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以色列约旦游记【二一】哭墙

楼主: polesirius (ff)   2022-05-02 11:52:32
~※ 哭墙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56600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看过“圣墓教堂”,走完了“苦路”,虽然稍嫌走马看花,也算是达成在“耶路萨冷
”的九成目标。跟着导游穿回拥挤热闹的商街,这次是转往南,“要带我们去看犹太人区
吗?”我这样猜着,那儿于近代立国时被约旦砲击得面目全非,却也因此大破大立,索性
先开挖考古,再规划街区,连最主要的“胡瓦会堂”(Hurva Synagogue)都重建了,有
著跟穆斯林区很不同的气象。
但他也走太快了吧,和下午一样叫我们要跟紧,别被摊商吸走。偏偏这段路临近圣城
中心,纪念品又更多了,激烈竞争之下,不乏有相当诱人的精致物事,无法停下来研究细
节真的很恼人。不过要跟紧还真的是实在话,曾看过网络的影片导览,商街这边数条并行
,长得都差不多,往旁还会发散成立体迷宫,上上下下交互穿绕,google地图根本不管用
。一面用余光抓着导游背影,一面努力解析沿途艺品时,狭挤的商街突然豁然开朗,往远
处望,竟是传说中的“哭墙”。
“哭墙”其实是“圣殿山”的西墙,“希律王”于山顶扩建“第二圣殿”时,为了地
基稳固,在四方都堆筑了高墙,之后阿拉伯的“伍麦亚王朝”(Umayyad)、近代的“鄂
图曼帝国”也不断往上加高。然当“第二圣殿”被毁之后,穆斯林势力长年接管,犹太人
上不了平台,离圣殿遗址最近的西墙也因住宅侵贴滋长,只余南端那一段可容他们触碰、
以泪怀想,渐渐就被称作“哭墙”了。
据说本来这边也有个“摩洛哥区”,“六日战争”以色列取回主导权后将其清除,改
造成适合庆典活动的大广场,就算现在已入夜,当过了安检关闸,场内依旧人潮满满。来
此朝圣跟进“大卫墓”那儿类似,男生须戴小白帽,女生则被分流去右方较小的区间,于
是我掏出早上保留的那顶,搁在头上往里走,不时还伸手确认很怕它飞掉。
步至场中我抬头望着,“哭墙”的墙面土黄斑剥,结构很明显分成三段,顶端小且密
集的石层是“鄂图曼”的手笔,中段较大约呈方块状的为“伍麦亚王朝”所添,底端几排
的工整长岩才是“第二圣殿”时期的遗留物。由此看来古今地势真的变化很大,一些文章
都说早年这儿是名为“Tyropoean”的山谷,下城区的人要来圣殿,都会走在谷地的石板
路。猜测是罗马人毁城的影响,建筑随着墙顶被推落塞满山谷,后人便干脆填平,重新开
始。
在仰望中踱至墙前,我瞥见不少石隙都被塞了小纸张,照资料所述,这并非观光客的
恶意,而是历年信徒把祈求密密麻麻写在纸上,交予这些见证过圣殿的大石,希望它们能
将其递至山顶,透过虚幻的高阁,送往天上的神。望了几许旁侧的犹太人,他们都抚著石
,口中喃喃低语,于是我学着将额手与墙触贴,静下心,尝试感受千年来石块承接过的哀
伤,也闭上眼,将脑中的各种画面叠上,渐渐地,耳边有些过往繁华喧嚣著,然后是战火
里的崩响哭号。
以我自己的仪式与“哭墙”交流完,不禁和旅伴研究起犹太人们的穿着。由于旧约的
后几本记载了颇多仪规律法,虔诚的信徒自然依循着,多数男人的长长两鬓便是因经文说
不可剃,而一种常在照片看到的小黑盒子“护经匣”(tefillin),倒没见到谁在额头或
手臂绑着。这东西顾名思义,里头放了迷你版的经卷,缘由自有章句要他们随时把神言携
在额臂,但这样可能会使日常工作有些不便,猜测是仪典时才会穿上吧。
除此之外,一身的墨黑也是特色,当中戴着黑色盘帽的为“极端正统派”,对经文的
任何规条都严格遵守,他们也自成世界,不与其余派别来往,甚至贬低投往新派的,男生
据说成年后每日就在钻研经文,不工作也没谋生能力,很让我疑惑生计该如何维持,靠女
人养吗?比黑盘帽显眼的是圆柱状像鸟巢的毛绒厚帽(shtreimel),本以为是更特殊的
派别,查了一下好像仅是冬天保暖用的加强版。而信徒们读经的姿态也挺有意思,我们佛
教宫庙靠敲打木鱼,他们是心中自带节奏,一边读著,一边也连身带头弯点着,那些天生
有律动感的年轻人根本像在跳舞,读经都多了欢乐的气氛。
但盯了几许,忽然觉得犹太人早年被针对也是有脉络可循,撇除跟基督相关的纠葛,
人类日常就挺爱对与众不同者闲言碎语,作风气质较特殊的于学校常会被霸凌,奇装异服
的在社会也易遭排挤。而犹太人不论是装扮、遵照规制的奇异行事,都这么醒目,若在自
己国家,外地人还会觉得是种民族风情,偏偏他们是亡国后四散于世界,为了不忘本又更
坚持固有习俗,不与邻众融合,就这么加深了彼此隔阂。也难怪当希特勒点燃了引信,会
有这么多人往里添加柴火,酿成一场血腥浩劫。
