他有负面的批判,而无法见到他的实在与真诚。由于慈湣众生,隆波田
向人们解释他自己体证而发现的真理,希望其他人不致误解或修错方法,而浪费时间,他对我们的慈念与天同高,与地同宽。
禅修是最让隆波田感兴趣的事,他非常注意学生的练习情形,密切地跟着他们,当他们修行有了问题他就在那里,尽管病情持续地恶化,他从不担忧自己的健康。我要他多休息,不要再这么频繁地四处旅行,因为那些使他变得疲累又虚弱,但是隆波回答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必须要更认真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教导。任何亲近过他的人都知道:一旦他决定做什么事,隆波从来不会改变他的心意。他要给全世界的人一个机会——不管他们什么国籍、性别或年龄——让他们知道他自己亲证而发现的真理。他要我们所有人都了解:我们追寻的安详寂静在不远处——只要
我们反观自己、探究自己,就一定会找到真正的喜悦与寂静。
隆波田是佛陀真正的弟子,与佛同心、同行、同知、同见。他是我的家人最尊敬的僧侣。他的谈话理性而让人无法反驳,而且他用自己的生命担保,要我们自己去发现他所说的真理。许多人,包括我自己,最后都自己亲他教导的真理。自从他亲知亲见真实的正法之后,隆波田奉献他的余生教导别人,后来被诸多正法的修行者公认为“培养觉性的杰出禅师”。
一个从来不曾练习任何禅修以及从来不曾致力于佛典中教导的人,他不会执著和抓住过去的知见,
因此反而能够进展神速;而学过专注的人会习惯于修专注的方法。隆波田总是告诉他的学生不要专注,
只要觉知身体的动作和念头。他这么教导是因为觉知是最最重要的事,它可以使我们成就戒定慧。
我们应该不断地培养觉知。当我们有了恒常圆满的觉知,它就会变成“念住”(觉知的四个基柱:
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而我们会亲证所谓绝对的自然状态与自主。我们将会有解脱智慧——知道、见到与了解。
我们应该练习到能够持续如炼地知道并见到自己的身心。但是要注意!当我们越来越知道并了解真理的时候,会生起一种禅悦。不要去管它!不要停下来!要继续练习觉知,否则禅悦就会成为一个使你达不到目的地的大障碍。这种禅悦叫做喜障(思惟而知的智慧),是一种虚妄的、会迷惑人的
智慧。另外,当你练习快到终点的时候,又会再次出现禅悦,这最终的禅悦叫做颠倒障。这种禅悦非常
危险,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落入"禅狂",变得狂惑并坚信自己成了圣者,如此一来,便将误入迷途而不能
觉知自己。修行人一定要非常小心,千万要记得执著禅悦的危险。当它出现的时候,就如你觉知念头
那样,只是知道它、见到它、了解它,并且继续培养觉知。随时随地带着觉知,你就会安全抵达终极
目的。
练习时,不能对修行成果有所期待,不能有任何妄想,你必须正确并持续不断地精进练习,但是练习当中不要过度严肃认真,那对你的修行没有帮助。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我能保证这个教法是真实的
正法,所有人都将能够知道、见到并了解同一个东西。当你的练习到达了终点,你会自知那就是终点了,你将不再有任何疑惑。你会亲见生-灭的状态——那是你从来不知道、从来没见过的境界,是顿然而至的,不是可以预期的,它就只一刹那间顿现而已——甚至比念头还要快。当你亲证这个境界,情绪思想等念头就不会再生起——你证得了苦灭。无明()永不复存在,但是,你还是会有不再有苦的感受、知觉、思惟、认识(受、想、行、识)。你还是可以继续你的日常生活,依著平等舍心的中道,履践你的责任。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7-31 17:45:00
大推。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6-08-01 14:16:00
极品 ~ ~ 大推 .我朋友跟我的"互动"与方法和隆波田与作者如出一辙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01 21:00:00
怎样的互动啊?分享一下。。。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6-08-02 08:38:00
