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以色列约旦游记【二二】圣殿山

楼主: polesirius (ff)   2022-05-03 12:11:21
~※ 圣殿山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57857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是老天的意旨,要我对历史上“圣殿山”的争夺得失更有体悟吗?能上山的消息虽让
睡前情绪安稳了些,与领队的交锋仍带来大战后的疲累。而为了补足这个行程,我们提早
半小时集合,领队和我对眼时的表情平淡,看不出对我有否记恨,反倒是在“圣墓教堂”
落泪的大嗓门女生过来拍了我。她压低声音:“昨晚干得好,早就想说她了,我们都有在
房间帮你加油。”呃,这种没丢出去的加油有啥用啊,要不是我绞尽脑汁再加上天佑,现
在你们就要离开“耶路萨冷”了。
车在城南外围将我们卸下,行走之际,旁侧出现好大一区的迷人古遗迹,根据方位,
应该就是“南墙”的“考古公园”。这区连结著“圣殿山”与南方的“大卫城”,古早前
被称作“俄斐勒”(Ophel),“所罗门王”的宫殿推测便是盖在这儿。而在“希律王”
改建后的“第二圣殿”时代,这区是平民由南上山的朝圣入口,虽然从我的角度看不清晰
,近墙处应有着大广阶,部分区块的年代经考据相当吻合,所以若在上头走着,极有可能
便与耶稣的步履重合,再认真辨析,也能找到当时“户勒大门”(Hulda Gates)的痕迹

资料上说,这门有两组,将南墙均匀切分,右侧的入口为三门接并,尽管已被后来的
穆斯林封了,墙前又有一排树遮挡我视线,隐隐仍能瞄到些弧边,左侧出口的双拱门难度
就高了,因为十字军在墙外添筑了堡垒,且或许为了跟上头的清真寺作整合,把这道封门
遮得剩下半拱,仅留了边角雕花给后人追忆。
近墙处的研究资料较多,而墙与我间的大幅腹地可能是才开挖没多久,几乎都处于推
测阶段,且由于各年代的建物交互堆叠,也增加剖析的难度。有一区综合了“所罗门”时
代的王家建物、守卫塔、门房,有一区表层像拜占庭纪念圣母的“Monastery of the
Virgins”,底下又找到“第二圣殿”的法庭遗迹,然后还有不同伊斯兰朝代建的行政机
关、防御构体,若想一一厘清,估计需要几十年吧。尽管用途未明,这片以千年时光雕琢
而成的作品依旧散扬著韵味,残伤的轮廓、沧桑的石纹,不同风格的建物相处一起却不显
杂乱,些许弧拱将其串连着,也添增了想像。可惜我与它的缘分短暂,导游的脚步匆匆,
只能远远留下几张照片。
城墙由方才那个十字军堡垒向南延伸,再往西包绕,沿着走去,便来到昨晚行穿的“
粪门”(Dung Gate)。它早年虽被用来疏运秽物,现今倒也拱边缀饰、顶着花绽,就算
为了行车而将下截拓宽,反而多了波折变化。走了进去,右手边是“考古公园”被城墙截
分的西半部,尽管近处只是草皮,没像东侧有着撩目的参差堆叠,远方其实有些许“伍麦
亚”王宫的复原,“西墙”末段还匿著知名的“罗宾逊拱门”(Robinson’s Arch)。它
不太显眼,若不知就里,仅会觉得是墙上的莫名凸起,不过经这位“罗宾逊”的研究,它
就跟昨晚在“西墙”看过的“威尔森拱门”用途相似,差别在形构为阶梯式的转折陆桥,
能将谷地的朝圣民众由左方引入圣殿。
很可惜地,现在它崩塌到只剩拱弧的根部,拱上的门就算我努力望也窥不出半点痕迹
,好在地面留存了不少建物,有整排因朝圣客而建起的商店大街,也有浸礼池(mikveh)
,而地上散乱的大石本应都在城墙上,为“第二圣殿”的外围部分,由于罗马人摧毁后推
下,导致石板道被砸得坑坑疤疤。当中一块则因刻着“吹号角的地方”,被认为是墙顶转
角的台石,每逢“安息日”号角手会在那儿提醒大家收工休息。唉,若要对“耶路萨冷”
