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如何写好一篇优质的博硕士论文

楼主: monotones (trivial one)   2008-04-06 07:13:55
另一篇关于论文写作的文章。
如何写好一篇优质的硕博士论文
孙本初 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
来源:“撰写硕博士论文与投稿学术期刊”论坛
http://www.ntpu.edu.tw/pa/news/93news/attachment/940524/940524-4.pdf
一、如何写好学术论文之“绪论”部分
(一) “绪论”之写作所必须掌握的四个重点:
1. 问题提出:
在进行研究计画书之撰写时,必须对“问题提出”部份特别予以重视,惟有自己先
搞清楚所欲研究的主题与相关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才有可能谈论其他问题。
2. 文献评论:
针对自己所欲研究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在既存的研究文献,先了解和蒐集既有
的研究成果为何?经过一定之处理步骤:概观(归类)、摘要、批判、建议,然后找出
其优缺点,同时针对其所采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予以批判,进而提出作者个人针对自己
探讨此一主题和相关问题时,应采取何种研究途径与方法较为妥适。
3. 研究途径、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
此三者是具有密切相关的三种概念,必须分辨清楚,同时考量,可视为学位论文的
核心或心脏地带,因而一篇学位论文的成败,可以说是系于作者个人对此三者之。若处
理得宜,则学位论文较有可看性;若未处理或处理不当,则学位论文会被视为毫无章法
。由此可见,吾人在处理学位论文时,对于研究途径、研究架构、研究方法等三者,必
须予以特别重视。
4. 论文重点说明:
在说明研究途径、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之后,作者宜根据自己所提出的研究架构作
适当的布局,特别是在说明相关之理论与发展史后,必须再针对自己所欲探讨之主题与
相关问题加以说明。
(二) 关于“问题提出”
1. 要扣紧研究主题,然后提出相关问题是什么?有几个?分别为何?
2. 要有问题意识,并针对作者自己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进行整体性、全方位
的思考。
3. 相关重要结构说明如下:
(1) 研究动机与问题界定──所谓问题之界定,指问题背景、问题内涵(欲解决何种
问题)、研究范围等。
(2) 研究目的、意义、重要性与价值。
(3) 是否有“研究假设”?若该论文有“研究假设”,必须先搞清楚研究假设之定义
后,然后审慎处理之。
(4) 论文写作的六个主轴(5W1H)
1. What(事项):研究的主题包括哪些事项?
2. When(时间):研究的时间范围约为哪段时间?
3. Where (空间):研究的地域范围为何?
4. Who (人物):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人物?
5. Why (理由):研究提出的原因为何?
6. How (经过、手段):研究当中所涉及的因果关系为何?
这六个主轴,最值得处理的为 What、Why、How 的问题,颇值吾人循此三主轴之
一。
(三) 关于“文献评论”
1. 文献评论主要是在作者先搞清楚自己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后,针对自己所欲
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到底在中西方既存研究文献中,已有那些研究成果,作者必须
先搞清楚,也让他人能很快的作重点式了解,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顾过去前瞻
未来,针对该主题与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 文献探讨之步骤主要有四:
(1) 归类:将类似的文献归于一类,此部分可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进行归类。
(2) 摘要:以往文献势不可能全文摘录,因此必须根据过去文献的重点进行摘要。通
常重要的资讯包括研究的年代、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结论等。
(3) 批判:在整理完过去文献之后,必须对相关文献进行检讨,了解过去文献研究所
不足之处,作为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
