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佛性如果不是指真常心

楼主: Uguar (零零漆)   2014-11-05 13:38:00
佛性如果不是真常心的可能性,我想可能没人想过。当过去的圣贤发现佛性会与无常无我
的基础相矛盾时,不是去否定秉持无常无我的小乘,就是试图将佛性(如来藏)作更多
比较符合无常无我的解释,然后又要出现许多各种各样的如来藏名词....
有一本书【大般涅槃经续译之佛性论研究】胡腾友 著 ,作者着重于大般涅槃经后三十
卷对于佛性的阐释,得出了大般涅槃经续译并没有将佛性视为真常心的结论,甚至认为
要先见佛性,依照“种灭芽生”的譬喻,必须先证得寂灭才有见佛性的可能。
这个结论绝对是目前南北传佛教都无法接受的。南传佛教认为阿罗汉就是佛了,不会
接受“种灭芽生”这么说法。北传佛教本来就是不接受寂灭教义的,如果北传佛教
对于成佛的主要条件就是见佛性,更不可能接受见佛性的必要途径竟然是小乘的
寂灭。
这是一本冷门学术书籍,所得出的结论更是冷门,作者也没没无闻。但是这本书能列
入傅斯年图书馆的馆藏,应该是其有可看之处....
另外对于不二不一的看法,作者也得出了不二不等于一的结论,因为“一”通常就是
持有真常心看法的人会有的描述。
没有一个南传佛教弟子和法师,会认为阿罗汉离成佛前还有一个阶段。没有一个北传
弟子和法师,会认为要成佛必先修小乘.....但是如果佛性并不是真常心,并没有悖离
“无常、无我、苦、空”,这一切就有可能了。
作者: ccclum   2014-11-05 16:57:00
这位朋友你确定你知道你在谈什么吗?死了才证佛性,这可能需要大死一番,但有机会接触"坐"的朋友会知道"大死一番"是可能会发生,除了过去几位大德有过,真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个人认位还是有变通方式,那就是接近舍生取义的决心、愿力(实际未死)来证出一个境相这时的境相称作"应身如来"。而大乘三大体系,以虚妄识、真常心、名皆空来表现。而虚妄识以五蕴六意为虚有,难以证相到如来藏,因执习气未断。真心派不以执为镜相,一切以心发出,但心无常却有常连中道究竟都是空,那空怎么究竟? 最终还是死胡同。最后以名乃空,性空的修行,此乃修练法身追求无相。最终连什么都断得干干净净这种超越生命的修行,也来能说可能接近" "所以以实修来谈唯识(心),这识与心与名都是过程,没有一个空,也没有一个真,当然也没有一个究竟。旦发出这个空,发出这个真、也发出这个究竟,就是"主体",这个主体是具有主宰力,但非我。这个主体是浑沌的,因此是无常也能是常。非我但主宰,是乃无主宰,是无常也是有常乃言舍自然。所以透过研读跟实修搞懂了大乘三大体系的"相",也许说了" "是怎么一个回事,似乎也还是虚妄囉!!凡人见如此,如此就是如此囉所以我才会问"这位朋友真的确定你在谈什么吗?性空乃超越生命的修练,所以您我都不能说明什么。一但有说那就什么都不是,所以因"名"而存。最后把这个名断得干干净净才可能证得什么,所以只有虚妄跟真常是唯识(心),余下的还是回归"实修"。所以我才会提出三大体系,并非指唯识呀,因此没有实修就无法相应,这应才是我表达的重要之处。至于世钦菩萨唯识学的殊胜之处,在于这能与现在身心治疗的用途合而为一。更正: 世亲菩萨其实你的回应我真的看了好久才看懂....本体最后也是空,说这话其实也是因名而存。浑沌说法是在说处世原则是非空非有的一种中道论...也就是无论有常、无常,作任何事情必须如实观照。如实观照,该怎么作(变化)就怎么作(变化)比如说蝉的一生...蝉在第六年产卵后才能羽化.....这当中只有我们人会去记录蝉怎么变化,而是对蝉来说这一切都太自然了,一点儿都察觉不到,请问这世的生命对蝉来说是常还是无常?如果是常,蝉羽化后死去。如果是无常,蝉在未羽化就死去但请问现在蝉的一生是常还是无常? 是谁在主宰?蝉的主体在主宰吗? 还是另有一个大主体在主宰呢?如果是另有一个大主体在主宰,请问这个主体在哪里?如果没有大主体在主宰,请问蝉本身应该是自己的主体囉那蝉怎么会因为未羽化(历经无常)而死?所以无法预知常与无常,那就是浑沌。这个浑沌的是谁? 不知道,但我们明确地知道一条路只要超越生命的常与无常,就可以发现。所以这一切都跟唯识没有关系,因撇开八识....我们所知的通通都有个主宰与自然。自然也证不到佛法了。才会立一个涅槃,让大家有目标可以用功。否则你知道蝉死后去哪吗? 它自己也不知道呀。这才是大乘三大体系的讲经说法.....弄不清楚这先后,当然会在常与无常上,我或无我上下很大的功夫囉。 以上,纯分享!!!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14-11-05 18:47:00
不对 空性本身就是主体 空性可以产生“有”的作用如果空性是“什么都没有” 那就不符合空即是色了这就是小乘常常偏向断灭的原因 佛陀可以心生万法可以放无量宝光 这些都是空性的作用 空性本身就是恒常同时包容“有”与“无”的存在 这就是佛说的常住真心
作者: Katarn ( )   2014-11-05 18:52:00
可以推文那么多行不能发一篇文?习惯改一改,版面才会较有人气
作者: ccclum   2014-11-05 20:44:00
