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英国【十六】牛津-圣母教堂

楼主: polesirius (ff)   2025-01-01 11:42:22
图文网志版: https://sirius99.com/?p=27278
(造访时间:2023年)
“基督学院”的下一站是“圣母玛丽亚大学教堂”(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开放登塔的它为市心极佳的了景望台。但教堂表定五点关,登塔最
后时限又定在关门前半小时,因此就算已解决“牛津”的重点“基督学院”,脚步仍得再
次催急。
一路往北,街边出现颇具雕琢的建物,山墙起伏成浪,能见藤叶自战盔化生,贝壳绽
出华光。微微外探的窗台亦为亮点,底部弧状收拢,转作下段双拱窗的间柱。它是与市政
厅结合的“牛津历史博物馆”,为十九世纪末的建物,难怪望来相当混搭。有学者将其归
类于“Jacobethan”,一种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再致敬,会这么说是因为十五世纪便有“
都铎风格”往文艺复兴的简洁靠拢,在那之后风格逐渐演化著,到“斯图亚特王朝”的“
詹姆士一世”时,又分生出名为“Jacobean”的流派。
即便如此,这承袭自“Jacobean”的“Jacobethan”对我而言,已与印象中意大利的
文艺复兴建筑相去甚远。其山墙带出的流线挺巴洛克,主门楣的刻缀也繁丽,窗櫺的诸多
纵划应是借用了垂直式哥德。或许每次的某风格复兴就跟生物繁衍一样吧,不可避免地混
杂了他族血脉。
走至街口,对面银行墙簷的线条流曲与博物馆有着相似调性,亮丽地与另侧的古朴方
塔形成反差。然这座以十字路口取名的“卡尔法克斯塔”(Carfax Tower),可是“牛津
”地标之一,前身是“圣马丁教堂”,从十三世纪便屹立于此,见证城市的各回兴衰。只
惜十九世纪为了拓宽路口,就把其主体拆了,徒留钟塔继续守望。
看到它,离目的地也不远了,从十字路口拐往东,会先见到以尖塔标志,由“诸圣教
堂”改建的“林肯学院”图书馆,之后便是“青铜鼻学院”(Brasenose College)接了
棒。它拥有连续起伏的山簷,簷下皆搭衬外探窗台,且缀边繁雕如冠,门塔自然不会敷衍
,有双狮护守的徽印在门楣招引视线。而当再往前推进,就能见“圣母教堂”以诸多炬塔
装饰著侧身,宛如是种联手缀点。
早上我已在另一边广场,仰望过钟塔那以人像龛室的多层次簇拥,这侧视角虽侷限,
参差锋锐的棱线依旧华灿。而相对另一边以塔身营造主立面,这儿是拱窗接连,藉窗櫺勾
绘。很奇特的是,在此哥德元素满满的堂壁间,竟设了个挺巴洛克的门廊,螺旋式门柱、
带涡卷的半圆门楣,楣间再嵌入圣母子龛室,周边天使伴侍。这显然是晚期的加添,从资
料上看也曾招来批评,我倒觉得没啥不好,毕竟墙身的尖拱窗已是拉宽的格式,相接一起
并不突兀,何况门廊内尚有扇状肋拱作过渡呢。
不免想以相机各角度捕捉,但我可是跟时间赛跑的人,只能将此意念搁下,先进堂里
。而经过这一路的分心,其实已超过时限,好险最后一批的人还在旁坐着等待,工作人员
也将我收了,得以在队伍朝中廊望。相较于外部,堂里显得朴素,可能是因为各学院都有
专属的教堂,隐性竞争下,经费当然都用在自家,这公家的只能仰赖居民奉献。尽管花窗
仍以成列圣者亮丽,由于“基督学院”的风采还深深印留,便激不起心中波澜。这也无差
,毕竟堂里并非来此重点,且没多久柜台便示意可以从旁边小门上去了。
对不爱爬阶的我,这段登顶之路还满简易,其一是因高度相较那些大教堂,只能算幼
幼班,再来便是中途有着平面转折,能稍稍放松腿肌。这段会走在堂顶与塔身之间,高处
的缀饰也因此变得清晰,尤其是排水口的雕琢,一般这都是工匠的创意挥洒处,多半会塑
成凶恶的石像鬼,眼前的走促狭路线,能见人头张嘴傻愣,小动物呆萌,连狮子也因咬著
水管变得逗趣。
切入钟塔后则有看板对齿轮机构作解说,没想到零件居然是全手工打造,令人不由得
抱怀敬意。旁墙另贴有上头景色的长幅照片,将几个显明地标放大标注,颇为贴心。而阶
路从这起就变得相当窄狭了,这也是为何得等前批都清空,我们才能进去。