的过往彻底感受,真的该花时间将这区跟“大卫城”那儿好好走一遭,但光上个“圣殿山
”我就争取得如此辛苦了,这些考古遗迹应永远跟旅游团无缘吧。
一如朝圣“哭墙”,上山也得经过安检,再走上广场旁的奇形木桥“Mughrabi
Bridge”。它本来不是长这样的,只是地基在地震后崩垮,想在建新桥前顺便于塌乱土石
间考古,却被穆斯林方指责是想趁机搞破坏,毁他们金顶,僵持多年无果,只好以暂时性
的木桥迎客。虽说是暂时性,望来也挺艺术,骨架排列得像条龙骨,不损圣地的风范。
已经崩塌的桥基其实连在“第二圣殿”的“Barclay's Gate”,令人觉得穆斯林很故
意,把所有的旧门用各种方法遮掩起来,有些内部还成了他们的礼拜堂,而现今通往山上
的入口虽有十二个,也只有我们目前走往的“Mughrabi Gate”可容非教徒进入。这很奇
妙,到底是如何判定教徒身分呢?又不是像印度教徒几乎为印度人,难道其他肤色的人不
能信伊斯兰教?也不可能谁进来就抽考可兰经背诵吧。
胡猜中,我终于踏入了传说中的“圣殿山”,先望见的是散置各样柱头的西南角广场
,资料上说这些是十字军时代的残余,连同边侧的屋房为一处伊斯兰博物馆。“第二圣殿
”时期曾有一道华美柱厅“Royal Stoa”由此往东延伸,因邻近南墙入口,群聚著贩售供
品与换币的摊位,耶稣曾对这乱象相当气愤,说怎么可以把敬神的地方搞得如此市侩吵杂
,意指祭司们有暗中勾结之余,还翻了人家桌。
不过这样的高耸柱厅现今自然只能想像,取而代之的是有着灰色拱顶的“阿克萨清真
寺”(El-Aksa Mosque)。这名字有着“远寺”之意,为“伍麦亚王朝”于八世纪的建物
,连结了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相传天使加百列奉真主之命,带着马形神兽“Buraq
”前去接迎穆罕默德,于是他在夜里骑着神兽,来到当时被称作“远寺”的“耶路萨冷”
,从“登霄石”上了七重天。登霄的这段旅程他受了摩西三拜,还见到天堂与火狱,并领
了真主指示,定下信徒必须一日五拜的传统,也因着这典故,此山成为仅次于“麦加”与
“麦地那”的第三圣地,所以就算再怎么协商威胁,穆斯林也不可能把它让给犹太人,遑
论重砌圣殿。
最早“阿克萨清真寺”只是小小的礼拜堂,几次的地震非但没将其彻底摧毁,反而使
它在各朝代手中不断扩建,就算被十字军转为皇宫与“圣殿骑士团”总部,也仅是短暂的
插曲,后续几世纪又回到穆斯林的掌控,成就了目前的模样。由其重要性推想,这座清真
寺应极度壮伟华美,但当于近处望着,却像是选择了隐抑低调,拱顶退缩匿形,成了由连
拱切划的矮阁。尽管如此,还是能在细微处找到妆点,柱头展演的卷藤翻叶,窗花形构的
繁复星芒,根据网络图片,拱顶内面尚有致密炫眼的马赛克,可惜只有教徒才能进殿窥个
究竟。
清真寺的东侧广场除了有给女性的祈祷堂,也放了成列的残断柱头,展示了更多的变
化,导游对这区没怎么搭理,但根据我读过的文章,底下藏了个空间叫“所罗门的马厩”
。这名号很令人多作揣想,经学者们梳理后却颇煞风景,“所罗门王”或许曾使用过这区
域,成为马厩其实在十字军时代。由于“圣殿山”在这边的地势较陡,“希律王”将平台
扩大罩覆时,不得不在内部添增许多拱柱作支撑,因之而生的空广厅室便被后人想办法利
用,马厩就是其一。
至于现在,很合理又被穆斯林转为礼拜堂,还曾想大肆改装成能纳万人的清真寺,结
果南墙就被他们粗暴凿出了大洞,经过抗议也只是随便填补,留下突兀的壁色。我觉得双
方根本都暗藏鬼胎,一方是装无知偷偷施工,能借此毁灭犹太人的历史最好,一方以考古
之名看似冠冕堂皇,应也在祈祷这样的开挖能搞垮金顶,好让他们重筑圣殿,毕竟犹太区
里就有间“圣殿研究所”,说是重现与介绍旧时仪典,却连“第三圣殿”的轮廓都准备好
