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雕刻家郑钰麟600件原民文物珍藏加州 女儿盼捐回台湾

楼主: CCY0927 (只是个暱称罢了)   2024-07-04 19:27:10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407040157.aspx
雕刻家郑钰麟600件原民文物珍藏加州 女儿盼捐回台湾[影]
2024/7/4 13:25(7/4 15:09 更新)
https://i.imgur.com/Y5VC0Vi.png
台湾早期雕刻家郑钰麟原民收藏以中央山脉南段的排湾族、鲁凯族,以及兰屿的雅美族用
品居多。由于数量够多、颇为齐全,被视为一批颇具价值的文物。中央社记者张欣瑜旧金
山摄 113年7月4日
(中央社记者张欣瑜旧金山4日专电)1970年代末期,台湾外交受挫,风雨飘摇,涌现移
民潮。当时近60岁的雕刻家郑钰麟偕妻子李阿银前往美国,依亲唯一的掌上明珠郑秀慧。
夫妻俩轻轻地离开,行囊内最沉重的是那装满半个货柜的原住民文物。
相隔40多年,记者来到郑钰麟寄放文物的加州喜瑞都(El Cerrito)住家。白天炽热阳光
洒入屋里,600件收藏品被保存在凉爽地下室,依照来源地分类,多数被放置在一个个透
明玻璃柜内,看上去一尘不染。
郑秀慧期盼,时隔40多年,让父亲的收藏获得最妥善的安排,能够回到台湾。
这批原住民文物的历史最远可追溯至18世纪,经过岁月洗礼产生出自然光泽。
郑钰麟已在1996年离开人世。现年78岁的郑秀慧在父亲过世后近30年,娓娓道出他生前一
大心愿:“我爸爸一直希望帮台湾的原住民留下一些文化。”
环顾整屋子文物,郑秀慧回忆,当初父女决定将收藏运至美国,最主要的考量是在局势动
荡下,文物放在美国至少是自由和安全的。曾有不少人想以高价购买,但她一直将父亲对
长远保存台湾本土文化的那份执著放在心上。
郑钰麟600件原住民文物 收藏安置加州|中央社影音新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2rb7lCIEU
https://i.imgur.com/8GfnIjN.png
台湾原住民文物收藏家郑钰麟于1970年代末期,将收集的600件原住民文物运至美国加州
喜瑞都(El Cerrito),过世后由女儿郑秀慧(图)保管。中央社记者张欣瑜旧金山摄
113年7月4日
台湾最早期雕刻家 郑钰麟曾受日本文化薰陶
网络上关于郑钰麟这位台湾早期雕刻家和收藏家的资讯寥寥无几,仅限于他是薪传奖得主
、已故苗栗木雕艺术家陈炯辉的启蒙师父。
台湾光华杂志曾在介绍陈炯辉时提到郑钰麟:“郑老师喜欢收集木雕,南洋的、台湾的,
或是不知出处的杂然而陈。”
1920年出生在淡水一个农村家庭,郑钰麟年少时被送到曾任日本贵族院议员的许丙家中做
童工。跟着大户人家生活,耳濡目染下,培养出艺术品味,并曾随同主人前往日本,在那
里居住10年,直至日本战败才返回台湾,娶妻生女。
https://i.imgur.com/2eMxMA3.png
日治时期出生在淡水的台湾山地雕刻家郑钰麟,毕生收藏600件原住民日常生活用品,期
盼为台湾留下原住民文化。(记者翻摄)中央社记者张欣瑜旧金山传真 113年7月4日
1940年代,郑钰麟回台后,曾做过一段时间古董买卖。仅唸过小学的他,后来自己到书局
看书学雕刻、赚钱养家,最先从事的是非洲人像雕刻生意。
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来台,郑秀慧回忆,当时时局很乱,原住民文化不受重视。接触过日
本民艺馆的父亲便做起原住民雕刻,同时不顾家人抗议,将多数所得拿来购买原住民日常
生活用品,“全家都得省吃俭用配合父亲”。
以山地雕刻谋生 攒钱保存原住民日常文物
“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下,家父担心如果没有将文物保存下来,世界会不知道在台湾这座小
岛上,曾经有一群人发展出如此丰富样貌的文化。”郑秀慧说。
1965年,国立故宫博物院在士林复院对外开放,郑钰麟一家也搬到士林,在中山北路开设
了“台湾民艺博物馆”(Living Museum of Taiwan Craft)。
郑秀慧印象深刻,那段时间许多外商特地造访,父亲在外国人圈子里小有名气。
文化大学新闻系学生运作的“文化一周”周报,1968年曾造访现已不存在的台湾民艺博物
馆,一窥郑钰麟的艺术生活。报导记载,郑钰麟外表高瘦,因为从底层爬起,“无论说话
的语气、态度,他都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谦虚”。