我跟b大的思维相似..而我跟u大的思维有落差,原因是我定义了有无之间的中道思想,也提出主体跟空相乃同一物但u大并不清楚自己的立论呀,变来变去的另外我写文会回超多篇,我已经戒掉洗版的坏习惯了所以为求清楚我们还是各引述常与无常的经文来定义好了但是这样就不能讨论囉,,, 首先若以体验来谈,,必定是你有我也有类似体验才能谈ㄅㄚ˙若谈经典那就是是广度深度归纳来谈论,,而你提出对这段经文的见解,我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彼此的看法更完善,那即是后学之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如果没先有个有,怎么回无呢如没有主体那就是真常心论 最终是死胡同建议可研究大乘三大系统学问,,就知道是有顺序的对了,唯识学真的很殊胜,,我现在也还在研究中了解唯识的概念,日后帮助他人成就的力量会更强原因是末那与阿赖耶(含安罗摩)的境界是一旦有相应感受到的即会与先前认知不同,,有点类似道家练气化神的概念,大概谈谈囉,我的立论见解是这样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14-11-05 23:15:00
你的逻辑无助于推理空性 空性不能推理 所以就没有你说存在或不存在 内或外的问题 这种都是西方宗教的二元对立 要嘛非有即无 非内即外 以致于 佛陀说常住真心 就会落入你认知的 “有”或“无” 你把空定义为 共有或非共有 就是企图把空变成“有” 给空一个主体 然后再把这个主体套用在你的“共有”与“非共有”的逻辑为什么要给空一个主体 好去套用这些定义呢?所谓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就是空性不需要解释 不落入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 不落入有无的对立 不落入内外的对立不落入所有文字、思想上二分法的对立也不落入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不落入寂灭与显发的对立不落入任何的对立 也不落入对立与不对立间的对立这就是真正的大乘所以 虽说空性为主体 实无主体可得 只是假名主体为了要在人间有一个名字 所以强名叫做空性 真心亦然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4-11-05 23:47:00
随喜B大所言。古德云 :“离四句、绝百非”。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14-11-05 23:50:00
问题在于 你为什么一直要定义我说的空性是“实在”呢为什么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是“心经”里的内容 这就是观自在菩萨在告诉大家 心的真义 观自在菩萨怎么形容心心就是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这都是观自在菩萨说出“心”的定义但是有一些脑袋 只要听到“常住真心” 就一定要认定成是一个存在的实体 不符合空性的定义 这就是落入文字相就像我讲空性 就会有人说空性是个“东西” 问题是空性其实也不是什么东西 只是因为有一个名字 就变成东西了所以 如果你还是要把“常住真心”定义成一个实有的实体 这样的讨论再过3千年也讨论不完 除非你可以了解我说的是那种无内无外 实相无相 究境空寂 却又本自俱足有无量神通 无量光明 通透三千大世界却又无有一物的心这一点 就是小乘最大的阻碍 就是小乘从来不敢去谈的当然 这样讲对你很痛苦 因为有一些训练是强调简单的入灭 只要抓住无常 追求寂灭 这是一种单纯简单的路径以致于 佛陀在讲法华经时 讲到一些无量神通变化 诸佛的无量光明合而为一时 他们愤而离席 因为太恐怖了 太危险了 跟他们认知的无常与寂灭太冲突矛盾了所以 我尊重你们认为的寂灭与无常 可是 不要用这样的认知 去套用佛陀说的“心” 因为境界实在差得太远到最后只会落入逻辑的错乱 然后得证还是无常与入灭最安全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4-11-06 00:05:00
须弥纳芥子 = 常人理解,芥子纳须弥 = 超乎逻辑。时间与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 -爱因斯坦。佛法甚深浩瀚,有些真的不是靠逻辑推理能达到的。全能的神,可以造人,可以决定人的命运。空性是您的心、是我的心、是佛的心。自己决定自己命运。这就是佛教与全能神的差别之处。如果佛陀可以控制我们的命运,那您我早就解脱成佛了。全能神只有唯一,但是十方世界有无量诸佛。无量诸佛,也都是从凡夫一路破迷开悟而成就的。如来智慧、德相。并非释迦牟尼佛独有,您有、B大有、大家
作者: shiva999 (guru)   2014-11-06 00:22:00
原来本人是“全能的神” 说的也对 呵呵 ^_<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4-11-06 00:23:00
都俱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差别在于是否开显而已。众生是迷惑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shiva999 (guru)   2014-11-06 00:30:00