(4) 建议:即前述所说明的未来改进方向,最好该建议改进方向就是自己研究所欲加
强之处。
3. 相关理论之探讨与说明
(1) 说明与研究题目有关且与欲探索之研究问题颇具相关之理论为何种理论,可简列
数个,并以一个段落说明即可。
(2) 针对所欲探讨之题目与欲研究问题最具相关性,且作者最感兴趣的某一个理论详
加讨论。
4. 文献评论之最后段落,宜针对前人之研究成果所采用之研究途径、方法作一检讨,
并说明其优缺点,进而针对作者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作者自认宜先采用何种研
究途径,再采取何种研究方法,以利突显自己的研究方法,有别于他人。
(四) 关于“研究途径、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
1. 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
(1) 研究途径(approach),是指选择问题与相关资料的标准,主要是指作者拟从何
种角度切入去探讨该主题与相关问题。例如结构功能研究途径、理性选择途径、
社会心理学途径等。
(2) 研究方法(method),是指蒐集与处理资料的程序与手段,主要是指作者针对自
己所欲探讨之主题与相关问题,拟如何进行蒐集和分析资料。
(3) 根据研究者介入研究对象程度的多寡,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类:
A. 观察法:最不干涉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通常由研究者在一旁进行研究对象的纪
录,许多的田野调查便是采取此一方式。
B. 调查法:包括透过格式化的问卷调查或者透过开放式问卷进行的非结构性调查。
透过调查可由当事人的观点来分析某一事件,惟缺点是受访谈者的回答是否为事
实。
C. 实验法:通常自然科学当中比较常用,社会科学当中比较少用,社会科学当中则
以心理学比较常进行实验室内的实验 (如幼儿的学习发展态度等) ,一般社会科
学当中采取的都是准实验法,而非真实验法。
D. 另外包括二手文献的分析法,历史文献的检阅等,亦均属于研究方法的一种。
(4) 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是二具密切相但不相同的东西,应分辨清楚,不可混同,且
前后顺序有别,不可前后倒置,应该先决定采用何种研究途径(approach),然
后再决定采用何种研究方法(method),绝对不可先谈研究方法再谈研究途径,
亦不宜只谈研究方法,不谈研究途径。
(5) 研究途径宜采一个,若有必要亦可采二种研究途径,但不宜过多,以免徒增困扰
。但研究方法可采二种以上,以利透过多种研究究方法进行资料蒐和分析,增强
研究成果。学界或称此为“交叉检证”,以取得更多的事件相互对照,了解最后
的真相。
2. 研究架构
(1) 研究架构或称分析架构,是作者针对拟研究主题进行整个思考、研究、分析的架
构,此一研究架构是作者解析该主题与相关问题的法宝,最具关键性与重要性。
(2) 研究架构包括二个重点:
1、研究架构图
研究架构图与研究流程图绝不相同,有些人常将研究流程图误为研究架构图,
或将研究流程图植入研究架构图中,此种谬误作者务必特别留意并避免。
2、研究架构图之文字说明
针对所探讨之研究架构之若干重要区块,作一整体说明,并分别说明,约 0.5
~1 页左右即可。
3、整个研究架包括研究架构图与文字说明,共约 2页。
4、创见与研究架构具密切关系,因而创新的想法必须在规划研究架构时就植入,
并具体突显出来,否则研究之结论难以产生“创见”。
(五) 关于“论文重点说明”
1. 绪论中的“论文重点说明”,即主要章节说明,它是根据所探讨的主题、提出的研
究架构和论文大纲,作一整体思考而呈现出来的。
2. 主要章节说明只简单扼要地说明各章节主要重点,大多用标号 一、 1、 等表示出
所欲探讨之问题与重点,有几章就有几个段落,段落分明,条理清楚,不可长篇大论,
且将各章节重点连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即可。
二、如何写好学术论文之“本文”部分
(一) 本论是论文中的核心部分,是针对“研究题目”和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而开
展出来的主要部份。基本上,应该有一个主轴,但是可分成几个重点来说明与讨论。它
是论文的主体,也是最主要、最关键的重要部分。
(二) 通常,“本论”约可分为三至五章,一章约 15,000 字,若三至五章,则约
45,000 ~75,000 字。其主要重点说明如下:
1. 有一章可谈关于理论或发展史方面的问题,针对该研究题目,可能在该研究领域中
已有不少相关的理论,作者可稍为谈论一下,随即选定某一最具有密切相关,且自己最
有兴趣、最有把握的理论,拿来解释该研究题目。至于与该研究题目有关的发展史,作
