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文] 念完四年大学只剩负债?你赢的是时间,

楼主: cradredtade (☆☆☆☆☆☆☆)   2016-11-19 21:24:02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4568
文:陈咏崴 YONG WEI, CHEN(高雄人,1994年生,政大企管系毕。曾获县市级文学奖若
干,作品散见各网络媒体。)
在网络时代的筛选机制下,我们的“同温层”几乎厚过地球板块。天天滑著社群网站河道
一般的页面,人们以为自己见识了全世界,结果却只是在与自己相似出身、相似学历、相
似社经地位的人的言论中反复游走,宛如被山神牵着鬼打墙。
就像这篇近期在网络引起喧然讨论的“念完大学只有负债”说,也是直到被《壹周刊》转
载,才在今天出现在我的资讯摄取圈圈,整整迟了一个月。
影片的作者是在网络上有数万追踪者的山晓黄(梗黄),现职夜店公关,根据他的脸书页
面,同时兼做主持、拍片、通告等娱乐相关工作,并以发表搞笑影片,在近来成为相当典
型的网络红人。
山晓黄以“年青人你们还在因为要不要上大学烦恼吗?我今天来分析给你听”为标题自拍
影片,发表自己对于年轻人读大学的看法。其论点主要是:如今年轻人读大学已没办法对
出社会有帮助,相比之下,不如提早进入职场开始赚钱,比大学毕业后背负学贷要实际得
多。
当然这个论点的适切性还可以再讨论,但网络上似乎更多的负评是冲著山晓黄在影片中傲
气逼人的态度而来。自古来说教劝世者无数,盛气凌人的时而有之,我想在此先屏开他的
态度不谈,用我的观点来加以评析。
身为一个不特别突出的大学毕业生,从来不敢以这四年的经验自居,去教导别人什么。但
我想正好以我尚未出社会,山先生缺乏大学经验的基础来说,出发点对等,互相交流意见
仍是有其价值的。
关于台湾的大学学历浮滥一事已非新鲜话题,弊病一直存在,却碍于政治经济的角力迟迟
无解,但在探讨其价值之前,我想先谈谈教育制度在这个社会的功能。
一谈教育,大多是人直觉其价值就在于提升人们的智识,这是其一,但我想教育制度存在
最大的功能,是在于社会阶层的和平转移(一如民主制度的功能是在于政权的和平转移)

现代的社会阶层是有两种维度所构成的,“财富”与“长相”。其实不难去想像,在其他
条件相同的时候,比自己更有钱/更好看的人,客观上确实可以得到更多的机会,进而去
拥有较好的生活品质。财富是家族世袭的,继承性非常高,而长相虽然有其变量,但往往
还是有迹可循的。因此我们常常说电视上的明星“高富帅”,就是标准的“人生胜利组”

想像一个如果没有教育制度的社会,那社会阶层金字塔的顶端,就会一代代被传统的“人
生胜利组”固定占据。考试升学教育一方面僵化学生思想、徒然激化竞争压力,但另一方
面,确实也提供一个相对便宜的管道,使原本中下阶层的子女能以最少的成本,和所有人
站在同一起跑点上,甚至以自己的自制力去超越他人(当然有人会抗辩,纨绔子弟还是会
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啊,确实如此,但如此已经比直接各凭本事,进入职场改善许多)。
当然,以约定成俗的国英社自来论断“学力”未必合理,但教育制度的存在,的确为原本
二维价值的社会,外加了对贫者相对有利的新维度。因此这多少能回应山晓黄的第一个论
点,读大学对于找工作没有帮助。我想这种说法对,也不对。
如果依照性质区分的话,可以把大学的各种科系大略分成三类。其一是“完全职业相关科
系”,像是医学、法律、会计,这些科系有相当明确对应的职业,而这些工作因为考选资
格限制,除非接受该科系一整套的训练,不然学生也几乎没可能进入该行业;其二是“高
职业相关科系”,像是电机、教育、商学相关科系,对应的工作在社会上有相当程度的供
给,而有相关科系的学历,的确在技能或形象上更容易获得老板的青睐;其三是“低职业
相关科系”,像是历史、哲学、数学,除了学术领域之外,社会上少有跟该科系直接相关
的职缺,因此若进入职场,多选择不限科系的工作。
我想山晓黄会认为没有必要去读的,想必不是第一类。他的论点——或许是源于他的社会
观察——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那就是高中毕业的起薪是22k,就算大学毕业,起薪仍然
还是22k。
依此,我想他所要谈论的应该是在传统志愿排名上,落在中后段的大学中,第二、三种学
系的毕业生处境(尤其是第三种)。
以我自己在国立大学商学院四年的观察,知名的大企业在选才上,的确对于社会阶层有相
当的偏好。
例如说,大型企业常常在学期间有实习生计画,对于文科生开出的缺额大多不须特定的专
业能力,唯常常要求流畅的英文。因此甄选简章常用全英文书写,缴交资料更有俗称
