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投手球质重是怎样

楼主: msun (m桑)   2025-06-12 00:30:57
关于重球跟尾劲,
找到一篇日本的运科训练单位的访问文,
翻成中文给大家参考.
2020.10.11
藤川球儿的“重球”、“带有尾劲的直球”真相终于揭晓…!
~ 不是靠根性,也不是什么神祕玄学
夏目 幸明
https://gendai.media/articles/-/76122
▊球的“尾劲”可以用“旋转”来解释
即使是在疫情期间,职业棒球的人气依然不减。
然而,尽管拥有如此多的球迷,有一个谜团却长年未被解开。
那就是:
“球质重的球”
“有尾劲的直球”
这类的表达。
照理来说,球的重量应该是不会改变的,但若说这只是迷信,其实也不完全正确。
因为即便是投出时速150公里的直球,有的投手会被打得满场飞,但也有像在2020年
引退的藤川球儿(阪神虎)这样的名投手,能用同样时速的直球让打者束手无策。
在NHK节目《球辞苑》中也曾登场的神事努先生这么说:
“其中的差异就在于球的旋转。有尾劲的直球,其实是因为球被施加了漂亮的后旋。”
请看图示。当投手投出球时,球朝图的左方前进。球上叠加的粉红色箭头表示“后旋”。

由图可知,当球产生后旋时,球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会比下方来得快,这样就会产生
气压差,并对球产生向上的力(扬力)。其实飞机也是透过调整机翼形状,让上方的
气流速度快、下方慢,来产生气压差并获得扬力进而飞行。这正是一个相似的原理。
▊不会下坠,也难打中球心
“其中,藤川投手的直球,是以几乎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产生后旋。一般来说,投手投出的
球在离手之后,会因地心引力而逐渐下坠,但藤川投手的直球因为后旋带来的扬力,不太
会下坠。”
因此,打者会因此产生误判。
“从投手投球到球抵达捕手手套,大约只需 0.4 秒。打者必须在投手出手的瞬间判断是
直球还是变化球,并预测球会进入的轨道,接着挥棒。
这些预测,是建立在包括练习在内,数千次对战投手所累积的经验之上。不过藤川投手的
直球,相较于其他投手,下坠的幅度较小。因此,打者的挥棒经常会挥在藤川投手的球下
方,错过击中球心的机会。”
换句话说,就是让大阪的电视台播报员高声喝采地说出:
“三振出局!今天藤川那带有尾劲的直球又发威了!”的局面。
那么,“球质重的球”又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球的旋转轴倾斜的角度,即使是直球,也会出现些微的偏移。
而就像刚才提到的那样,打者通常是以平均投手所投出的直球来作为参考,
预测‘大概会来到这里!’来挥棒。
但是如果直球有偏移,让球打在球棒的根部,
那么击球的距离和速度都会下降,变成打不远、没力道的‘诘まった打球’
(注:击球时没有完全打到球的甜蜜点),打者就会觉得‘这球很重’。”
▊“什么叫做‘咻过来的球,锵地打回去’,根本无法理解”
想要将这些原理传达给选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实际上正执行这件事的,就是神事老师
也担任董事的公司“Next Base(ネクストベース)”。
这家公司负责为职业棒球队提供顾问服务,据说各球团也已将该公司的数据运用知识导入
于选手培训中。神事老师表示:
“其实我自己以前也打过棒球,但那时候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指导方式,觉得非常痛苦。
比如说被说‘你的身体轴心不稳’,可我的身体又没有插著一根轴(笑)。
又比如说被告诫‘不要让球棒的棒头(即前端)下垂’,但不下垂的话根本挥不到球。也
就是说,这些说法跟现实根本对不上。所以我从大学开始学习运动科学,逐渐体认到光靠
感觉来指导,是难以让技术进步的。”
对神事老师而言幸运的是,刚好在那个时代,影像技术突飞猛进,
让球的旋转、速度、球棒角度与速度等,都变得可以测量。
经过神事老师的研究,逐渐发现过去像是“球路有劲的曲球”、“挥棒锋利”
这种感觉性的描述,其实也能用运动科学的方式加以解释。
然而,也有令人遗憾的部分。当时还有很多棒球相关人士,依旧在进行像
“咻过来的球,锵地打回去”这类过时的指导方式。
(注:“スーッと来た球をガーンと打つ”是长嶋茂雄的打撃理论)
“即使到现在,数据依然常常被轻视。比方说,大家还是会说‘把球压低投’,
但从数据分析来看,其实投高球更容易让打者挥空。”
还有更大的问题。在所谓的体育会(指强调服从、纪律的体育训练文化)中,
如果教练说“乌鸦是白的”,选手也不得不说“乌鸦是白的”。
与其说选手自己思考,不如说一味照做教练的话才是被视为美德。
“即便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动画《巨人之星》(昭和40~50年代的作品)(注:1965~1975)
那套价值观依然残存。主题曲唱着‘男子汉就要勇往直前’这样的歌词,
主角星飞雄马不断做青蛙跳,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价值观。”
