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绘本推荐《等啊等,在排什么队呀?》

楼主: iamis (包子脸)   2020-11-07 16:16:25
https://i.imgur.com/VNM3hox.jpg
排队这件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比如到观光景点排人气美食、
或是热门商品预购、店家买一送一促销等,
都容易刮起排队旋风。
这本《等啊等,在排什么队呀?》
就是以“排队”这个常见的日常现象为发想,
透过绘本常见的三叠式重复叙事模式,
带孩子走进一场又一场的排队队伍之中。
https://i.imgur.com/IKHlQjt.jpg
翻开书页的第一面,
“等啊等,在排什么队呀?”是书名,
也仿佛是画面中正往右走的人物的内心声音。
接着就跟着他走在队伍的最后一个,
这一页里最前面的是被卡掉一半的印度豹。
一来表示看不到队伍的最前端在排什么,
二来是作者另一本《印度豹大拍卖》的彩蛋。
如果有同时看过这两个作品的人,
应该会跟我一样有找到彩蛋的惊喜感(笑
https://i.imgur.com/D3p885B.jpg
https://i.imgur.com/ISIOlWU.jpg
前面说过,
整个故事以孩子喜欢的重复叙事来推进,
其中,让我觉得超爆笑的是
作者不动声色的让每个角色胖得毫无违和感。
一来呼应三次排队都在排食物的事,
二来透过变胖暗示每个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地,
吃很多、吃很撑,甚至超过自己身体负担。
https://i.imgur.com/8SUcyb8.jpg
https://i.imgur.com/ocPvXtJ.jpg
透过每个人夸张的进食行径,
甚至明明已经吃不下了,也要兜著走的情况,
让人看到排队行为背后沈淀成本的荒谬。
从消费心理学来说,
消费者会因为自己已经花了时间排队,
为了不让自己觉得刚刚排队的时间是浪费,
所以终于轮到时,就不自觉地买好买满。
因为被沈淀成本蒙蔽了眼前的判断,
所以往往买了不是那么想要,
或是了买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回家。
这种为了避免之前所付出的时间/心力白费,
而导致必须付出更多,或招来不必要的伤害,
就是一种沈淀成本带来的影响。
要避免沈淀成本最好的方式就是断尾求生,
把前面付出的无法回收的成本归零,
然后重新思考,现在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这样的思考策略也经常被用在商业决策当中,
避免错误决策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https://i.imgur.com/g1xEx9F.jpg
像这些排队的人们,
一次次的让食物超载自己的身体,
最后呢?
换来的是超出身体的临界负荷,彻底崩溃,
看大家脸色发青,直冒冷汗的痛苦表情,
忍不住想问:
“所以,是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
https://i.imgur.com/MpVq7Em.jpg
好不容易终于排队上完厕所,
(没错,连上厕所都要排好长好长的队)
每个人又回到最一开始的苗条体态,
而且跟前面有点空洞呆滞的表情不同,
现在每个人都神采飞扬,仿佛获得重生。
你以为故事结束了吗?
你以为大家从中学到一次教训了吗?
别忘了,黑格尔曾说:
“历史给我们唯一的教训,
就是我们无法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
https://i.imgur.com/PonJF5d.jpg
于是,新的一轮排队又开始了,
这一次在排什么呢?大家还会重蹈覆辙吗?
作者留下一个开放性结局,
让我们有更多的想像和思考。
/
透过日常的排队现象作为思索的起点,
除了前面的沈淀成本讨论外,
也可以从心理学的从众效应来思考,
为什么看到排队人潮会忍不住也跟着排排看?
或者看到很多人推荐的商品,也想跟着入手?
因为在原始社会里,
跟大家不一样的人容易被孤立,
在失去社会支持的人很难生存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刑罚
常常选择让你缺条胳臂少条腿,
除了造成你生理上的苦痛甚至死亡外,
就算幸运存活下来,心理上也是备感压力的,
因为这等于公告周知你是不见容于社会的。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没有那么残酷的惩罚,
但渴望社会归属的心理已经深埋我们基因,
因此,在群体里,我们都在寻求一种归属感,
跟大家一样,容易让人觉得心安。
这也是为什么社群常常出现一波波的跟风,
前阵子的 #像极了爱情、
这两天的 #一句有声音的句子 都是,
最快跟上且内容最有创意的人,
就能成功为自己带来高流量的转发曝光,
而这些曝光背后的高收益才是最大的追求。
/
作为“小小思考家”系列的第一本,
这本书成功带领我们从生活里进行思考,
从日常中出发,刺激我们思考“为什么?”
像中山大学颜圣纮副教授在脸书上分享,
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是探究的问题。
比如他问学生日常饮食中
除了动物跟植物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生物,
结果很多学生经他提醒,
才想起香菇跟乳酸菌都算真菌类生物。
当发现自己回答不出香菇是真菌类的生物时,
或许该重新评估自己一次对物种分类的认知。
透过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表征再往下探究,
当发现自己的无知时,也才是知的起点。
/
本书的作者,高畠那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自己的创作素材都来自生活,
像是当时有兴趣的主题、看的电影等。
他也说,
虽然自己的作品常常被认为具有哲理的内容,
但他在创作时“并没有符合这些赞誉的期待”,
只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读者愿意一读再读
并“启动读者某部分的思考”,
这就是他身为创作者的价值所在。
/
这本书在画面的呈现与叙事的脉络上,
都符合孩子喜欢重复的、无厘头的特性。
我自己的孩子快三岁,
虽然还不到可以进行进阶的生活思考,
但光是吃太多东西肚子痛这件事,
就能与她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
她喜欢这本“排队的”故事,
她喜欢会跟每一个人物一一打招呼,
喜欢细数画面里有几盘章鱼烧、几个甜甜圈。
https://i.imgur.com/yWRvNF9.jpg
最爱停在每个人脸色发青肚子痛的那一页,
结合之前听过的
〈小黑熊肚子痛〉跟〈乖乖不怕打针〉
假装是医生帮画面里的大棕熊检查肚子打针。
(而且只帮棕熊检查,其他人都没有XD
看着她透过不同的故事进行连结,
发展出属于自己跟绘本间的独特互动也挺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