“文化一周”描绘台湾民艺博物馆像是另一个世纪的空间,“充斥着十八、九世纪台湾高
山族的日用品和雕刻”。郑钰麟安度晚年的住家亦散发相似氛围。
https://i.imgur.com/vTr6EjK.png
文化大学新闻系学生运作的“文化一周”周报纪载,台湾原住民文物收藏家郑钰麟外表高
瘦,因为从底层爬起,“无论说话的语气、态度,他都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谦虚”。(
记者翻摄)中央社记者张欣瑜旧金山传真 113年7月3日
民族学者:郑钰麟文物量大齐全 研判颇有价值
位在绵延山丘上的白色房子,整层地下室摆放著各族木刻、陶器、衣物、首饰,许多物品
如烟斗、梳子、汤匙,皆有多种款式。郑秀慧说,父亲当时一件一件精挑细选,横跨不同
年代收集,才拼凑出不同图案或形状的系列文物。
郑钰麟收入并不丰厚,因此他的收藏以小件的日常生活用品为大宗。另外,也有为数不少
的珍贵文物,包括刻有双蛇图样、酋长才能拥有的陶土罐,以及整顶完整的木制礼帽。
https://i.imgur.com/JZIm6Y7.png
台湾早期雕刻家和收藏家郑钰麟收藏原住民的烟斗、梳子、汤匙,皆有多种款式。他当时
一件一件精挑细选,横跨不同年代收集,拼凑出不同图案或形状的系列文物。中央社记者
张欣瑜旧金山摄 113年7月3日
https://i.imgur.com/YQdhqqD.png
台湾原民文物收藏家郑钰麟的收藏以小件的日常生活用品为大宗。另外,也有为数不少的
珍贵文物,包括刻有双蛇图样、酋长才能拥有的陶器(右)。中央社记者张欣瑜旧金山摄
113年7月4日
他曾告诉“文化一周”:“由于做出来的成品是给自己用的,而且用的时间很久,因而他
们(原住民)不惜功力,以求其尽善尽美,于是把他们心目中吉利的、常见的,或他们以
为美的东西,通常是蛇、人头、水或鹿的变形,刻在上面。”
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王雅萍多年前,曾研究过郑钰麟收藏清册。她告诉中央社,
初步研判,这批文物以中央山脉南段的排湾族、鲁凯族,以及台湾离岛兰屿的雅美族用品
居多。由于数量够多、颇为齐全,是一批颇具价值的文物。
与郑钰麟同期的原住民收藏家,外界较熟知的,是已故北投文物馆创馆馆长张木养。他的
毕生收藏都陈列于北投文物馆内,供大众参观。
郑钰麟不将文物视为己有 郑秀慧盼妥善捐赠
郑秀慧对父亲抱有亏欠:“我爸爸若当时仍留在台湾,等到经济起飞,可能也已经是号人
物了。”大约10年前,郑秀慧与家人讨论后,更加确认“捐赠文物”的想法。
“家父曾经告诉谢东闵(前副总统),帮助原住民不能只有给钱,还要让他们的文化能够
传承,会跳舞的继续跳舞、会唱歌的继续唱歌、会织布的继续织布。他心里深处,始终想
要帮原住民留下一些让他们能够引以为傲的东西。”
郑秀慧说,父亲对收购不为所动,曾对她说“这毋是咱的”。因为父亲的超然理想和坚持
,她才决定捐赠。郑秀慧也观察到,国际社会和台湾对原住民的重视日益提升。
https://i.imgur.com/kqrhxKq.png
1920年出生于淡水的已故原住民文物收藏家郑钰麟,因年轻时接触过古董艺术和日本民艺
馆,对文物保存有独到眼光和想法。图为郑钰麟收藏的原住民服饰。中央社记者张欣瑜旧
金山摄 113年7月4日
https://i.imgur.com/9nIv3VS.png
日治时期出生的台湾早期雕刻家和收藏家郑钰麟,30多岁起便开始收藏保存台湾原住民文
物,以日常生活用品为大宗。中央社记者张欣瑜旧金山摄 113年7月3日
2007年,联合国通过“原住民族权利宣言”(UNDRIP),承认并尊重原住民的文化遗产、
传统知识和习俗,并确保它们得到适当保护和传承,推动了各国立法。台湾也制定“原住
民族传统智慧创作保护条例”。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人类学系主任阿加渥(Sabrina C. Agarwal)受访指出,文物返还对
原住民社群的历史伤痕治愈和修复极为关键,也有助于更确切的相关研究、公众教育和文
化遗产保护工作。
10年来,郑秀慧历经丈夫离世及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爆发,处理文物捐赠到今
年才加速进行。
她期盼,让父亲的收藏获得最妥善的安排,能够回到台湾。“捐给最合适的机构,将这批
文物做最完整的保存,促进社会对原住民历史生活样貌更深一层的认识。”(编辑:陈妍
君)1130704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