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API、制剂、公司方角度来回应这篇
※ 引述《bms ( )》之铭言:
: 造成现今原厂药商在台湾待不下去的窘境
: 最重要也是无法改变的因素是 健保
: 大家都知道每个药物要在台湾卖除了许可证之外
: 还要跟健保局申请健保价
: 目地是医疗院所开药的时候不用跟民众收费 而跟健保局请款
: 经济学里这种模型称之为垄断市场
: 因为市场就只有一个买家 他想买多少就多少
: 不进健保市场就几乎等于不用在台湾做生意
: 而最令人诟病的是 健保药价每年都会调降
: 美其名曰 为了社会大众能够以更便宜价格买到药品
: 十几年下来 每项药品价格越来越低
: 厂商没有利润就裁撤业务单位 推出台湾市场
: 健保药价调降的标准基本上是没有极限的
: 能多低就多低
: 我进药业一开始是跑Antibotic
: 经手的药剂是ICU MICU常用的广效抗生素(重症病人会用的)
: 当初进台湾一剂价格破千
: 十几二十年下来我接的时候健保价已破百
: 然后医院采购价原厂药是健保价7折至8折
: 学名药3折至5折
: 要离开时这剂抗生素卖价已跌破50元
这价格掉落的模式很熟悉,是不是penem类的?
我在这块待过一段日子,从API到制剂,价格从破千做到O百
以国际上来看,还是有利润,而且利润还不错,
原厂时期破千是因为有专利保护,且要回收开发成本,
超高毛利是诱使开发新药的原动力!
台厂会赚不到钱,跟一直出包比较有关系。(不好多说.....)
: 请问这种价格要怎么养业务团队?
单一品项,要面对的是国际市场,
越成熟的商品与市场,留给业务的利润空间与分红本来就会变低
业务团队要有自己的定位,
公司方也是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业务,
根据各时期的策略与筹码不同,
业务与公司方分分合合,很正常。
: 最近疫情不是普拿疼Acetaminophen 很夯
: https://www.nhi.gov.tw/QueryN/Query1.aspx
: 知道这个药物在医院开一颗健保价不到一元吗?
: 连我当初待的学名厂都不做的
: 现在药不是比糖果还便宜 是比糖果上的塑胶包装还便宜了
就算一颗几角,利润还是很高,
之前待的几间公司,我都被指示做过成本分析,
从原物料成本、进货检验、环境监控、制程中分析、支援系统运作、
产品检验、各类型确效成本摊提、人事费用X2、运送、留样、生产耗损等
(还有一些不能讲的)
加总后,各种药利润都很好啊~
有的厂这种货不做,是因为接不到单(原因很繁杂)
因为大家都在做,初期没卡到位,
一年仅接个一两单,会被确效成本吃掉利润。
所以老板和业务都会用这种话术:这健保价很低,我们不屑做!
实际上是接不到单,确效批次都卖不完~(笑)
: 其实外商药厂的业务团队是很优秀的
: 一个新药进来台湾 3-5年就可以完全找到潜在病人数量
: 什么意思
: 基本一个药品有与之相对应的indication
: 假设这个疾病台湾就是30w人有
: 在没有竞争对手的状况下 几年内基本上就可以找到这30w人
: 但是 成长就到这边了
: 外商就是看数字 你就算100%市占明年GM还是要求成长
: 再加上健保开始砍价 请问这时候怎么办
: 主管就开始调动区域人力 半年一小轮 一年一大换
: 美其名曰 让你更加熟悉不同体系医院的生态
: 其实就是业绩达不了 也没有位置给你
: 就换个人换个区域看看会不会有意外的收获
: 对上交代他有在‘管理’ 有在’做事‘
: 事实上这就是个死局 做什么都是苟延残喘 最终还是整条pipeline都会被裁
: 对于新人来说 业界的标竿外商都这样了 你还能期待有什么好的发展
: 对于在业内的人来说 如果转换成本太高
: 在经销台厂的话 真的不如好好待着 占到位置 稳稳做 爽爽过 至少不会朝不保夕
: Sales function如果未满30岁 我当初规划是直接去中国唸MBA 毕业之后找当地marketing