让我想到很早期时,他最先告诉我的一句话:举手投足如实观察,起心动念如实观察,心就在那里 ; 十多年了其实在某些关键时刻或走偏时,当头棒喝XD ; 他的方式观念,类似禅宗直指人心;各种角度不同方法都有,最后指的却是同一件 事;ex.有疑问时(当下觉察 念升灭),无所住,所以根本无法问问题;最近悟四个字:一念无念隆波田跟作者说:继续练习,到时候你自己就会知道。rabbit1974,有什么心得分享一下吗 ^^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02 10:59:00
龙隼大你好,谢谢你的分享,我才学佛2年,在身受心法方面有一小段近程,有前进时自己真的会知道,不过心跟法是比较深入的,尤其是法,法身,就是身体以外的所有境界,这个还得到很后面。。。其实要进步得快一点,基础闻思要够,四圣谛这方面,因为这方面的东西不够了解就要进入禅修是有困难度的,因为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会被色声香味触法牵着鼻子走,即使努力练动中禅,也时不时会被境界挑起你的贪瞋痴,安纳般那念不错,这个练习可以让你比较容易在起贪与嗔的时候马上发现,然后用四圣谛的理论去解,在这些基础下练习动中禅会更有效率,作者似乎没闻思基础,我不知他的状况,但我们都被环境影响太深,除非能够跟小孩一般天真无邪,够纯真的人,其实是完全不要接触经文理论就进入禅修是最好的开端,你可以观察,过于执著经纶者,最终就是成为学者,本末倒置,但禅修过于用力也会是觉知的障碍,所以隆波田的方式很好,轻松的练习,妄念让它过去就好,个人觉得念佛法门可能也是同样的初衷,专注在佛号,不去想事情。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6-08-02 11:11:00
像小孩一样天真无邪,的确是如此,第一次很大改变是看完一部电影叫美国心玫瑰情(电影版古早心得文还有),感觉到风的存在,骑脚踏车在乡间小路,突然"想起"儿子那种纯真之心,结果朋友告知那只是"静的觉受"不用想太多... ; 我最期几乎都没看过什么经文,顶多朋友讲个几句勾起我极大好奇心(ex.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生像是玩游戏..etc.),某天的确有个很大的顿悟,从此之后,已经无法回到那间屋子了(就像隆波田讲的房子里绕的例子),你突然发现你 在,却不在屋内(一切妄心执著,相,思考停止),同时领悟到身体"痛",心不痛;不过之后混混厄厄到现在快10年,看了很多经书,阿含,奥修..所有都看,看的津津有味,但你说的对,观念正确很重要,但有了基础观念后,甚至看了太多,你若无法消化(哪怕只是一句经话),历缘对境,心随境转,无法使力,也是没用##打错## 儿时 , 小时候 ...不是儿子=.=那时还没有最近还是回归到这个起心动念如实观察,习气深厚尚需好好磨练磨练,隆波田比喻真的很有趣,可以看看相关的抱歉,上班一股脑儿(笑)打出来,太多错字XD , 请问你为何会叫我"龙隼"?所有法门,经书,方法...我觉得都是一样的,内观自心是关键,不过正常都是反其道而行,心外求法~绕阿绕的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02 13:44:00
hayabusa好像是龙隼,呵呵,还是我记错了?我在知道隆波田之前也是用一些方式在练习,那是法师教的,比如走路时,脚抬起来,移动,落下,触地,吃饭时也专注的吃,这些,不过工作很忙,虽然工作中也在觉察,但时常会忘记,应该说你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在看你的身体,不过隆波田的方式我也会来实行看看,我自己看过的经文只有心经,其他都是看法师讲经的影音,所以没有宗派的成见在,不过四圣谛蛮重要的,习气很重,知道贪瞋痴的来源时,能用正确的观念去转念,禅修时较有成效。。。美国心玫瑰情我有看过,不错看阿,六呎风云也不错,看看无常。。。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6-08-02 13:53:00
扼..不是:(我用)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自己身体其实没办法用言语,用文字即着相,念头一动即非嗯~ 加油吧 时时刻刻觉察 , 当念无常文章里:这种宁静会自然生起,因为这种定是当下现成的,它本来就在那儿,你不需要去创造它,它是远离贪嗔痴而自由的宁静。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02 15:58:00
获益良多。。。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6-08-02 17:17:00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