不是很懂旧约里怎会记载了那么多繁琐条文,某些还真的满刁难的,在我想像里,神
要的只是凡人的虔诚信仰,而那些繁文缛节,都只是祭司们藉神之口的妄加揣想吧。随着
不少信徒的流向,我的视线瞥往广场左侧,那儿的楼阁拱门比常见的还要低矮,正疑惑著
,便想起它是很多文章提及的“威尔森拱门”(Wilson's Arch),名称来由自曾对它作
过一番考察的探险家。根据他的研究,此门原本高度超过二十公尺,比现在阔伟许多,会
变成这样,当然也是谷地被填平的结果。它极可能是“第二圣殿”时期的建物,为横跨谷
地的桥拱,上城区的贵族会从上方行入圣殿。
不禁抬起头寻找过往的入口,然拱上早已砌了楼阁,三种形貌的叠石说明了时代差分
,旧门也已被“Chain Gate”接替。走进拱内,一反外头的沧桑古朴,里头格局倒透著新
气象,延续西墙的这侧置了许多“妥拉柜”,柜面以葡萄缠藤为框,深色遮幔上绣的显然
是对圣殿的想望。年纪较大的信徒看来偏向聚于此,能舒惬坐着读经。照官方的计画,这
里会扩展为相关主题的图书馆,有空调,二楼似乎也有特设给女性的区域,不过对我而言
,更具吸引力的是巨大拱道通往的方向,那儿被一道隔板堵著,将所有过往历史锁在里面

由于这份好奇一直残留着,回国不禁多找了资料,果真板后还别有洞天,只是进入点
在靠近广场西北的另条拱道内。在那儿可以看到千年来各代的工法与遗留物,甚至是比“
希律王”更早的“哈斯蒙尼王朝”,一块超过五百吨的墙石是亮点,它延伸了十多公尺,
有三米高,光运来就是难事了。邻近也能找到古老的“Warren's Gate”,它是最接近旧
时圣殿的入口,在被穆斯林封锁的那个年代,门外曾有个被特许的小会堂,从资料照片看
来,现在已替上了比较新颖的摆设。地道往北会钻入穆斯林区的住宅下,连结“哈斯蒙尼
王朝”的供水道,尽管现今还未确定水源,倒有找到“安东尼亚堡”外的蓄水池“
Struthion Pool”,也就是被“哈德良”以石板路盖上的那个,相当值得考古爱好者报名
走一趟。
有趣的物事如此多,现实的我却与其无缘,在拱厅内拍完几张留念照,就得乖乖去集
合了。等待其余人的当口,我向领队确认广场右边那个架高至圣殿山顶的突兀怪桥,“喔
,那就是游客参观‘圣殿山’的入口啊。”她语气淡浅地说。“所以我们是明天去吗?”
“那门常常没开,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开,而且明天一早我们就要离开‘耶路萨冷’了
。”她撇下我,召集众人往外走。
不会吧,本以为趁入夜时解决“哭墙”这个点算是好主意,反正不受天光影响,也能
多留些时间给明早的“圣殿山”,哪知在领队的盘算里根本已把“圣殿山”删去,难怪今
天下午走那么急,连“圣墓教堂”都不给仔细看,原来是想在今天把“耶路萨冷”解决。
脑袋一团乱的我随大伙往南走,穿过旧时用来输运秽物现已拓宽成车道的“粪门”,直到
回旅馆,才省起刚刚似乎该争取在商街小逛一下,能买些纪念品,也能感受圣城的夜晚气
氛,团里婆婆妈妈们应该也会赞成。有点懊恼的我想溜出旅馆找路入城,补完一些想看的
地方,毕竟旅馆不算远。但又有点犹豫,毕竟圣城白天看似平静,仍为是非之地,就算拖
了旅伴一起,也不知晚上会不会遇上歹人。
挣扎过晚餐时间,心中的烦闷膨胀成怒气,盯了手机片刻,就忍不住在团里群组向领
队开炮了。我说手册上有写看“圣殿山”,怎料她居然跟我玩文字游戏:“我们不是一直
有看到它吗?”这很令人火大,又不是没读过别人的游记,很多平价团都会上去了,何况
旅行社标榜提供优质的得奖行程,有两整天的时间看尽圣城,团费还比人高一截。再说这
团的逆走安排我就曾质疑有缩水,业务还特别帮我处理,最后给了维持两天的版本,并说
会找资深领队确保执行度,现在跟我辩不砍会使后续景点来不及,根本说不过去。
丢了一堆句子过去,手机画面静止了好一阵,可能领队陷入了惊慌与思考,而团里大
姊们私下碎语挺多,这会儿竟都龟缩起来,没人帮我壮声势。于是我踢了旁边旅伴一脚,
逼他多少表达些抗议,同时也发讯息给业务,抱怨我现在不但少了“圣殿山”,在圣城还
都被拖着跑,根本无法好好感受。幸好业务仍醒著,很快回说会处理,但接续便没了消息
,让盯着静默视窗的我依旧焦虑。这时就很羡慕旅伴,他尽管也有抱怨,还是秉持一贯的
悠哉做自己的事,不像我视窗来回切换,怕有讯息漏掉了,肾上腺素高涨著,不时起身走
来晃去,模拟各种战况及对应。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纠结与漫长,好不容易终于等到手机又叮咚一声,点开时真的超
怕自己看到的是以“抱歉”为起始的句子。好在看到的回应很令人狂喜,上面写着:“经
过公司内部讨论,明天早上会先带大家去圣殿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