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南印度游记【二九】艾罗拉石窟-凯拉萨

楼主: polesirius (ff)   2021-09-23 10:45:33
~※ 艾罗拉石窟-凯拉萨神庙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039668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印度的历史相当复杂,除了少数短暂的大一统王朝,多半是列强相互争斗的局面,这
个起那个落,疆域不断交错改变,令我花了很多时间仍常陷入混乱。但以初学者角度,还
是能将其划为北方印度河恒河、中部德干高原、南印度,各别来看。而在十世纪前的这数
百年,两河间处于“笈多”后的分分合合,南印度“帕拉瓦”正兴盛,德干高原上则由“
遮娄其”所主宰。
“艾罗拉石窟”在德干,看似应跟“遮娄其”较有关系,直接影响的却不是他。早期
的印度教区域大多由“卡拉楚里”(Kalachuri )王朝操刀,他承接了资助“阿姜塔”的
“伐迦陀迦”部分领土,在被“遮娄其”并吞前,很认真于此地开凿了数十个石窟。
假使由最北的耆那教地盘往南走,就会进入这一区,遇上“二十九号窟”(Dumar
Lena),这一窟挺有意思,建造者似乎被“象岛”之景深深撼动过,便在此致敬了一番,
格局上同样有着双中轴、四面开敞的主圣堂,几幅以湿婆为题的雕画也配置在相同方位的
门廊,不过在精致度还是比不上“象岛”,据说是因为当时正遭逢“遮娄其”的进攻,只
能草草收尾。
而从这边下了穴梯,经过瀑布、圣湖、及几座相对平实的小窟,会见到很多文献都提
到的“二十一号”(Ramesvara Caves)。此窟前方有神牛“南迪”守护,大门口恒河女
神手持净瓶,站在海兽“Makara”身上,模样娇俏。厅里的雕刻也相当精彩,除了常见的
湿婆主题,往右看还能找到骷髅身躯的“Bhairava”,长幅的“Saptamatrika”更是亮点
,不同女神组成的“七母”有着各自装扮,神情姿态都十分传神。
若是自由行,肯定就这样一路仔细看去吧,偏偏我是被旅游团綑绑,接驳车呼啸开着
,直接就越过了这一区,来到位处中段的“凯拉萨神庙”(Kailasa Temple),开凿的王
朝也随之飞跃,换成击败“遮娄其”的“罗湿陀罗拘陀”(Rashtrakutas)。根据考据,
始建“凯拉萨神庙”的应该是初代王,不过将重点结构完成的是二代王“Krishna I”。
不同于过往石窟都是由侧面凿深进去,这座相当鬼斧神工,是从丘顶下挖,在不断地削减
中,生出一栋布局繁复的庞然庙宇。也由于它的华美与特殊,是整区唯一要收门票的建物

绕过花圃朝其迈近,外墙高高耸立,仅让里头的堆叠冠顶露了些轮廓,墙面的上段相
对简约,不知是无暇完工,还是被毁损,下段则壁柱成框,有诸多神只骑着各自坐骑。据
说“蒙兀尔”曾想摧毁这区域,神像的缺损颜面搞不好就是他们手笔。经过安检,望了望
两边的“象头神”与英姿飒爽的“杜尔加”,于门路正前接迎的是“吉祥天”,她头顶有
大象扬鼻洒下祝福之水,形构所谓的“GajaLakshmi”。从这边挑个方向往里拐,就是很
令人讶叹的中庭景貌了。
应该是为了让神庙在山坳间浮透,它被设计成双层建筑,底层不具空间功能,所有的
厅室都在楼上,门楼、前殿、主殿由空桥搭接,从低处望去便仿佛一座座峰岩叠延至后方
山峦。且为了视觉上的丰富,它也如“三十二号窟”一般,将左右中庭的石材化为大象与
高耸立柱,遥遥呼应。尽管大象已经颓残,因为地形优势,象征天地连结的立柱又更高了
,柱身在折曲间以纹带衬饰,再转为神明的小龛室,参天的气势让我不禁想起埃及的方尖
碑。
门楼此侧也与外头呼应,各色人像或相依摆舞、或驾着战车骑射,保存状况相对较好
。这些雕作到了前厅这栋,华丽度又爬升一阶,“支提窗”如阳炎,冠于龛室之顶,诸多
小人偶奋力表演,有的在柱头托撑、有的手持半环物探出上身,其余则交互搭接攀爬,成
了繁复的饰框。居中的主题很微妙,有资料说是毗湿奴的化身“Narasimha”,这化身一
般都是个将魔王剖腹的凶狠人狮,眼前的虽同为兽脸,却有位女性紧抱他腰,奔跑的腿往
后踢得高高,看起来就像是负心汉被追搂着说“不要走”,很让我喷笑。
这样的人物妆点在连通空桥旁成对地靠拥、热吻、含笑相视,于转角处蹦跃飞腾,而
后在主殿转为叠层的带状凿刻。据资料所言,南方这区讲述著“罗摩衍那”、北侧则描绘
了“摩诃婆罗多”,只知大纲的我一如既往,辨不清每个条带是搬演着哪个段落,对前者
,还能盯着里头的卷绕藤叶,猜测当中的细密小人或许是“哈奴曼”率领的猴子大军。后
者满满的战车箭阵,便只能在眼花后直接放弃,根本不可能分出是哪场战役。
有学者说神庙若用筑砌得花费百年,逆向开凿反倒快,毕竟不用花时间把建材拉到高
处,塑形和雕刻也能同时进行。而“Krishna I”虽仅花了十余年便完成主体,感觉也有
取巧,可能为了在生前看见全貌,神庙的后半相对没那么精致,改走粗犷路线。留白的墙
面下是或正或侧的象群,当中穿插雄狮与长角奇兽,几处残破的区段显著狮象相扑的动感