宇宙中没有哪个物种可以永远不灭绝的 ~无量寿佛~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4-11-06 00:33:00
您心中不生的那个不灭。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BRIANERIC2 (灰色轨迹)   2014-11-06 00:46:00
所谓信仰并不单指宗教 而是指个人认定的真理 比如说信仰科学可以解释一切事物 或是逻辑推理可以证明一切诸如此类的 所以才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大家都习惯用自己的逻辑去套用在别人的名词上 比如我说心 你就要说是全能的神 即使语气和缓 但内心刚硬 当我提出不应落入二元对立时 马上转移话题 拿出全能神、湿婆来混乱话题看似在讨论 但其实完全不能包容 所以我说空性 你完全无法应对 你不知道空性 以至于用逻辑去推理还有 宗教对我来说不是人的生命寄托 在我眼中没有佛教佛陀也没有说过一法 法尚应舍 还有法要舍 真正要考验的是 那种 无一法可生灭的 无生法忍 祝顺心
作者: smilelover (微笑情人)   2014-11-06 03:42:00
推文真精彩 赞 ~无南观世音菩萨~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4-11-06 08:59:00
~无南观世音菩萨~
作者: ccclum   2014-11-06 12:55:00
我把自己的思想来解释佛法的概念三大概念。第一、"主体=空=无" 相对 "有",相较于有,一切都是空这是虚妄识(也就是持五蕴 + 六意的修行)第二、主体是绝对(不二),主体之下空有相对。这是真常(心)论。谈论六意以上的思维,含七八九识说是心发出为绝对主体,但心的层次仍有不同。以上两概念会与八识心王产生连结。第三、名乃空论。主体是总名,主体为空有组成,非空非有也非主体,一切是以名相存在。所以六蕴解脱,心解脱,末那解脱得阿赖耶(如来藏),发现最终的如如真心(九识),都是名相而真要细谈,非空非有的变化以一念(心)发出,但非空非有有实并不以一念发出。因此真正得如来藏应是多变化的。比如以种子来说,可以是种子本身,也可以是存放种子的仓库也可以是看守存放种子仓库的守门人。而种子本身分为容易发芽跟不容易发芽,发芽的特性(宇宙万缘)必须是具备条件是否成熟(亲因跟助缘&因果论)因此容易发芽的种子,会马上变现出因缘,反映在物质世界中所以人会觉得万物(法)为心造,但是不容易发芽的种子,需要不断累积善因,才有办法变现出,并反映在物质世界中。而种子发芽会开花结果,这个果子又将被守门人拿回仓库放好因此如来藏的特性必须具备以上三种特性,才能符合宇宙万缘的变化。因此若不能掌握如来藏的主体特性,说A应是A、说B应是B说C应是C,但没有一个总体的论点,最终也是没摸清楚不过也没差,佛法的好处就是你喜欢从那下手都有所得....过去也很多大德不断地在传承佛法的精随,所以我们今日讨论也许过去大德都讨论过了。如今历史重现,不过就是为了后学可以透过发心了解,摆脱人生的苦,找回最初的清净心而已总之不管怎样,我们要作的事情是深入浅出,但浅出让人理解必须要有出处,配合著自己証修的经验,在以现今时代的各种说法混杂在一起,产生既有思想的新说法....这样我认为才能作到让人"心开意解"呀!! 共勉之。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3:30:00
人人皆可成尧舜,亦有尧舜藏。
作者: godofmoon (月夜)   2014-11-06 16:13:00
人人可成郑捷,亦有郑捷藏?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6:34:00
楼上举的反例,更可反思如来藏这个命题。推文中大家谈了很多"空性",现证无我空性慧的大地菩萨,头目脑髓悉皆能舍,布施波罗蜜增上。《佛本生经》记载,佛陀往昔行菩萨道,舍身喂虎,内心充满欢喜。人人皆可成尧舜圣贤,是否人人都已成世尧舜圣贤?蝼蚁等畜牲道动物可否成为尧舜圣贤?把连佛法小乘都称不上的儒家,来强解会通佛法是行不通的,可承许其为世间善业,但切勿混淆冒充形成谤小乘佛法。小乘法也是佛法,源头既是佛陀开演讲说即是佛法之正法,张冠李戴形成谤法,毁谤正法形成往生障难。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4-11-06 18:20:00
#1FNhKYNK 这篇是c大很久以前po过的文章。圣严法师把 空性、佛性、法性,讲解得满清楚的。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考看看。南无阿弥陀佛#1FNhKYNK 文章连结是在隔壁的《Buddhism》佛教版。抱歉这篇才是 => 文章代码(AID): #1FNh7Wyz (Buddhism)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8:55:00
