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什么是台北电影节的“独特性” ?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5-11-30 13:36:51
http://www.inmovie.com.tw/Web/Essay_college/F14D9FA709B0C880E9FC0CCEC808C77D
郑秉泓
一个星期(11/23)前,李烈闪辞台北电影节主席,声明中表示她因无法再为电影节捍卫
不受干涉的独立空间,而选择重回观众的位置,紧接着有五位台北电影节咨询委员集体发
表退出声明并在fb发动连署做为响应,纪录片工会亦集结多位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得主共
同声援。人称“倪桑”的倪重华,台北市现任文化局长并兼任文化基金会执行长,正是位
居风暴核心的关键人物。
倪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赴日取经,把先进思潮带回台湾,先是在综艺节目《周末派
》为张小燕打造百变造型,后来成立“真言社”,林强和伍佰在他重新定义本土的巧妙包
装下成功颠覆观众对台语歌的传统想像而一举成名。除此之外,倪桑与广告教父孙大伟合
作的“MTV,好屌”形象广告,举办“台客摇滚嘉年华”,而2013年陈妍希备受批评的专
辑在文化部“旗舰型流行音乐制作及整合行销产业促进计画”中拿到350万高额补助,倪
桑也是评审之一,他受访时表示该案是政府‘投资’流行音乐,目的在于产值,其中一句
“当然是要给会赚钱的人”引发各界非议。
一年前,柯文哲在市民力挺之下高票当选台北市长,即便稍候的文化局长遴选引发不少争
议,甚至有市政顾问因此挂冠求去,倪桑仍在许多文化界(尤其电影圈)人士的热烈期盼
之下就任文化局长。大家渴望倪桑有所作为,乃是因为产业,他曾经展现出对于流行文化
产业的不同视野;如今大家对于倪桑的大加挞伐,仍是因为产业,他只在于台北电影节今
后与产业如何更密切结合,却忘了文化才是台北电影节的真正核心。柏拉图曾说“衡量一
个人,端看他拥有权力时的所做所为。”倪桑针对李烈闪辞北影主席一事所作的声明与后
续的道歉,恰好传神地呼应了这句经典名言的千古不变。
倪桑在11/25公开发表他对于李烈闪辞台北电影节主席一事的五点回应。第一点是台北电
影节今后应强化电影新语言、新科技、新行销及亚洲新电影的引介。第二点是打破观影人
口单一化倾向,鼓励新住民、原住民等多元文化参与。第三点是强化电影节对国片的多元
行销机能,建立人才、资金、买主、国际合作媒合机制。第四点是建立台湾电影人才的供
应链,并强化电影技术人才的培育、交流、奖励。第五点则是期许台北电影节不只是台北
市民的电影节,也是台湾电影、亚洲电影的电影节。
上述五点,一方面徒然暴露倪桑对于台北电影节自身定位的一知半解以及肤浅浮夸净说漂
亮话的为官之道,另一方面则透露出台北电影奖此一“品牌”目前所遭遇的瓶颈,以及台
北电影节与台北市电影委员会长期以来在权责上的磨合隐忧。
先说台北电影奖部份。台北电影节历经十多年摸索,确立了城市、华人、新锐三大主轴,
以及国际新导演竞赛(前身为国际青年导演竞赛)和台北电影奖两大竞赛。台北电影奖前
身是“中时晚报电影奖”,早期以肯定独立创作为主、也曾一度转而鼓励非商业作品,走
过本世纪初期的台片惨澹岁月,2008年的台北电影奖站在浪潮之先给了《海角七号》百万
首奖,就此奠定其指标性位置。
就近年台北电影奖的入围和得奖结果来看,虽然屡有争议(例如让《宝米恰恰》得大奖、
让《靠岸》、《率性生活之末日逆袭》跟《微光闪亮 第一个清晨》入围剧情片十强),
但已经逐渐稳固它在本土专业影人和影迷心中的地位,媒体关注也相当热烈,可说是逐渐
超越台北电影节的城市、华人和新锐等主轴,成为主轴中的主轴,说台北电影奖是当前台
北电影节最大的“独特性”并不为过。这就和金马奖办了五十年,好不容易摸清楚原来金
马奖本身正是执委会最大资产的道理相同。有别于金马奖放眼全世界的华人电影,台北电
影奖自始至终聚焦本土电影创作,所以哪天台片又在金马奖遭逢挫败,千万别再骂说台湾
没有国家级的电影奖了,已经举办十几年的台北电影奖其实一直“以城市之名”,在做“
全国性”的事情。如今,每年五月所宣布的年度台北电影奖入围名单(剧情长片、剧情短
片、纪录片、动画片各十部),俨然当年度重点台片的发表大会,其份量不言而喻。
倪桑既然期许台北电影节不只是台北市民的电影节,也是台湾电影、亚洲电影的电影节,
那应该要发挥他过去为许多流行文化注入本土元素的“品牌魔法师”长才,带领北影团队
擦亮“台北电影奖”金字招牌(不要过了十年,依旧继续重复说著《海角七号》、《不能
没有你》及许多纪录片都在此率先受到肯定,应该要帮这块招牌找到更精彩更接近一般大
众的Slogan),让它走出电影界小圈圈(别说局外人,即便许多电影人,包括倪桑,应该
都尚未搞清楚台北电影奖的赛制、精神及影响力),让它成为全国性的盛会,给予电影人
更大的荣耀感(如今年金马奖的“最佳影片红毯之夜”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
再来谈台北电影节与台北市电影委员会之间的微妙关系。从倪桑的五点回应看来,前两点
是针对策展及行销方向的革新,第三和第四点则与影委会息息相关(因为过去是属于影委
会业务范畴)。台北市电影委员会成立于2007年年底,早期以协助国内外电影工作者在台
北勘景、申请场地为主,这几年则加强国际结盟、影片制拍、人才培育及教育推广(台北
电影学院在这半年来陆续办理了制片、编剧工作坊、专业技术课程及动画特效系列讲座)
。对我来说,无论前阵子引发业界哗然的宝藏岩影视音实验高中想法(一年只有600万元
预算),还是这回的五点回应,其实都是台北市文化局、文化基金会的茶壶内风暴——最
终都是指向台北电影节应否并入影委会底下这个困扰已久的结构性问题。
台北电影节与台北是电影委员会有无必要合并?若真要合并,该如何整合双方在业务、位
阶和权责的重叠并避免可能的摩擦,还得确保电影节能够独立策展而不受影委会干预?倪
桑的五点回应,暴露出他自己对于台北影视蓝图在脉络认知与格局视野上的严重不足。倪
桑期许台北电影节应该找到自己的独特性,事实上台北电影节的“独特性”一直都在那里
(三大主轴、两大竞赛),非常明确,只是倪桑自己不了解。
此番因李烈请辞台北电影节所导致的连串风波,换个角度想,或许可以成为一个转机。台
北电影节是否并入影委会?倘若并入会否压缩到电影节的自主空间(整个影展沦为影委会
附庸)?一个城市电影节在策展方向上有否必要配合城市政策和活动规划(如世大运、设
计之都)做出改变?做为台北电影节最大独特性的台北电影奖今后应该如何在品牌推广上
更加把劲(强化其做为本土创作最高荣誉的全国性电影奖地位)?上述问题其实并没有标
准答案,但我相信城市影展与市政行销规划绝对有相互配合并尊重彼此的可能。是广邀各
方贤达进行公开辩论的时候了,只要别沦为大家排排坐喝咖啡领两千块出席费的摸头大会
就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