了。
这样的隐晦历史仅能匆匆一瞥,毕竟导游几句交代完“阿克萨清真寺”,便领我们转
向北,走往“圣殿山”最闪耀的金顶。虽被大伙这样称呼,直觉认定是座清真寺,它其实
仅是纪念性质的圣殿,名为“磐石圆顶”(Dome of the Rock)。除了纪念穆罕默德的“
夜行登霄”,也有一说是因为“圣墓教堂”过于醒目,穆斯林为了比拼,便以类似拱顶在
位置更高的“圣殿山”盖了属于他们的一座。
金顶所在处又垫高了一层平台,四方阶梯的顶端都设了装饰性的拱门,用以在末日之
时挂上审判天平。当我从门拱穿入,昨日一直只能远望的“磐石圆顶”终于现出其细致样
貌。它跟一般的清真寺不同,取的是当时流行的拜占庭拱顶八角堂,属于伊斯兰的元素在
壁面,除了底墙让石材的纹路自在去流转,上段皆为蓝绿色系的拼砖,环列拱窗的网纹变
幻著,框边也以图腾不断交错,书法艺术串连为顶端的饰带,旋绕着金顶映射的日芒。如
此风华正盛的气势,很难想像其实是望过千年沧桑的老者,但若早个百年,它仍一身岁月
伤痕,冠袍脏污著,是近年补替了花砖,又将拱顶换成铜铝合金,覆上货真价实的金叶,
才重拾其辉煌。
金顶罩覆的,是一块巨大磐石,由于位处此山高点,犹太人认为“亚伯拉罕”就是在
这石献祭儿子“以撒”以示其坚定信仰,早年圣殿也以之为核心,成为供奉法柜的至圣所
。对穆斯林而言,则合理推测身为山巅的这里,为穆罕默德的登霄处,“亚伯拉罕”在他
们的论述中,也是重要的祖先与先知,所以就演变成无解的难题了。至于基督教,虽然重
心在城内的“圣墓”,十字军也曾把“磐石圆顶”改为教堂,现在殿柱还留有十字架的符
号刻凿。想着望着,不禁好奇著内装,尽管磐石被古老屏风遮围,其余部分该不乏烁亮点
缀,与金顶辉映。可惜我们来的时间过早,广场没啥信徒,殿门也都紧闭,完全不给我窥
视的机缘。
往旁处望,平台的边缘缀著很迷人的天际线,几座锐塔下有着残断弧拱,是古老遗迹
的留存吗?我的心悸动着。然当进一步辨认,才知是种一厢情愿,那些柱拱其实附属于阶
梯,几个小拱顶为纪念历史人物的屋堂,作为背衬的则是圣城的连绵楼阁、寺堂尖塔。虽
有些失望,仍想走近去观察雕镂细节,研究梯阁堆砌的巧思,也看看这些柱拱是否会与周
遭房楼搭衬出更迷人的风景,不过在这个争纷之地,有点怕乱走会踩到穆斯林的禁忌,想
了想就还是依附着队伍,从远方多捕捉些照片。
跟着大伙绕到了东侧,这儿有座式样类似但小了许多的拱顶多角亭,直觉以为是清真
寺旁惯有的净涤所,却不见水龙头,反而有个指向麦加的“米哈拉布”,比对了资料才知
是“锁链圆顶”(The Dome of the Chain),同为“伍麦亚王朝”的建物。它功能上应
是礼拜用,至于在此添设的目的,若依据传说,“所罗门王”时代是有条由天界垂下可辨
别谎言的锁链,在伊斯兰教义里,则是末日之时会有锁链只容审判合格的人行过。
尽管学者们对其来由未有共识,对无法进入金顶的我们,这座敞亭是唯一可藉以想像
的了。其内装延续外头的致密拼砖,与簷下较疏的纹彩形塑出层次,柱头多了种有别于翻
叶的浮凸花篮,走入亭心,为仿中式青花的藤瓣繁盛开漫,若替以灿金色调,或许就是“
磐石圆顶”内的风光吧。
大嗓门女生飘了过来,说“圣殿山”是“耶路萨冷”最漂亮的地方,感谢我有努力争
取。或许吧,在这多事之城,曾经华灿的已化为烟尘,新砌的又缺乏早年的慢工细琢,幸
存者少之又少,只容人踩着可能步迹,以想像补完只存于文字的叙事。跟着导游从东北角
的阶梯离开,沿途林园静谧,几座不同形样的拱亭默默守望,仿佛围绕着血色十字移动的
喧嚣、对所谓圣地的争夺都只是编出的床边故事。
这样的氛围很适合与“耶路萨冷”的告别,也希望它真能获得该有的平宁,毕竟宗教
的初心都是向善的修持,因之而起的纷乱争斗都是人类狂妄的附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