“而我们,正是希望对这种不科学、没效率的指导方式投下一石。
不只担任职业球队的顾问,我们也结合尖端科技分析选手动作,
并开设了可以学习运动科学知识的线上课程‘Next Base Academy’。”
(Next Base 社长中尾信一先生,曾是立教大学棒球队的投手;
董事木下博之先生,曾是庆应大学棒球队的第四棒打者。)
Next Base 的理念是:不只将“基于科学的知识”传达给职业选手,也要传递给孩子们。
接下来由中尾社长接着说明:
“昭和时代的指导,是将教练的经验直接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灌输给选手。
我们称这为‘育成1.0’。
接着,进入了选手们会自行从 YouTube、网络或书籍中找资料,
来评估并改善自身动作的时代,这是‘育成2.0’。
而我们提出的‘育成3.0’,则是根据影像数据,把选手的动作数据化,
找出问题,并依据运动科学的学术研究进行 PDCA(计画、执行、检讨、改善)循环。”
▊野茂・铃木一朗的意外共通点
具体来说,选手只需输入身高、体重、握力、侧向反复横跳的次数等资料,并用智慧型手
机拍摄自己挥棒或投球的影片,传送给 Next Base,公司便会分析挥棒的速度与角度(若
是投球则会分析投球动作与球质),并依据选手的体能状况,提供专属的个别训练课程。
个别课程的所有项目都附有影片。选手观看影片后进行训练,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提
升打击与投球的动作技巧。
“即使只做居家训练,我们也提供了 189 种伸展类、229 种肌力训练类、57 种有氧类,
总共 475 种训练项目,会从中组合出最适合的课程提供给选手。”
此外,包括“比赛前的营养学”“心理训练”“最先进的棒球与资料革命”等理论课程,
也透过 Zoom 实时进行直播授课。
Next Base 也与多位职业选手有密切联系,未来更计画“加入职业选手的指导”。
那么,他们想借由这套系统达成什么目标呢?
“我们不只是要培育棒球选手,而是想要改变整个指导方式。在职业棒球选手当中,能够
脱颖而出的人,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打击或投球姿势。像是早期赴美挑战大联盟的野茂英
雄与铃木一朗,就分别发展出‘飓风式投法’与‘钟摆式打击’这样独特的动作。
他们一定是靠自己思考,找出最适合自己身体能力的最佳姿势,并用自己的方法练习而领
悟出来的。我们认为,现在的日本棒球界,正是需要这种风格的时候。”
▊传统“体育会风格”的转变
其实这一点也有其道理。棒球和日本的教育体系一样,都是在明治时代扎根的。当时强调
“富国强兵”,教育与运动都被视为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士兵与劳动者而设计的训练计划。
换句话说,无条件服从指导者的话、不怀疑并积极遵从命令的人,被视为“优秀的人才”
。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昭和时期依然行得通。支撑起日本高度经济成长的,正是那一群专注
于大量生产的工人们。
在那样的社会中,由体育会风格的教练所培养出的体育会型年轻人,也就顺理成章地被视
为进入“好公司”的理想人选。
但如今呢? 
与其有一大群普通劳动者,社会更渴望出现像史蒂夫・贾伯斯(苹果创办人)、
杰夫・贝佐斯(亚马逊创办人)这样的独特人才。他们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风格与价值的人。
“我们的想法也一样。我们希望透过提供准确的数据与知识,让选手能用自己的脑袋思考
,建立属于自己的风格,并进行这样的练习。而且,在疫情影响下,过去那种体育会式的
团体训练已难以实施,反而成为推动这种转变的绝佳时机。”
顺带一提,棒球是在 1873 年(明治6年)传入日本的。自那时起将近 150 年,棒球不只
在各地被广泛传播、吸引无数观众热情支持,也不时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样貌。而今,在日
本经济来到转折点的此刻,棒球又将映照出怎样的世相呢?
作者: TopGun2 (TopGun2)   2025-06-12 00:38:00
作者: saidon ( )   2025-06-12 00:43:00
长嶋那个打击理论不就是锋哥的球来就打
作者: McRay (MADAO)   2025-06-12 00:52:00
12强台湾夺冠,或多或少就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作者: siriusu (かがみは俺の嫁。)   2025-06-12 07:35:00
作者: s3122762120 ((づ′・ω・)づ)   2025-06-12 08:34:00
球来就打
作者: Hans14 (沉默反对派)   2025-06-12 08:52:00
咻过来的球,锵地打回去’长嶋茂雄的名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