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TonyQ (自立而后立人。)
2023-06-20 08:46:32※ 引述《error123 (e姐)》之铭言:
: 真是看不下去了
: 直接打一篇回文
: 怎么还有人相信“0检出”
: 先讲结论
: “0检出”不可能会发生
: 除了台北荣总毒物科主任跑出来说
: 人体成分很复杂
: 药物交互作用产生类似成分导致误判
: 最重要的是
: 仪器的侦测是有限制的
: 没有办法侦测到0这个数字
: 最多只有"浓度太低无法侦测"
: 机器不会测出0!!!
: 从来没有0这个鬼数字!
: 这就是为什么会制定“法规标准”
: 低于标准,叫阴性(-)
: 高于标准,叫阳性(+)
: 这也是为什么三立的检验报告
: 安非他命 会验出15数值 但标示Negative(阴性)
: https://imgur.com/EDcZNAo.jpg
: 难道板桥幼儿园这么粗本喂食安非他命吗??
: 回到正题
: 如果上述概念很难懂的话
: 不妨可以想像成COVID-19快筛
: 快筛也是制定一个标准
: 高于标准>显示两条线>阳性
: 低于标准>显示一条线>阴性
: 今天你测出一条线(阴性)
: 难道就代表你没有COVID-19病毒?
: 没有,只是浓度太低,快筛验不出来
: 你可能还是有病的!
: 只是病毒量不高,低到不足以检验出来。
: 今天换到仪器也是一样,
: 仪器的侦测是有极限的
: 低于标准值的只能代表一件事,
: 浓度太低,我验不出来。
: 即使换到更精确的“质谱仪”,
: 结果仍是一样,
: 质谱仪也有侦测极限,
: 没办法验出0这个数值。
: 所以汐止的质谱仪检验结果才会是
: “阴性”、“未检出”
: 而不是“0检出”。
其实我觉得要考虑非专业人员跟专业人员中认定的落差。
几件事情要分开来看:
1. 什么是检出,以最早的板桥案的定义,也就是 6/8 的微量检出。
引用新闻
===
新北副市长刘和然说:“在1.0以下视同零检出,所以开始有检出是1.0到1.5,8位小朋友有
“在1.0以下视同零检出,所以开始有检出是1.0到1.5,
8位小朋友有75%落在1.0到1.5之间,
实验室认定1.0至1.5视同微量检测出来,
接下来微高一点点的1.5至2.0,8位里面占12.5%,
唯一比较高的是第五项,3.0至3.5时候也是12.5%。”
===
https://bit.ly/46bs5un
但是其实检验还有一个关键是,致病的门槛,也就是检出多少会伤害人类,
所以即使检出,一边还会讨论这个检出对人体有没有风险。
但苯巴比妥目前没有什么这方面的数值被揭露,
所以这里还存在着一个讨论是检出是不是代表有问题。
所以早期这个阶段的不应该检出,指得会是要确认这个检出的原因是否合理,
因为预期环境不应该有这个暴露源。
毕竟苯巴比妥不是个很容易接触到的成份。
这个论述合理与否也值得讨论,
但是这跟把阴性指称连背景值都没有还是不太一样的讨论。
目前的问题恰恰是我们并不知道所谓的背景值是什么。
而且同侪互比中,有些人是特别显著的。
但当然,就算是存在也有伪检出的可能,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检测的精度有限,
所以现在的判定是否可靠也还有待确认。
但是这八位确实有一两位是显著比较高于门槛的,
这是为什么觉得这案比较值得重视跟确认。
再加上小孩的陈述中也有些异常的部分,
更不用说还涉入该园疑似有不当管教的现象。
接下来也是等待毛发检验的结果,同时一并追查其他案件。
2. 现在比较有冲突的是汐止案的情况,汐止案根据目前的数据都落在阴性的区间,
这部分完全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有检出,所以这边确实应该要尊重检验专业。
ref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42144
在这边的讨论也就比较混乱,特别是招明威的意见本质上无视检验的基础,
真心呼吁大家还是对他的意见保留一点。
但是多数在讨论汐止案阴性的过程中,
忽视了板桥案 6/8 其实是被实验室认定为检出,而且这个检出是非预期的。
这是我觉得值得提出讨论跟 highlight 的。
3. 很多网友,版友,他版版友,都不是专业人士,
所以在名词的使用上有时候会误用或借代,
看起来会比较痛苦一点。
但是我觉得只要把阴性,阳性,检出值,致病含量,四者标示出来,
大家都还是能够彼此理解彼此在讨论什么。
还有一部分的争执在讨论代谢,因为时间过久而导致无法验出的情况,
但是代谢确实也是个麻烦的问题。
不能完全否认代谢的影响,但把所有未检出都认为是代谢的影响也是很过头。
这部分就是信任问题。
目前汐止案看起来是没有任何阳性的报告,
这点是值得再继续宣导汐止案是误判的机率非常高的。
但是板桥案还是卡在 6/8 的检出的判断,
并且期待毛发检测能给我们更精准的阴/阳判断。
我个人觉得这些不是零检出与否的讨论,
而是面对这些检出值,到底该怎么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