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原住民族与博物馆”系列讲座

楼主: CCY0927 (只是个暱称罢了)   2016-05-03 19:28:22
“原住民族与博物馆”系列讲座
http://www.cis.ntu.edu.tw/blog/2016/02/22/2016lecture/
法律与文化发展是台湾大学原住民族研究中心近年关注的三个核心议题之一。我们于
2014年即举办过一系列以文化资产为题的演讲与座谈,讨论文资法规对原住民族文资
认定的影响,尤其侧重在影响原住民族甚巨的仪式一类的无形文化资产。今年,我们
将把目光移到博物馆典藏的原住民族文物或遗骸上,讨论“返还”相关议题。
近年来随着卑南遗址发掘、太巴塱Kakita’an祖屋重建、佳平祖灵柱国宝婚礼等事件
,开始有越来越多人讨论博物馆(或学术机构)中的原住民族文物/遗骸该何去何从,
也出现了文物返还的声音。博物馆在关注之余,这几年也越来越重视与藏品的源出社
群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透过文物返乡、与部落联合策展等方式,让相关藏品能以另一
种方式回到部落,产生新的文化连结和意义。由于去年立法院三读通过《博物馆法》
,明订应设置原住民族博物馆,以蒐藏、保存、研究原住民族文献、历史与文物,藉
此契机,台大原民中心决定将“原住民族与博物馆”定为今年度公共议题的主轴,规
划系列讲座(上半年)及论坛(下半年)来讨论博物馆里的原住民相关藏品与原住民
以及典藏机构的关系,并从法律、知识、伦理的角度探讨器物与人体遗骸两个范畴的
博物馆典藏,希望让台湾主流社会及原住民族,政府单位、典藏机构及部落之间能开
启对话、寻求共生,确保落实台湾成为多元文化的社会。
上半年共计四场讲座。首先邀请国立台湾博物馆的李子宁副研究员为大家介绍“文物
返还”这个议题的背景、发展跟现况;接着引介新西兰在此议题上的作法,邀请国立
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杨翎副研究员谈新西兰如何建立提供毛利人咨询、参与博物馆和文
化资产的共治原则方针,也邀请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的杜丽琴小姐介绍Te Papa博物
馆针对毛利祖先遗骸提出的奥提罗亚的呼唤回归计画和执行情况;最后,我们把焦点
拉回台湾,邀请台湾大学人类学系的江芝华助理教授为我们介绍当代考古学家对于考
古发掘出土原住民遗骸的处理方式及态度转换。下半年的公共论坛尚在规划中。
此系列讲座承蒙原住民族委员会补助,特此感谢。
◆◆◆
http://i.imgur.com/pWDwrz7.jpg
【国际“文物返还”的论辩与执行现况】
时间:3月15日(二)18:30-20:30
地点:The Lightened 咖啡厅(台北市温州街74巷5弄3号)
讲者:李子宁先生(国立台湾博物馆研究组副研究员、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学研
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演讲内容简介:
随着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扩张,第三世界和原住民族群的文物、圣物及人类遗骸于
十九世纪开始大量流失,进入文物商人、探险家、殖民地官员或各地博物馆的手中。
二次战后,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后殖民的发展等因素,相关博物馆文物归属的法律
及伦理议题逐渐受到关注,而美国基于对原住民族主权的尊重而于1990年通过的《原
住民墓葬保护与归还法》,则成为文物返还的重要里程碑,引发了后续数十年的正反
讨论及实践。本演讲将介绍《原住民墓葬保护与归还法》执行26年后,美国国内及国
际对于文物返还议题的讨论和执行现况,也会带入2002年由欧美18座著名博物馆联名
发表的《寰宇博物馆联合声明》提出之角度,讨论博物馆在文物返还议题中能扮演怎
样的角色。
延伸阅读:
郑惠英 1997 〈遗骸暨文物归还原住民行动:以美加为例〉。《博物馆学季刊》
11(1): 71-75。
陈翼汉 2003 〈博物馆的藏品是谁的?:几个文物回归例子初探〉。《博物馆学季
刊》17(3): 35-52。
柯秀雯 2011 〈从冲突到合作:浅谈博物馆的文物归还问题〉。《博物馆与文化》
1: 103-129。
张慧端 2012 〈博物馆馆藏原住民文物之保存与归还议题探究〉。《博物馆学季刊
》26(3): 133-149。
李金贤 2013 〈进出博物馆之间:文物归还与木乃伊柯象〉。《国立台湾博物馆学
刊》66(1): 49-74。
【博物馆的在地嵌入与双重主义-从新西兰毛利政策谈起】
时间:4月12日(二)18:30-20:30
地点:The Lightened 咖啡厅(台北市温州街74巷5弄3号)
讲者:杨翎小姐(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副研究员、博物馆资深策展人。展示经历包括
:巴布亚原始艺术、大洋洲厅、海角印象、好好吃等近40余场。主要兴趣为跨文化博
物馆的比较研究。)
演讲内容简介:
1901年新西兰殖民政府鉴于毛利传统器物频繁出口到欧美国家,颁布“毛利古物法案
”限制原住民遗物及具历史意义的物件出口,作为凝聚欧裔移民者认同新国家的途径
。二战之后,受到新兴国家和历史意识的影响,博物馆被迫反思国家诠释、国家认同
、历史立场以及博物馆社会角色和专业发展,包括:地方族群的历史、知识之蒐藏和
保存,以及欧洲移民带来的冲击和影响。1980年代博物馆对毛利文物所有权和控制权
日益受到挑战,第一宗以毛利珍宝为主题的国际巡回展推出后,开始逐步落实双文化
政策,重视与毛利部落共同合作关系。1990年代,新西兰政府针对四座主要博物馆,
立法推动保障毛利人法案,提供毛利人咨询、参与博物馆和文化资产的共治原则方针
。以确保毛利族群在保存、展示传统文物上,拥有更多的控制权,特别是这些珍宝艺
术等同于族群的文化和认同,必须被视为活生生的和动态的,而不是冻结的时间胶囊
,需要被释放,解放和争取更自由的诠释空间。
延伸阅读:
杨翎 2010 《“大洋洲”展演的意义与实践:环太平洋地区三座博物馆的比较》。