: 职务 年薪基本有200 而且中国市场幅员广大 老人化且未开发 光吃医药红利就能吃一辈
: 子
: 推荐CEIBS
: 后来发现去新加坡唸MBA目标东南亚APEC也是可以
: Marketing function 请好好跟GC APAC的人合作 有regional headcount 产生就请他们帮
: 你内推 这也是最快能离开台湾市场的方式
: 现在只有你的业务内容有cross region的都很抢手
: 以上 大概是我对药厂的观察
: 最后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理想中的工作
看老板做国外市场会分区给业务跑,
跑的动就就继续,跑不动就换人或换合作伙伴,
就像卖糖果卖玩具,只是技术门槛高一些,
利润高,所以"公关"手法与费用都比较精彩
要高利润,就往专利药、新药、孤儿药这些公司发展
当产品成熟、过专利期、竞争者众,业务端的利润下降是正常的,
想维持极高薪,换一间就行了~
====================================
至于健保砍价这部分,我另外拉出来讲
生产成本,政府那端都有在精算,
当初为了因应这部分,我任职的几间公司都精算过,
毛利率都很好,当然前提是有一定的量。
也会给原厂较高的健保给付价格,
而台厂药,只要往规模化生产,利润都十分可观。
会唉唉叫的大多是<杂货店药厂>
和少数出来带风向的<外国原厂>
先说杂货店药厂,
就像我前面说的,太多人做,抢不到量,甚至连确效批次都卖不完,当然赚不了钱~
外国原厂部分,
很多上新闻只是公关手法,一种谈判的施压技巧,
印象中,外国原厂规模化生产,其实成本比台厂还低很多,
一大堆都在叫,但退出的只有毛毛的那几个~
这种成熟商品,
因相对分红少、奖金低
向来业务要推不推的,
公司这方面有另一种管理手法,我就不多说了,
因为这版上好像大多是业务、CRA相关的人在看......
作者:
sassuck (SAS好笨)
2022-06-12 22:37:00版上好像确实CRA比较多...
作者:
wwwwwwww (爱情不能只是习惯)
2022-06-12 23:39:00拜托大大还是分享一下,毕竟不是新进都只对临床试验有兴趣,我虽在临床试验界但是对听邻近产业的分析也是很有兴趣的
好文,不过请还我Clarinase来(台厂药就别了)
作者:
chairman (无止境的奋战)
2022-06-13 10:15:00以外商药厂而言,健保砍价本来就不见得会导致本地业务整个退出啊,毕竟能卖多少是多少,少赚总比没赚好,但是将本求利的结果,价格没竞争力的产品当然就不进(Clarinase之类),健保核价烂的新药就等个五年八年国外主要市场都卖得差不多,再来折价卖给台湾。比如肺癌神药泰格莎,台湾上市时间比对岸中国都还要晚三年这种制度下,外商药厂当然很难做,过专利的要跟台厂厮杀,新药又卡核价进不来不过话又说回来,台湾临床试验环境比起十几年前进步也真的非常有限,来挤CRA这条路也不见得比较轻松啦
作者: Qaaaa (小Qa) 2022-06-13 17:06:00
我只好奇 如果都市占百分百了 还要增加是希望更多人得该病?不然这万全不是业务的事情啊 都已经跑到市占百分百了还是说一笔生意只做三年三年内如果市占冲到100业务就没用了如果真如此那还不如慢慢冲业务 10年再市占100就好至少十年内不会失业
回楼上 一个药上市公司不会有时间让你慢慢冲 target一下就灌下来 没有成长就是被盯
Tagrisso台湾应该是2016拿药证,2020纳健保,中国2017拿得药证,主席大可能记错了,再说除非是ra submission strategy或是疾病市场,很难想像台湾上市会比中国晚。不过同意主席大说的,临床试验界也没多好,只是受到这一些东西的影响比较晚而已,加上这几年疫情红利,塑造临床试验蓬勃发展的假象,但当国外渐渐恢复正常,或是创造出新常态,台湾的机会还剩多少
作者:
MrYao (Key)
2022-06-14 12:16:00谢谢分享 资讯量很大!
感谢前辈分享,想跟前辈们询问,如有药师牌,未来发展的话,RA跟MKT何者发展比较好呢?
