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以色列约旦游记【三三】尼波山

楼主: polesirius (ff)   2022-05-18 10:33:08
~※ 尼波山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72562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早上在“佩特拉”外看过了“摩西之泉”,然根据圣经叙述,率领众人北行的他其实
并未走至应许之地“迦南”,而是由接任者“约书亚”完成。由于缺水期间民众终日吵闹
,甚至几度质疑“应许之地”只是胡扯,摩西情绪已差,所以当神交代可用杖令石吐水,
他不但怒击岩块、语气恶劣,甚至忘了说这水是神的恩赐。于是约和华恼怒了,惩罚他至
死也无法进入“迦南”。
不知是否时代风情使然,旧约里的神相当情绪化,施罚也狠,违抗他、不信他便大肆
夺命,就算只是意外触犯规条,同样得死。新约里相对心慈,让耶稣代行后,就是些自然
奇蹟、医病复生威能,即便哪方的行为再离谱,好像也没什么夺命之举,是最后看不过去
,才藉罗马之手使“耶路萨冷”覆灭。所以摩西若换个时代,会否便有不同命运呢?我在
狂想中看着窗外岩砂荒茫,车也在此时驶上了“尼波山”(Mount Nebo),圣经里摩西的
止步之地。
下了车,步道立了一根模样挺特别的碑柱“The Book of Love among Nations”,纪
念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公元两千年的到访。它半侧光滑、半侧嶙峋,远看像老者的侧
脸,近观的纹理呈书页,当中有着人脸叠嵌,似故事主角的情绪搬演。不过根据资料,书
页其实并合了妥拉、圣经与可兰经,也就是期望“犹太”、“基督”、“伊斯兰”这三个
同源宗教能和平相处,永无纷争。
循路往前,旁侧又有一块超大的竖立圆盘,标牌以“The Abu Badd”称呼,不知是译
自哪地方的语言,简介写着它原位处邻近村庄的修道院,是防御用的封门滚石。这很令人
疑惑,那个年代有这么险恶吗,还是因穆斯林铁骑长年肆虐,连修道院都得用上如此坚实
的防卫?不禁趁著拍照时伸手偷推,果真纹风不动,这也挺合理,既敢立于此,就已先预
防了我们这种手贱之人。玩闹之际,视野也出现一栋教堂,底墙堆石古朴,上段叠合的却
崭新,尾堂延伸旧时轮廓呈弧圆,顶簷则斜向交错切划,为现代喜好的简练。这就是“摩
西纪念堂”(The Memorial of Moses)了,正向的门面在另端,得从旁绕去。
这条走绕的步道同时也是展望台,据说神虽禁止摩西进入“应许之地”,仍感念其辛
劳,引他攀上此山,在生命终结前以眼确认这一路的冀求追寻。一块图板贴心指了死海方
位,循线找去,据说可以望见背侧的“昆兰”、更远的“耶路萨冷”和“伯利恒”,稍往
右偏,则有较近的“耶律哥”。可惜今日虽晴,远方却一片雾濛,即便努力辨识,连死海
的水色都没找到,遑论更远的圣城了,能见的就是山下连绵的荒丘,几簇依附在绿洲的小
村庄。是有种辽广的空寂,让人感怀天地之阔,也有种舒朗,诱人御风飞翔,不过对一个
带着无数子民,由埃及远道而来的领袖,恐怕不免有些失望吧?还是,当年的气候景貌其
实不是这样呢?也或许再行过脚下这片荒野,真有茂原淙川,流着奶与蜜。
一路走望至面西的广场,这儿在墙边竖立了一根纤长铁柱,柱身由墨色小金属块堆叠
,有线束似蛇攀绕,蛇首栖伏的柱顶如翼扬展,感觉别有寓意。不甚意外地,其典故也是
来自旧约,当时民众抱怨一路所见只有荒芜,不免对神语出侮蔑,上帝便派了毒蛇缠咬吞
噬,造成大幅死伤。这样的神威让民众感到畏惧与忏悔,经过神的首肯,摩西依从指示造
了铜蛇高挂于柱,凡被蛇伤到的,都能在仰望中获得医治,蛇杖也因此成了医者的徽印、
摩西的象征。而在此,创作者更添入了耶稣的经历,将杖与十字架融合,若能诚心信仰奉
献,便将获得慈心照料。
与蛇杖相望的,是教堂的门面,但不知是资金问题或刻意为之,不仅雕琢阙如,方门
圆窗也简单切削,仅有窗花细腻缠勾,隐著唯一的辉华。即便有些失望,当走进堂门精神
便振奋起来,并非是里头有着反差式的华丽妆点,而是它就像间考古博物馆,两旁残柱纵
划,侧厅全是千年前的马赛克。
仿佛想吊我们胃口,领队带着大伙继续循中廊前行,这部分看来皆为新建,呼应着外
头门面,依旧素净简约。条状的细木天花板下长凳横列,该是视觉重点的主祭坛持着朴实
,只以十字蛇杖让信徒缅怀。花窗虽将视线勾留,依稀像有摩西击石、置蛇、及离世,窗
面过小就令人难以确认。
如此看过了梗概,我便领得了期待中的探索时间,走上为保护古物而架高的金属廊道
。被称为“Diakonikon”的北侧厅历史可追溯至六世纪前期,末处是鳞状拼砖簇拥的洗礼
池。池呈十字,有阶梯行入,其中一端被挖为凹盆,或许是给小婴儿用的,而在池前摊展
的廊板就是此堂精华,炼形的花框中,有四列灵动的乡居百态。
最顶的一列可见牧民为保护拴在树旁的牛,挺身对抗飞扑的狮子,再过去有相帮的兵
士。往下则是狩猎场景,在猎狗的驱赶下,他们持矛跃马,面对黑熊野猪的拼死反击。杀
伐的气氛到了第三列转为祥和,果树丰收、羊群肥美,与坐望的牧人形构出恬静与自在。
至于最底的主题,就比较难定义,彷若进贡般,有袒裸上身的绑辫黑人带来鸵鸟,披袍戴
盔的男子牵着斑马与骆驼,妙的是骆驼身上还有花豹的斑点,莫非千年前真存在如此的奇
种?