者可采历史研究途径将它分成若干期。
2. 紧接着,有 2~3 章可针对该研究题目,并将扣紧主轴的 2~3 个重点,分成 2~
3 章来讨论。“本论”的各章节之处理,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 各章节的安排,有二个层次即可,即有“章”也有“节”,且在“章”之下分成
若干“节”。每“章”究竟有多少“节”较妥,不太一定,通常 2~3 节即可,
若有必要 4~5 节亦可,但最好要注意到匀称,不宜有些章是 2节,有些章则是
5 节,相差太多。另外,如何将一章控制在 15,000 字左右,或 12,000~20,000
字,似乎较为允当。
(2) 各章的布局与研究架构密切相关。在论文的“绪论”中即有研究架构图的构思,
该研究架构图与作者在探讨该研究题目时所采用的理论有一定的关联,且该研究
架构图可拆解成若干大区块,进而各章的布局,即系参考该研究架构图的构思而
逐步开展出来。因此,各章的布局,有其一定的逻辑存在。
(3) 各章节的结构,基本上与整个论文的结构类似,皆包括三部分:“绪论”、“本
论”及“结论”。同样的道理,在撰写各章时,应有“前言”、“本文”及“结
语”,即在每章的标题之后,宜有一段文字,一方面扣紧该章与该研究题目的关
系,并说明该章在整个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简要地说明该“章”的主要
重点有几个,然后才引出该章的几个“节”,此段文句相当于该章的“前言”。
紧接着,有若干节的出现,此相当于该章的“本文”,到了该章最后一节结束后
,应有结语,以利将前面的若干节的结论与该章的主题扣在一起,进而说出其整
章的结论,各位需注意,对于前述各章内部的处理,虽然在操作时其中含有相当
于“前言”、“本文”、“结语”的性质,但是这些字眼,包括“前言”、“本
文”、“结语”毋须写出,在结构当中作者自己意会即可。
三、如何写好学术论文之“结论”部分
论文的最后一章为“结论”,通常包括:研究发现(创见)、研究贡献、研究限制、建
议。
(一) 研究发现
论文最主要、最关键部分就是“研究发现”,即作者针对该研究题目经过研究后,必须
说明它的研究成果与发现,因此,所谓“研究发现”,又可称为“研究结论”,或“研
究结论与发现”,或“主要研究发现”。在撰写时,宜尽量采条列式或标题化,力求精
简扼要,以提高可读性。
论文结构的第一部分“绪论”中的“研究目的”,必须与“结论”中的“研究发现”一
前一后相互呼应,通常在写作实务上较好的做法,是将“绪论”中的“研究目的”做两
阶段的处理:
第一阶段,即初拟研究计画书时,就以条列式的方式先标明清楚有几个预拟定的“研究
目的”。
第二阶段,即完成撰写“研究发现”后,再回过头来修改原先预拟的“研究目的”,这
种做法叫做“倒写法”,可以保证“研究目的”一定可达成。即“研究发现”与“研究
目的”是一致的。
(二) 研究贡献
所谓“研究贡献”,就是指作者在得出研究结论与发现后,它所可能产生的效果。这一
部分又可称为“研究特色”或“研究特色与贡献”。
作者在写出个人针对某一研究题目的研究结论与发现之后,应可进一步说明,在学术方
面,例如在该专门的研究领域中,作者可能有何研究贡献?它在研究途径、研究方法、
概念、理论等方面,是否有所精进?有何突破?或者在实务方面,作者所得出的研究结
论与发现,是否可解决问题?
研究生在撰写硕博士论文时,一般都不太懂得要特别写出他的研究特色与贡献,但是在
论文口试时,口试委员最喜欢问、最有可能问的问题之,就是自认为重要的研究特色是
什么?有什么贡献?但在撰写研究贡献时,态度应谦虚、谨慎,除非自己的确是具有“
独创性”的研究贡献,否则措词方面不宜太肯定地说:“此为学术界的创举”、“此主
题从未有人研究过,本研究是开学术界之先河”……等类似的词句。
(三) 研究限制
所谓“研究限制”,就是指作者在研究过程中遭遇到什么困难、阻碍和瓶颈,以致论文
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常见的研究限制如:抽样调查的样本不足、样本不具代表性、资料
不足、受访者的回答态度、研究途径、研究方法等。作者可依自己论文的实际状况予以
增减。但是,与研究本身无一定关系的,例如:时间不够、课业忙碌、电脑中毒、…等
,则不可做为研究限制。
(四) 建议
在论文告一段落时,作者尚可就学术或实务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在学术方面如:在后续
研究方向有何建议?未来可尝试再用何种研究途径、研究方法来探讨该研究题目?又有
那些理论可用来解析该研究题目?是否还有那些具有关联性的研究题目有待大家来共同
探讨?作者可依论文题目之性质,来思考在学术方面可提出的一些建议。在实务方面,
若论文题目之性质,与实务有关,例如:若与政府的政策有关,则可提出某一政策或若
干实务上的改善措施,供政府施政之参考。若与组织的经营有关,则可提出若干经营策
略,供组织管理者参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