Resume, CV的固定格式,有时有全英文面试。除此之外,HR(人力资源部门)筛选的标准
即是学历、在校的活动履历,由言谈间展现的自信、领导力、组织合作能力、创意能力等
等主观因素。甚至有公司会自办智力测验。
因此迫近毕业的商科生们,履历的累积成为同侪间共同紧张的话题。履历的叠加性是相当
明显的,虽然没有什么量化的数据说明,要有多好的履历才有好出路,但无形的比较压力
是不明说的默契。累积好的经历,就更容易找到下一份好的实习/工读计画,同时离毕业
后的求职竞争又更近一步了。
大学课程中所教授的内容,在将来工作真的用得上吗?
三到五月大学征才展,国立大学的校园不乏许多知名企业设摊,介绍自己来年的征才计划
。征才展有共同默契,在顶尖大学的场次会有特殊的“储备干部”计画。视企业的政策而
定,有些是能保障直接以中上级等进入公司,有些企业则是有量身定做的计画,让储备干
部能快速在公司各部门做轮调,后直接进驻总公司。
凡例以上种种,乍看之下不就是经历比学历更重要吗?其实并不。现代企业征才庞大而细
密的人资体系所形成的惯例,几乎牢牢地跟高等教育所形成的阶级重分配结合,而因学历
不符而被排拒在外的年轻人,从开始就无法打入其中。
他们别无选择,毕业后改去务实从事的那些工作,也就正式山晓黄口中的,不论高中大学
去做都一样的,22k的职缺。即是社会相当功利的一面。
但是严凯泰说过,经历比学历重要啊。山晓黄的影片里也引用了同样的一句话。且慢下来
,我们先来看看严凯泰的身世。
严凯泰中学时期就读台北木栅的再兴中学,后留学美国,完成高中与大学学业之后回到台
湾,接手父亲的裕隆汽车公司,随后才开始了身为企业家,在商场上开展他的创业者雄心
。这就是问题的答案,严先生的个案里,他本不需要所谓“学力”的维度以完成阶级重分
配,在他的新鲜人生涯里,也无需去找工作。
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大学课程中所教授的内容,在将来工作真的用得上吗?
以严凯泰先生大学就读的企业管理学系为例。纵使在台湾,企管系也几乎是每间大学的必
备学系之一,普及率之高。在大一企管系所修的课程与其他商管学群大致相同,像是初级
会计、微积分、经济学、民法等等商业的基础学科,自大二以后,因着学校而有所差别,
主要学习行销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讯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商业理论,辅
以其他选修的管理理论,或者企业实习的安排。
以一个商管学群毕业生的角度,在出社会之后,确实很难找到能够应用所谓微积分、经济
学等等学科的职缺,而对于种种的管理理论,四年纸上的文献探讨确实也对于进入公司,
帮助非常有限。
就像是一个长年会被拿来开企管系学生的笑话:才刚出社会,谁要让你管理呢?比起直接
就业,当然,大学所学的知识可以说是“相当用不到”的,连号称就业方面相当有帮助的
商管学群尚且如此,想其他更偏向学术的科系,势必学生是更严重面临了这个问题。
但大学存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该成为职业训练所吗。抑或应该为社会上的学术研究
者保留讲习的场所呢。在现代,这仍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山晓黄对于大学的观点是非常实用性的,像是对于学贷的负债。
许多媒体都统计过大学生四年所需的花费,公立大学学费约25万、私立约50万。台湾大学
制度一大歪斜之处,也就是获得较多资源,毕业后对于履历加值作用最高的学校,学费反
而负担得更少。亦有统计加计四年无工作的生活费,不论公立私立,四年下来的花费(或
负债)都约莫在100万上下。
于是山晓黄在影片里的叙述合理,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工作,确实能够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而这些钱即是“原本要读大学应付的花费”。
他的立论是,四年在职场存钱,苦干实干后多少能达到四、五万的月薪,此时相比于大学
毕业生的两万两千元,看起来确实是令人称羡。然此一论点有一些逻辑上的瑕疵。
花四年时间认真工作,得以从两万二的薪水提升到五万,或许是人人皆然。那大学毕业生
在他们毕业四年以后,同样也能达到四、五万的薪水,只是先后顺序,时间问题。既然结
果相同,如此一来差别就只剩这大学四年,接近100万的支出。这100万元是否就可以视为
对一个大学生,四年之后能够有所加值,进而取得高起薪的工作的一项投资呢?