圣严法师这篇没讲清楚,由于汉传佛教没把佛性的两个层面分清楚,因此在明心见性之"见性"上,会有异说,一般而言明心见性是指明白此心具有佛性,因此予人带来解脱的希望明心见性了悟自己也能成佛,而悟后起修,断除烦恼障乃至所知障,这时候还没有根断烦恼,根断烦恼种子需证得空性的智慧,前面明白此心有修行成佛的潜能为心的世俗谛层次,若确实通达空正见我执的所破(常一自在的我执、独立能实质有的我执、能取所取异的我执、诸法有自性的我执),内心依于奢摩他止禅(止)的功德,由毘钵舍那观禅(观)以空正见之止观双运渐次修行,方能真正断除我执烦恼种子无余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圆满证得心上的空性(自性空)就成为佛陀解脱果位,心上的空性(自性空)是胜义谛层面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4-11-06 19:13:00
所以c大的见解是 空性 与 佛性不是指同一种概念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15:00
成佛是我们内心成佛,心的续流无始无终,既是无始无终可假名为常,虽然心法的相续不断是无常法,内心的佛性如来藏有两个层面,一者为众生皆有成佛的善根潜能,这种成佛的能力就是心上的世俗谛,心具有明而了别的功能,是心的世俗谛体性,这样的佛性称为增长性佛性。内心的另一层面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4-11-06 19:19:00
其实末学比较想知道,证入空性 与 证入佛性 是否相同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19:00
是心上的空性,这是胜义谛的体性,心上的自性空,为心的自性性佛性。内心的这两种层面,即内心佛性如来藏具有增长性佛性与自性性佛性,不论世俗谛的增长性佛性,如证得内心的光明,或胜义谛的自性性佛性,证得自性空的无我空性慧,都需要止、观双运的成就。有些行者依于止观双运的禅定证得内心的光明,以为是解脱的成就,但这只是暂时压伏了烦恼现行,在内心得到世俗谛佛性的层次,并没有确实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4-11-06 19:23:00
我目前的粗浅理解,证入佛性就是第一义,等同于证入空性~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23:00
的空性正见了达我执的所破(常一自在的我执、独立能实质有的我执、能取所取异的我执、诸法有自性的我执),没有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4-11-06 19:24:00
c大您解释的有点复杂,末学看不太懂。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24:00
明了我执的所破自然也没有断除我执,因此离真正的解脱还很远。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4-11-06 19:25:00
所以总结您所说的,证入佛性 与 证入空性 是一件事吗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26:00
您要把内心具有佛性的层面分开来看,就会清楚。如果证得的是我执烦恼所破的智慧,证得心上的自性空(自性性佛性)可说与证入空性是一件事,若是明白此心的光明体性这不是证入空性,而是证得心上的增长性佛性层面。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4-11-06 19:30:00
所以谈到究竟处,还是同一件事。那版上的争议有解了。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32:00
当圆满佛果时,佛陀的心续中无余断除了烦恼障与所知障,一个心能够同时现量现证二谛“胜义与世俗二谛”,因此如来能够遍见一切诸法所知,证得一切相智。b板友要跳脱这种终究还是一件事的默认立场思惟,才不会含糊拢统整个混在一起,区分清楚才能明白修行的次第。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4-11-06 19:39:00
恩~ 圆教初住菩萨,往上还有四十二的位阶要修。明心见性并非是究竟成佛。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11-06 19:57:00
大乘菩萨道行者生起真实无造作的菩提心入道,大乘资粮道与加行道是大乘菩萨凡夫位,资粮道为十信位(凡夫位之外凡),加行道以上未到见道位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凡夫位之内凡),依戒论,外凡位有方便舍戒,内凡位无方便舍戒。大乘见道位为初地菩萨,修道位为二地至十地菩萨。
作者: feelthat (云端传送)   2014-11-06 20:43:00
推 讨论串
作者: ccclum   2014-11-06 22:26:00
请注意我一直强调名皆空,意即我们谈论的都是自然不需再去立个空相,也就是以宇宙万缘来着眼讨论简单一点没有ptt就没我们但离开ptt我们存在现实世界,,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相遇也认不出彼此是ptt的是谁但现在大家在讨论谁创造ptt,,,那到底谁是ptt的谁,谁又是现实生活中的i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