踏上旋梯,塔里仅有微微窗光透泄显得幽闭,不断绕转着也有种无穷尽感,体质差的
人应该很快就晕了吧。奇幻故事里的王族应皆有异能,才能住在枪矛般的参天塔城。胡思
乱想中,光线在顶头蓦地转明,也揭显了我期盼中的“牛津”瞰景。最挑引目光的自然是
北边的“Radcliffe Camera”了,早上于图书馆周边走逛时,已觉此分馆形姿匀称秀美,
在这高度又多了众人拥围的贵气。拱冠与扶壁带出的线条于晴空抛勾,将城市塔林都逼成
配角。
能与其竞争的仅东侧的“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就仿佛是座宫城,入
口嵌著曲弧帽冠,南楼串起教堂食堂,北侧有图书馆镜射呼应,哥德式焰塔于环墙一路奔
燃,在主楼化为双塔指天。
这学院的历史也相当悠久,是十五世纪时由“亨利六世”和坎特伯里大主教携手创建
,以纪念英法百年战争的死难者。可能比较偏向研究机构吧,它没有设立大学部,只提供
奖学金给学生申请,但要拿到没那么简单,得经过两天的笔战,每天要各花三小时交出两
篇论文,之后还有口试,由于题目艰涩,便被诸多落榜人称为世界最难的考试。如此自视
甚高的学院,当然不可能终日让游客像逛大观园般进去喧闹,开放时间颇短暂,行程已爆
满的我,只能这样在高远处对其余面向编想。
至于广场西侧的“青铜鼻学院”,即使街边那一线的建筑瑰丽,内圈相对就缺乏亮点
,房阁交连间,惟有教堂勾留我的视线。它看起来不像哥德时代的产物,山墙棱线弯挑着
,簷下以涡流框缀花窗,显然有受文艺复兴及巴洛克的影响。
这学院没开放观览同样可惜,因为根据资料,教堂不仅移筑了它处造型优雅的
Hammerbeam式屋顶,又依其曲线巧妙附加了扇状拱肋拼接。经过深褐墨绿的上彩,交嵌的
芒瓣里便多了花叶繁纹,与管风琴携手辉亮着木色空间。不禁也好奇著食堂大厅藏在哪,
毕竟这学院的奇妙名称来由自某鼻子形状的青铜门把,据说目前被奉在食堂主桌那。
塔顶的空间就如于底下所见相当窄,上来的人又多,要错身都得等谁先找到凹穴把自
己塞进去。在艰难的挪移中转战至塔南,这边是刚行来的扰攘大街,除了正对的“Oriel
College”较具雕琢,有人像嵌缀的门面,其余都似平凡民宅。不过若将视线带远,便能
找到方才拜访过的“基督学院”,“汤姆塔”跟教堂尖塔相当显眼,再之后,为茂林带出
的碧野。怪的是,林野间竟有黑烟飘飞窜起,发生火灾吗?
如此转逛著,感受老城漾展的古典风貌,偶尔端详邻近的塔身雕缀,直到多数人都消
失了,才甘愿循梯下楼。稍早排队时无暇在堂内细看,这会儿便趁关门前各处走走,先望
了望讲道坛华盖的繁镂勾边,于邻近廊侧伫留几许,欣赏十九世纪花窗大师的杰作“使徒
圣多马的一生”。再依管风琴的招引,盯瞧它所处隔屏的拱框雕叶,而后唱诗班席的花藤
攀生,将我引向了主祭坛。
可能还未存足资金请来名家设计吧,上头花窗仍空乏著,只有一列人物龛室聚焦视线
,祭坛画亦没衬抹背景,仅于乌沉中凸显圣母子身姿。这样的清简带来僻静,想了想就决
定找地方坐坐,毕竟我从一大早就东奔西跑,除了在公共汽车上,根本没歇过。
走回中廊,廊底的大位据说是校长专属,为因应早年的学校典礼需求,二楼还设有座
席,且开放上去。见此我就顺理成章挤出脚力上楼了,以另种视角望看教堂,也舒懒身躯
。相对于祭坛花窗的朴素,这端不知为何异常斑斓,底部靠侧的四位有天使、狮、牛、鹰
陪伴,满好辨认,为四福音作者,中间老者就有难度了。看了资料才知是“大卫王”之父
“Jesse”,他手中抱着微弯的那根为树藤,往上开枝散叶,象征至耶稣的血脉传承。而
当往窗间人物找,也的确能看到“所罗门”的名讳,大伙熟知的“大卫王”则居中抱着竖
琴,顶头有圣母子绽著华光。
像是极信任居民与游客的品行般,花窗离座位极近,伸手便可触碰,也让我很难得能
研究细节。它看起来是利用类似蚀刻的技巧,在颜料上刮出纹路,且师匠的手艺极好,不
仅表达出阴影渲染,连鬃毛、羽饰、衣绒都相当仿真。然这样的细腻,估计得以月为单位
,甚至上年,才能完成这人物众多的大花窗吧。
或许祭坛花窗在等的就是另一份类似用心,只是以目前的速食世道、人才凋零,要不
接受抽象的色块抹染,不然便任由机工冷硬摹描,精笔手绘的温润可能已成绝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