山晓黄说,大学四年毕业后获得了三样东西:一堆朋友,两万二起薪和负债。
在现代社会阶层、传统学校志愿排序以及雇主的喜好高度重叠的社会,一个大学毕业生的
起薪是否为两万二,非常残酷地,往往由大学的志愿决定。而选择了大学,同时也选择了
你四年后那“一堆的朋友”,一间大学汇集相似学力的人,施以相同的教学方针,毕业后
各自开始从事类似性质的工作,翻译成网络时代的语言,大学四年,决定了一个人未来人
生的“同温层”。
这样的事并没有对错,却是当代的社会现状。山晓黄也说,如果想要进大公司的话,还是
好好把大学读完吧。不同的说法,殊途同归。
大学是否有读的价值?对于在传统志愿排序后位的学校、求学的目的是以求职为主的大学
生,确实是学无所用,却要付出大把代价。
这么去比喻好了,当代社会就像是一栋百货公司,每一个楼层各自有不同的功用。大学教
育就像是那一座电梯,年轻人可以选择搭乘,凭自己的努力到达某一个楼层,终其一身在
那里深入、耕耘;搭电梯需要等电梯,需要时间,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直接走楼梯上二
楼,或者就在一楼努力生活。有些人出生就在五楼、十楼,这都没有对错,亦无好坏。
一辈子一次的际遇选择,很难去论断其价值。时光一去难倒回,至少以台湾社会目前的现
状,不读大学直接就业的选择几乎是不可逆的,也很难在以后重新补齐,而不付出更多代
价。我想,山晓黄的四年说赢的是时间,输掉的也是时间。
后记。除了上大学价值的辩证,山晓黄的立论还有一些不够周全的地方。像是每一个职业
都有其不同的寿命周期,同时,也有对应的发展上限,并不是说在一个职业十年、二十年
,薪资的金额就能逐年无限制地提高。也因此提早进入职场,就不再像是他说得有那么大
的价值。
另外,许多工作虽然有相当好的待遇,但周期是有限的。像是许多人梦想的空服员、运动
选手,甚至是山晓黄自己从事的夜店公关。在自然人的体能与相貌的限制之下,到了一定
的年限必须转换跑道,几乎是这类职业的必然,我想这也是所有人在考量自己未来目标中
,不可去遗漏的一点。
在影片的末尾他还举了跟女朋友结婚的例子,这点我选择不加以评论。毕竟以他实用性的
思维,还是围绕着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男生找一个对象成家是实践自己人生的一
个阶段,并向亲家担保自己一定能够“养”家,在婚后不让家庭主妇的女方“饿死”。或
许因生活圈的不同,人对于婚姻的想法也相当分歧,在此尊重。
最后,主观地,我想分享一个读大学给我的收获。在四年形形色色、好或坏、充实或空虚
的教育之后,我学到的只是对各种事物更多的思辨,在第一时间更难以去评断。我想就自
己而言,就算有一天我能有50万的月薪,或许我还是很难信誓旦旦地面对镜头,去教导现
代的年轻人些什么吧。
责任编辑:李牧宜
核稿编辑:杨之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