国立清华大学博士论文。
杨翎 2013 〈新西兰 Te Papa 国家博物馆展示合作考察报告书〉。
杨翎 2014 〈新西兰博物馆的后典范兴革:从岛屿记忆之重塑与展演谈起〉(录影
/ 录音)。“流.留南岛 踏浪世界:东南亚与大洋洲南岛研究学术会议”论文发表

王嵩山、杨翎(编) 2008 《大洋洲的物件与文化》。
王嵩山、杨翎、何传坤 2007 《大洋洲的人、文化与自然》(目录)。
【Toi moko毛利文面头颅的多重意义与文物返还】
时间:5月10日(二)18:30-20:30
地点:The Lightened 咖啡厅(台北市温州街74巷5弄3号)
讲者:杜丽琴小姐(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硕士,目前任职于国家文化艺术
基金会。曾两度获102年“世界南岛国际学术研究、交流及人才培育”硕、博士生论
文可行性之文献、资料搜集补助及103年研究硕、博士生论文田野补助。于2014年2-3
月及7-9月进入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的奥提罗亚的呼唤回归计
画(Karanga Aotearoa Repatriation Program, KARP)担任实习研究员。)
演讲内容简介:
毛利族于欧洲人尚未抵达新西兰前的传统社会中,会将生前文面的亲人或敌人的头颅
砍下,制成如木乃伊般可以长久保存的文面头颅,今日的族人称这些纪念物为Toi
moko。19世纪初期,毛利人以当地物产与欧洲人交换毛瑟枪,引发“毛瑟枪战争”
,期间毛利人投欧洲人所好,将所藏之敌人文面头颅拿来交换毛瑟枪、弹药,后来却
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逐渐演变成杀害奴隶后施以文面,制成“mokomokai(文
面奴隶)”的残忍交易,这些头颅也因此从文物仲介商辗转流入王公贵族的蒐奇柜,
进入欧美公共博物馆成为人类学标本,20世纪以后,也成为原初艺术的藏品。1970年
代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即开始与藏有文面头颅的海外博物馆展开协商,提出回归祖先遗
骸的请求,并将头颅正名为Toi moko (祖先的头颅)。 2003年起,新西兰政府指定
唯一的国家博物馆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下称Te Papa)为纽
西兰政府进行祖先遗骸回归之研究、协商与执行的对外代表单位,政府以专款专用方
式在Te Papa之下,成立奥提罗亚的呼唤回归计画(Karanga Aotearoa Repatriation
Program)。该计画为全球少数以博物馆为主体,主动进行国际祖先遗骸回归的组织
。 Te Papa透过国家级的marae建立国族认同,经由回归Toi moko复振传统文化与仪
式,并与部落(iwi)形成伙伴关系,致力于将殖民时期抛弃的暗黑遗产Toi moko转
化成毛利族共同的祖灵。截至2015年底,共有60个国际机构或个人收藏家,总计归还
154尊Toi moko给新西兰。
延伸阅读:
1. Druett, Joan著,陈荣彬译,2015。《了不起的帕图伊亚:库克船长的传奇领航
员》。台北:大块。
2. Hanson著,赵洁恩译,2009。〈毛利的文化发明/建构〉。在《群岛之洋:人类
学的大洋洲研究》,童元昭主编,页:175~200。台北:商务印书。
3. Weiner, Annette著,张帆如译,2009,〈不可异化的财富〉。在 《群岛之洋:
人类学的大洋洲研究》童元昭编,页115~148。台北:商务印书。
4. 杜丽琴,2014。〈祖灵,标本、艺术品:毛利文面头颅的离散、蒐藏与回归〉,
在《博物馆件、区辨与联结-第二届历史与文物学术研讨会》,页63~94。台中:逢
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研究所。
5. 杜丽琴,2014。〈祖灵、敌人,艺术品〉。103年世界南岛研究硕、博士生论文田
野补助案成果报告。
有关Toi moko:
1. Learn about the origins and history of Toi moko (tattooed, preserved
heads of Māori or Moriori origin).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
2. Robley, Horatio Gordon, 1896. Moko; or Maori Tattooing. Landon: Chapman
and Hall.
有关Te Papa回归计画:
https://www.tepapa.govt.nz/about/repatriation
有关回归的仪式: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UobfYENpS8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79u8LtUvM
【谁的祖先?考古发掘中的人体遗骸及原住民考古学】
时间:6月7日(二)18:30-20:30
地点:The Lightened 咖啡厅(台北市温州街74巷5弄3号)
讲者:江芝华小姐(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人类学博士)
演讲内容简介:
本演讲透过美国九十年代通过“美国原住民墓葬保护及归还法案”的争议,来讨论当
代考古学家对于考古发掘出土原住民遗骸的处理方式及态度转换,并以原住民考古学
的角度重新思考考古学与原住民社群间的关系。
◆◆◆
报名网址:https://goo.gl/8P7bIY
报名人数:40人(因场次座位有限,报名后若因故无法出席,请务必来信通知)
◆◆◆
联络人:黄先生 / 02-33664995 / [email protected]/*
作者: tonyscat (Wall玛律呀)   2016-05-05 18:56:00
作者: windgodvocx1 (′‧ω‧‵)   2016-05-07 02:25:00
借转博物馆板~
继续阅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