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说他人就是地狱,意味着他人对自身的定义会带来痛苦,为了追求美好定义,自己必
须做出改变,包含与他人竞争并获胜。看过第一神拳漫画的人,必能感受到拳击非胜即败
的残酷,但随着主角幕之内一步的成长与蜕变,我们发现运动员(或其他强调竞争的职
业)必须要有竞争对手才能够迫使自己发挥更大实力。
根据这篇论文(https://reurl.cc/yLlRpD),美国职棒小联盟球员升上大联盟的机率为
17.5%(大部分数据仅10%)。由于小联盟网罗了世界级的实力球员,如果连小联盟球员升
上大联盟的机率都低于二成,代表前往大联盟的竞争强度难以想像。考量职业球员的梦想
必是站在最高殿堂,小联盟球员们只能积极苦练,证明自己比他人优秀。这种状态虽然
痛苦,但最能激发运动员的潜能。
大家关注台湾棒球的「国际竞争力」,但想提升国际竞争力,必先提升国内竞争力,以下
提供几种提升国内竞争力的具体方法:
(1) 增加外籍球员人数
MLB登录的外籍球员大约在3成左右,但中职的组织章程中,每队外籍球员最多登录4人,
在46-60人的名单中,仅占0.66-0.87成。会设这种严格限制,可能是想强调本土职棒的主
体性,并且保障本土优秀球员的就业机会。
但是,球迷进场是希望看一场精采的比赛,不是感受民族主体性,更不是修身养性。考量
台湾棒球运动员的人数少,天赋优秀选手的数量亦有限,如此强调主体性的规范,导致国
内职棒竞争力不足是无从避免的。
台湾民众最希望看到的,是台湾在国际赛事中获胜,因此将国内职棒的竞争强度提升至海
外水平,是赢得国际赛事不可或缺的前置作业。而外籍球员遴选也可加点创意,例如一般
洋将名额外,额外提供新南向国家的东南亚球员名额等等。
(2) 职棒产业化
说白了就是钞能力,将金钱集中,使职业棒球高度资本化。
高收入的职棒明星加上各种策略性的行销带动话题,吸引民众观看,并提供年轻人参与棒
球运动的诱因,这类资本逻辑相当老套,但历久不衰。
必须注意的是,即使要造神,也要造神的对象有一定的神力。否则过度或盲目造神,最后
令观众觉得受骗上当,会造成强大的反效果。
(3) 推广国中棒球
为充实台湾棒球人才库,棒球运动需向下扎根。
高中起步有点晚,因为台湾高中生普遍面临升学压力,可能练个1~2年便被迫中断,由于
练的时间不长,很容易被理解为玩票性质,国中应为较好的起步阶段。
一个事实是,棒球进行速度相较篮球、足球缓慢,规则也复杂,导致很多年轻人不看棒球
,也不懂棒球。若要令台湾棒球脱胎换骨,对青少年的推广至关重要。
(4) 球员交换制度
台湾球员时常被诟病竞争心不足,但这对他们不公平,因为整体环境就是缺乏竞争的,要
一个从未浸淫于高度竞争环境的选手,展现和外国明星选手一样的企图心谈何容易?
若选手未体验过那种无孔不入的压力,光凭教练的言语又该如何想像?
交流赛不会有太大成效,因为几小时的交流赛只呈现输赢,但关键取决于训练。若联盟二
军和小联盟或日职二军成立「球员交换制度」,如同大学交换学生般在国外蹲个一年半
载,也许会令选手真正体会国外竞争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