作者:
chairman (无止境的奋战)
2022-06-14 13:05:00楼上b大,我说的就是上市时间啊,台湾拿到药证到上市卡了快四年不是吗?中国2017拿到药证,没记错的话同年或是隔年初就上了几个省的医保了,比台湾早两三年上市是肯定的,那几年台湾的肺癌病患只能自己想办法去对岸买按照现在的趋势,未来这种类似的案例只会越来越多,反正药证先给你了,给付delay多久好像就没人关心刚刚随便找了一下就找到两个癌症新药中国比台湾早上市的例子,Xpovio跟Brukinsa,这两个药都是FDA在2019年就核准的,中国已上市但台湾应该连药证都还没拿到
作者: insbps (insbps) 2022-06-15 10:55:00
推推,好多前辈讨论长知识
作者:
Ithilloth (Ithilloth)
2022-06-19 21:44:00泰格莎很快上市,是健保卡很久
作者:
plokmij (小树)
2022-06-19 22:31:00泰格莎健保杀的太狠,基本上是赔钱在卖的
作者:
plokmij (小树)
2022-06-23 15:12:00你可能要思考的不是原料或运输能补足成本就不算赔钱,而是没办法support现有全team的人员及行销研究花费对公司来说就算是赔钱的一种,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药会被委托给代理商
想太多了啦 真的赔钱就会缩编了AZ 的三高产品人员数还大于肺癌呢比较赚钱吗?原厂预算是一包要下来后看怎么做事而已会赔钱就不会发预算给你真的不划算马上就收了 管你营业额几亿一个小分子药物订价比免疫制剂还贵技术门槛比较高吗? 不都金钱游戏而已一样在中国只拿第二线给付 订价就可以半价亚太区都赔钱在卖?讲半价还是客气勒国外不愿意为了台湾降价 就说健保多糟糕怎不说给付了后 限缩所以其他药物的给付总额其他新药要进健保都还要先看高价新药的脸色不要公司说什么就信什么…订价合理的话 怎么会当初自费一直推不动又想吃健保豆腐 又嫌健保有问题 好像很崇高健保会爆最大问题是过度鼓励开发厂 打击学名药吧
在台湾自费本来就很难推啊 不要说贵松松的抗癌药 光是一个月1.2000的都很难让病人掏钱
在台湾自费本来就很难推+1 而且为什么药品廉价要当成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别的产业大部分的人都是希望共富贵吧?只有公司赚钱了才有能力再投入研发,整个圈子才会欣欣向荣而不是一片惨澹
作者:
chairman (无止境的奋战)
2022-06-24 19:04:00基本上,世界上所有在新药研究领域先进的国家新药价格绝对没有便宜的,要专推学名药把所有药价压到最低也行,代价就是以后什么新药新医材永远都要等国外上市卖了五六年专利都快过了才会进来台湾这个鸡肋市场,这样对于民众到底是好是坏,大家自有判断。新药drug lag的问题,在台湾因为少子化开始发酵,缴健保的人越来越少用健保的人越来越多,未来只会更加严重,泰瑞莎这个例子极有可能不会是个案,而是未来新药给付卡关的常态。
给付卡关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就算是过专利原厂药 在台湾还是可以爽太久自费难推不适用于泰格莎 当初印度学名药一个月2-5万卖的吓吓叫然后共同富贵不是提高药价就可以共同富贵以这颗小分子化学合成药来说 病人又好收 研发费没有特别高 只是疗效太好 好赚 可以订天价不怕你不买单而已议题太多 不过讲的原厂多可怜 倒是浮夸了把那些legacy product都撤出台湾 很快健保就有钱给新药给付了只是很多人会没工作 不会有人搬石头砸自己脚拿出来讨论说到底 也没人真的想要解决问题 过一天算一天 互相靠北健保制度就好都忘了说这药第二期试验还没做完就给证了 提早好几年开赚 还是选择开天价 个人觉得某种程度也算是绑架病患吧然后好像大家没有理解 学名药是过专利以后才能卖 所以推不推广学名药 和新药在台湾专利起内的爽度无关 爽度没有改变 所以原厂顶多就是维持一样的进入台湾市场意愿如果一刚开始就不想进台湾 那五六年后更不会想进 然后专利是20年 像泰格莎这种的话 上市五六年后 还离专利到期很远
一码归一码啊 你的概念是回归市场 那应该是要取消健保自由市场竞争啊 只能说药品不是快速消费品就是了不过台湾就是因为有健保 原厂才好估计市场 抢占市场快速把握度高就是了 大家都希望吃健保当然照健保规则走啊那在健保规则底下制造出今天状况的 高价新药怎么能躲掉这枪?阿被砍价本来就刚好而已 健保规则明明白白说好怎么砍价看了规则后进场 然后嫌规则不好?对台湾市场budget impact太大不就表示背离台湾合理价太远 不给给付还好吧 后来也开了专案进口的漏洞 然后厂商最后就受不了降价进健保 没有空间?台湾没有 中国就有?阿研发很辛苦 成本假设真的神高 然后订天价 没人能买单然后赔钱 啊不是应该检讨公司吗 研发出没办法赚钱的药这种公司会被股东骂爆吧 难道检讨国家不配合?有啦 为了病人着想国家还是可能买单 回头说来 药品有必要性和道德问题 所以不能真的完全放任自由市场啊订价太高被嘴怎么了吗?鸡排一片卖你500你不嘴吗台湾像印度一样药品没有专利问题其实也能解决所有问题吧只是原厂和选民会不高兴而已 处处都马是无形的手这世界有什么事情是没有无形的手的吗….
