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1KhKUCjv ]
原文刊载于兰阳博物馆电子报《兰阳博物》第85期 2012年12月号
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54&k=337
Kavalan 住在平原的人 文/图:兰阳博物馆
噶玛兰(Kavalan)意思是:“住在平原的人”,是宜兰平原上原住民族的统称,现今
的学者发现并非单一族群,除噶玛兰人外,尚包括哆囉美远人(属凯达格兰族)及猴猴人
,后2者与噶玛兰人语言及文化皆不同。
其中噶玛兰人约在1,000年前抵达兰阳平原,哆囉美远人及猴猴人在3-400年前由花莲
立雾溪口附近北迁至兰阳平原。清代来自台湾西部的平埔族后来被称“阿里史”,在宜兰
县罗东、三星和苏澳境内都留下一个叫“阿里史”的地名,是宜兰历史上一股特殊的移民
。在汉人大举来到宜兰开垦之前,这些平埔族人是兰阳平原上的主要族群。
这些曾经活跃在宜兰平原的族群,因为汉化或者迁徒等因素,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有
的已然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不过,宜兰地名倒是保留了很多遗迹。右边(下列)的表,
我们列举了几个旧社和现今位置对照,有机会不妨到现地去考察体会一下。
旧社名 现今位置
罗东 罗东镇公所附近
珍仔满力 宜兰市进士里育才国小
马僯 礁溪乡玉光村
抵美简 俗称大竹围,礁溪乡白云村
猴猴 苏澳镇龙德里育英国小一带
打马烟 头城镇竹安里得子口溪出海口后侧沙丘上
哆囉美远 壮围乡新社村
留留 五结乡季新村
加礼宛 五结乡季新村
从这个表,也许你会发现滨海、河口附近,是噶玛兰族最喜欢居住的区域,没错,噶
玛兰人是亲水的民族,他们滨水而居,村落大多分布于宜兰平原10公尺以下近海沙丘或平
地,他们以刺竹和麻竹制成竹筏,自由地穿梭于溪流与海岸间。
http://goo.gl/7UBpzk
图一 噶玛兰人的木雕,多以浅浮雕及线雕为主,作为装饰建筑墙垣的图样。
http://goo.gl/ZNTKgj
图二 二十世纪初宜兰平原噶玛兰族分布图。(参考詹素娟、张素玢著作绘制)
当平埔族遇到汉人
乾隆、嘉庆年间,汉人陆续进入宜兰,由于汉人的大规模移垦,造成噶玛兰人生存的
空间日渐缩小。在汉人夺取土地之强大压力,加上清廷的政策,使噶玛兰人的生计日趋困
难,人口流失严重。
为了防止族群间的纷争,清代官方在将宜兰纳入版图时的1810年代,就制定了“加留
余埔”政策,类似今日的原住民保留地,以保障原住民的生存空间,然而由于平埔人不谙
文字,加上汉人的有意欺骗,不到二十年就弊端丛生,所以1833年当时的噶玛厅通判仝卜
年,重申加留余埔政策,特地勒石立碑公告于今宜兰市天后宫(昭应宫)前。
http://goo.gl/2KXuif
图三 现今所发现与噶玛兰人有关的古文书,多为卖地契,以手掌的摹印为凭据,
且常被加写“甘愿”两字。
http://goo.gl/RnKODo
图四 原立于宜兰市天后宫(昭应宫)的“禁止汉人侵削社番保留地碑”,
目前展示于兰阳博物馆平原层。
http://goo.gl/oPUUZE
图五 禁止汉人侵削社番保留地碑碑文(标点符号为方便阅读所加注)
http://goo.gl/oLlub4
图六 禁止汉人侵削社番保留地碑 清道光13年(1833)立碑 颁立者:仝卜年
即使官方三令五申,噶玛兰人仍不敌汉人的扩张,经济与生存空间日益减缩,不得不
离开原居地,1850年代,溪北、溪南各社陆续向山区或三星平原展开大大小小的迁移,噶
玛兰社再度泛海寻求生存空间,来到现今花莲的新城乡、丰滨乡以及台东县长滨乡等地,
由于在加礼宛港出海,因此这些人在花东被称为“加礼宛”。
http://goo.gl/gxV9L3
图七 宜兰噶玛兰人迁徙花莲路线图(参考詹素娟、张素玢著作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