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泓志
大家都说郭是不死鸟,关于郭在小联盟的传奇故事已经很多人说过了,就先不提
这里想纯就投球机制来评价所谓的天分
郭跟曹有着一个共同的高级动作
那就是抬腿后,身体重心下压,利用下半身旋转带动上半身,驱使手臂做出强力
的回折动作
这种动作相当伤手,属协调性非常之高的选手才敢尝试
一般的投球动作在抬手折手臂的下一步就直接出手了
而这种动作更是在出手中间加了一套身体后仰>>>旋转带动>>>手臂弯折
一般 抬腿>>>重心转移>>>抬手折臂>>>丢
郭曹 抬腿>>>重心转移>>>抬手折臂>>>后仰旋转,手臂回弹>>>丢
除此之外,郭的出手还是手臂打直的直线式出手,而非多数日式投手延伸手臂的
折线式
若郭是高压投法那也就罢了,可郭偏偏是斜肩四分之三的投法,在扣球的动作上
会给手臂造成更大的负担
这种动作是为了造就强大的尾劲和视觉角度,再加上同样也很伤手的滑球,种种
万恶的组合,总会付出点代价
让我们来整理一下
折手臂 + 直线式出手 + 斜肩投法 (加角度) =万恶的郭泓志
(加速) (加角度) + 动辄95英哩快速球(加速度)
+ 扣球 (Rising尾劲)
+ 滑球 (加角度)
且,郭在投球上毫无保留,他的球路不会有任何二缝或四缝变种,很纯粹,所以
更强更伤手,因为他在巅峰时以K掉对手为目的,策略中从没有让对手打不好出局这回事
种种原因,令郭巅峰期燃烧到几近无敌的境界,却也付出了严重代价
或许他自己也清楚这么做生涯不会长,但唯有这么做,他才是郭泓志
曹锦辉
曹真正天才的地方在于他懂得利用各种动作,他能驾驭各种动作
许多人将曹伤的原因推给高中时期,这不可否认
可高中时期的曹,他的投球动作除那颗滑球外并不伤手
常听人说从三楼丢到一楼,曹高中时期就是属于这种类型,他不压低身体重心,
四分之三上肩投法,扣球单纯下压,配上与投速球一样出手动作与角度的快速纵向滑球
那个时期的他,完成度就已经很高
旅美后,他学到了和郭一样的压低身体重心,利用身体柔软度与弹性的旋转动作
加速,他的确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且为了养成先发,球团封印伤手的极品滑球,让他学习
如何使用二缝、曲球、变速等
这个时期的他被美帝改造的几乎成了另一种投球机制的投手,他失去了从三楼丢
到一楼的投球角度,变得类似郭泓志一般的斜肩,身体重心完全下压
球路上也没有原本与高压相得益彰的高速纵向滑球,反而是一堆测试性质的其他
球种,虽然质量也都很不错,但除了 stuff 整个上了一阶外,曹已经失去了他原本的特
色
让一般人误以为曹就是个速球派投手,速度就是特色,其实并非如此
曹高中毕业就已经是职棒10胜级,完成度相当高的投手
美帝捡去后,将他彻头彻尾的改造培养、测试,目的就是为了将他养成能在 MLB
甚至20胜的投手
伤后复出,来到道奇时期,曹开始懂得利用美帝的各种资源和观念,调整他的投
球动作,一个亮点就是抬腿后身体微微后扭的小龙卷风
高中时期
身体重心高 + 上肩投法 (纵向角度) + 动辄150的快速球 (速度) = 高中毕业就不是
普通强的曹锦辉
(投球机制的核心) + 纵向滑球 (纵向角度)
+ 滑球出手点,动作与速球一致 (藏球)
+ 扣球 (Rising尾劲)
落矶时期
身体重心低 & 折手臂 + 斜肩投法(横向角度) + 轻松94英哩快速球 (速度) =
(下半身 & 身体柔软度开发) 不成熟的全方位MLB王牌测试雏形
+ 扣球 (乱窜尾劲)
+ 二缝线系列 (横向角度)
滑球解禁 (雅典奥运)
折手臂 + 斜肩投法 (横向角度) + 动辄超过95英哩速球 (速度) = 全靠催速度与消失滑球
撑场的燃烧型曹锦辉
+ 扣球 (乱窜尾劲)
+ 纵向滑球 (垂直尾劲)
道奇时期
小龙卷风 & 折手臂 + 斜肩 (横向角度) + 95英哩快速球 (速度) = 堪用的MLB牛棚
(加速度系列动作) + 扣球 (二缝线尾劲)
+ 纵向滑球 (纵向角度)
+ 变速球 (速差)
曹的天赋不是普通高,是极高,夸张的高。旅美的曹等于完全抛弃过去的投球机
制学了一套新的武学,并且快速上手应用,不仅封印过去的杀招还吸收了各种球路,并以
此上到大联盟。
但就是因为天分太高,抛弃高中那套后就像是一块新的海绵,迅速吸收后却没能
摸出一套解决打者的路数,终究是靠球速与滑球去压制对手,完全是靠与生俱来的能力打
棒球
加上生涯大半都在与伤痛对抗,光是要重新复出,找回原本的实力都有困难了
道奇时期后,曹靠的基本上还是天分,再加上一些对战经验,与投球上自我参透
调整的细微动作
他自己就是自己的投教
回台湾后再上到大联盟,基本上也是不断着重复
自我调整 >>> 吃天分的投球内容 & 经验 >>> 受伤 >>> 自我复健 >>> 自我调整
在他身上,没有看到其他人的影子,没有任何人帮他找到其他出路,旅美学成后基
本上就是一个孤独的浪人,并且到了35岁还在靠啃食天分投球
相比郭泓志与王建民,都是学成一套后就专精到底
曹一开始就像是只白老鼠,装载了太多东西却来不及融会贯通,到最后还是靠高中
毕业后就有的速度与滑球一路撑过来
个人认为,早知旅美后的遭遇,或许不出去对他投球路上的自我摸索会更加顺畅
,毕竟高中毕业即是完成品,以此为基础再成长就不太困难
不过以当时台湾球界,曹可能投个几季也就黑掉也说不定
总之,不管当时或现在,台湾的环境要让这种超级天才顺利成长到天花板,实在
需要点奇蹟
然而就最后呈现的状态来看,以颠峰论投球天分,王郭都有把天花板的样子投出
来,而曹,我不会说一个 22、23 岁的投手已经达到巅峰,可曹的案例来讲就是,所以我
从不认为曹有摸过他的天花板
就投球机制来看,你可以听到很多投手得到投球失意,肩膀开掉,后腿没踩稳,
重心歪掉等等...甚至王建民当年洋基巅峰时期,报纸上的一大话题就是王建民又开始跟
他的投教探讨姿势了
郭从没有这种新闻,郭很清楚最强的自己应该要怎么调整
而曹呢? 他从未清楚最强的自己该如何调整,但往往凭自己就能调整到站上大联
盟投手丘的水准
如何站上大联盟投手丘在这个人脑中甚至有一套 SOP,但再往上呢 ? 伤痛往往
在看到天花板之前降临
或许对这个人而言,最想但最得不到的病征就是投球失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