我是觉得啦 你忽略了一件事 谁想做没钱赚的生意? 你可以说原厂订价太高 也可以说想赚钱 但假如真如你所说大家都做功德 谁要研发新药?就是因为要赚钱才会去研发新机转 新药品啊 所以才会订出让药厂有获利的价格那不然现在大家癌症就还是打化疗嘛 哪来的标靶药 哪来的免疫疗法?就是因为有赚头 药厂才会把资金投下去啊 所以这么多年来癌症新药一个一个出现 这样医疗才会进步啊没钱赚的领域哪来的新药? 因为药厂根本不想花钱去投入到头来还是都在用老药 顶多就新剂型 这样会比较好吗
扯太远了吧 做功德?订价高可以啊 不要订价高又嫌健保给付慢啊 一码归一码啊又不是只有台湾市场 如果订价铁板一块 泰格莎就维持一个月36万 中国一个月5万的价格就好啦 反正我们是先进国家 贵一点正常刚好而已 干嘛降价?干嘛搭赠?比较有赚头啊订价策略本来就是商业模式 只是药品有重要性 所以每个国家的重大策略都会有药价议题 绑定什么医药进步 全人类的福祉 也太虚伪站在厂商立场就站在厂商立场 大家都是利益导向 不要好像替全民未来着想一样 怕大家没有药用 开专案进口的洞都大到都成立好几间公司了
原厂黑心在哪?赚钱本来就正常 很好啊 只是讲说原厂可怜就太扯 健保本来就会越来越没有药品可上 因为原厂无论专利内专利外的品项吃掉7成以上份额 健保就是同一块饼 要马内部重整 要马就把饼做大 不然台湾要全民免费本来就不能广纳原厂入保 目前原厂一贯手段就是无论健保困境 反正找病友团体施压 说病人很可怜 然后选举快到了就又有新议题 皆大欢喜不然大家积点阴德 开个基金会 把钱捐出去给健保 让其他人有高价药品可以用 也是个办法
一堆业务公关手法。若健保真的烂,干嘛原厂药一直来?都讲得好像亏钱做功德,业务都义工......就只是话术,这些业务几乎不公开讲商业评估的细节。一个药,有没有入健保,用量会差极多倍,一两个log差异价格和用量也会有个平衡点。没健保,有几个人花的起一个月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药费?没入健保,市场需求量就极小。业务只是<其中一块>重要的部分,但别讲的太重要。别讲的drug lag有多严重,为了多一咪咪不甚明显的疗效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健保当然会卡、会砍价
作者: douhavebrain (无) 2022-06-26 10:25:00
推心得!另推台厂会赚不到钱,跟一直出包比较有关系 科科
外商药品到底有没有利润应该不能单纯看制造成本而已,包含所有通路行销以及后续公司其他产品的研发成本都要考量进去,从台厂的角度出发去评价应该是有点偏颇,毕竟台厂在这些层面的成本是远低于外商的……以外商药厂而言,一个成功上市的产品可能要扛起的是公司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几十个到几百个临床试验的预算,但若你只看制造端的话当然还是有很高的利润在,但这并符合外商的运作模式而事实上很多产品确实都没有在台湾上市,这对于台湾的医疗环境是好是坏就见仁见智了
都不看内文 没利润就不会进台湾 就这么简单 进台湾就是评估过后有利润 请举例哪一个新机转 有突破疗效的新药因为没利润所以在世界各国都有上市 就台湾没领证的?台厂成本是因为没专利研发问题 外商有研发问题 但是换来专利保护期 一个萝卜一个坑 当初研发也是评估划算才会研发 卖高价没有问题 但是没有必要说的一年需要花几百万药费是为了未来的病人好 台湾健保该检讨 很莫名其妙要讨论就具体一点 我的例子就说泰格莎台湾自费订价从36万变18万变12万 台湾一线二线健保15万 中国医保只有二线健保5万 请说说台湾害原厂赔钱无力推广的论点在哪?一个月36万到15万 健保好凶对半砍 那什么时候要退出台湾市场?更不要说实际时间点上是18万变15万 才砍3万真的这么关心病人 这颗药一年台湾产值30亿 持续成长中有多少新成分药品的给付被他卡死了?问题到底是健保还是没有竞争对手的天价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