北侧厅的旁墙也挂了满满的马赛克,尽管较为残缺,年代其实比前述作品晚了数十年
,且原本的位置是在地面。不晓得是不是反偶像派的影响,当年主事者决定把整区乡居生
活覆掩,改替上图腾式的拼组,框线在走绕中或转为圈环,或呈四叶草,当中是些瓜果花
卉。我一边望着,一边好奇考古学家是如何把整层砖无伤撬起,又是在何样的契机发现下
方尚有更精微的作品。
古教堂的布局不算对称,两旁的隔间随着时年作了好几次的修改,而最后一版的南侧
厅被切分为二,将靠祭坛那端的也划为洗礼堂,可以看到弧尾有个小井池。井旁的马赛克
较具变化,铭文、树列、悠闲漫步的兽鸟,其余空间则填以方块砖花。
与其相邻的另间是“Chapel of Theotokos”,“Theotokos”为东正教对圣母的称呼
,祭坛位置有两根短尖柱,不晓得是坛桌的残遗或啥别的物事,坛前在羚羊互望中,拼绘
了一栋小建筑,可惜已残破到难以辨认身分,缺失严重的尚有厅中的狩猎图,很令我怀疑
是有心人士的破坏。因此,能端赏的只剩配衬于旁的图腾了,有菱形的拼花及迷宫状的转
折,此外还有挺别致的框边,它似彩带抛掷后的翻腾,不同色阶叠出的立体感相当逼真。
这类很具创意的图腾除了出现在侧厅,也于大厅的两个边廊展演,藤蔓在勾卷间探长
出抽象的叶纹,中处虽仅是方圆的堆叠,却化生为缠结,相互交错著也流动着,简单的用
色竟显得斑斓。饶富兴致地研究了好一阵,我随大队走出教堂,外环地带看似无物,其实
在拜占庭时期皆是“Siyagha Monastery”的腹地。从解说图板来看,这修道院以刚访过
的教堂为核心,不断扩建,当年应是朝圣客川流不息,可惜现在都只剩下隐微的墙础了。
绕回的途中,我们在那块立起的大圆盘处稍作逗留,因为旁边有个临时的展示场,简
易棚架下放了两大块马赛克作品。它们是从山脚小镇开挖出来的,据学者的研究,古时那
儿曾有个“尼波城”(City of Nebo),因着摩西的相关典故,教堂无数,而比较小块的
,便是来自其中的“圣乔治教堂”。尽管有一半已残毁,剩余部分仍呈现了孔雀尾羽的华
丽,葡萄藤圈绕成一个个框环,当中镶著捐献者的肖像,行仪的他记印了那年代的衣装。
隔壁稍大的那块说是“Upper Chapel of the Priest John”的残遗,名称指涉的约
翰,似乎是当时的“马代巴”主教。由于叠层的圈环采用了齿状的叶种,卷绕间便显得狂
野。构图上每层都有叙事逻辑,以中央人物为轴,可见猎手在慵懒雄狮的坐望下与熊搏斗
,牧者为保护自家小羊投石驱赶野猪。最显眼的是一尊大地女神,她不仅以水果为头冠,
拎起的巾袍也盛满了丰收物产,两旁则有青年持供品敬祭。框边同样没敷衍,多色并聚的
走线折转着,与另种缠纹勾围成框,于是不同鸟类交相间,主教亦以其炯炯双目,望着堂
殿成了飞砂。
附近另有间简报馆,摆列了“尼波山”区域找到的陶制瓶罐,某些仍存著拜占庭时期
的彩绘,在一些残柱与小幅马赛克作品间,也有教堂两个时期的布局俯视,挂于墙的残片
被置回原位,得以相互比对。小模型则显示了全盛时期外观,诸多屋房于山头簇拥,宛如
当年民众对摩西的带领企盼。
旧约没有详细记载摩西的埋骨处,只提了耶和华将其葬于此区的某个谷地,让我不禁
在回程中又俯望着眼下丘峦。据说他活了一百二十岁,四十年于埃及王室的优渥生活、四
十年于牧野的恬淡,到了八十又迎来另个转折,率著子民在异地迷茫,这样的人生历程,
应没人及得上吧。那若挪去神话式的渲染,少了类似十大降灾、红海分水的片段,纯粹留
下与当权者的攻防、身处幻象迷音的挣扎、对无理民众的统御,这样的他又是怎样的故事
呢?
或许,就只是一本无法卖座的励志小说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