不过本该对称的构体,却在南墙多凿出个凹窟,呈现了“Ravananugraha”。这场景
下处以多臂撑举的是魔王“Ravana”,上方是他想摇撼的“凯拉萨山”,刻在此庙主殿挺
为贴切。但“凯拉萨山”既为湿婆居地,结局可想而知,尽管小神们慌张、“帕尔瓦蒂”
惊恐缩依,湿婆气定神闲单脚一踏,便定住了一切。
有看到文章写着,这区曾以廊桥与环围山腰接连,当仔细望着窟上的阳台,还真留了
些崩后的破碎痕迹。若有廊桥应也挺便利,因为接续的几代王不仅在神庙本体添加装饰,
也往外发展,在南北山腰都挖出占地颇大的多层副殿。没看过谁描写里头情景,或许尚未
开放,而对只被给了四十分钟探索的我,也没本钱去满足好奇心,就算凿于一楼的环廊神
祇展列,钻去瞄个几眼后,还是得回归本体的绕行路线,
一般行仪多半是顺时针,但可能已习惯靠右走了吧,总是一回神才发现自己又逆向环
行,也罢,反正不是信徒。神殿北面的石色望来比南面斑驳,原以为是修补后的色差,仔
细一看应是早年曾在壁外又上了一层涂面,而后彩绘,前殿那座残余得较多,且经过近代
的重新上色,可以清楚看到框边的斑斓图腾。此外,空桥下还能找到两幅大型雕刻,主殿
这侧是以瑜珈坐姿冥想的湿婆,前殿的就比较费疑猜,通常该是以动感的破坏之舞作对应
,这尊尽管十臂张扬,却像在耀武扬威,若要说是斩魔型态,神情又不够凶狠。
参透不出的我想直接上楼,怎料阶梯居然是设在主殿左右,前殿反倒没有,这样的参
拜路线挺吊诡,导致爬上去的我陷入几秒钟的犹豫,到底该直接进主殿,还是先去了解前
段。选择后者的我走上空桥,两端比对,主殿多了个以象群守护的门厅,顶头一群小人合
掌朝天祷唸,模样相当逗趣。前殿则奉了“南迪”,四壁素简,因此目光又转移至外部的
刻凿,方才在楼下只能看些轮廓,这回倒可以近距离观察细节。
再过去的空桥通往外门的二楼阳台,能由此绕至围墙。尽管视角与在中庭时类似,多
了点高度景致还是有差,也可将石象、高柱、殿阁同时纳入眼里,可惜仍旧无法看到主殿
顶,那儿刻烙著大型莲花,有四只雄狮守护花心绽生的冠冕,或许真得照网络所说,从外
头小径蜿蜒爬到丘上,方可一览无遗。
由于所剩时间不多,我加快脚步走回主殿,仅能藉门投入天光的殿内相当昏暗,就算
有文章说天花板残留了几处彩绘,也无法找出作验证。倒是粗壮方柱在幽深厅中成列而展
,很具气势,当距离拉近,能见柱上叶藤攀缠成带,支提刻窗中有神祇盘坐静思,某些带
纹还以无数小人拼组,不知正上演着什么故事。主殿尽头自然是湿婆的圣堂了,照惯例奉
著“林伽”,几许点缀的小花为信徒们的心意,就是不懂某些观光客为何这么恶质,偏要
在别人家刻下自己的名字。
圣堂的两侧各有一门,好奇走去,原来是连通殿后高台的小绕行路线,而几个团里大
姐像早破关完般,在阴凉处坐着闲聊。她们看到我一脸讶异:“要集合了耶,你怎么才来
。”仿佛我就是只到处瞎转的迷途羔羊。唉,难道只有我觉得时间远远不够吗?掌握著最
后分秒,我快步绕看,为了衬托圣堂的主塔,这儿在边角另设了五个副塔,每座的墙面都
凿了大小龛室,框边繁复,人像摆舞飞天,甚至还有一尊刻意背转身,展现其曼妙臀线。
这些或呈锥顶、或呈长拱的塔群很有既视感,想了想,是挺类似“马哈巴利普兰”的
五战车及海岸神庙。看来学者的说法真有其事,由于打造“马哈巴利普兰”的“帕拉瓦王
朝”在都城“坎契普兰”也建了风格相像的“凯拉萨神庙”,“遮娄其”占领后相当喜爱
,便师学过去,成了“Pattadakkal”的“Virupaksha Temple”,而当“罗湿陀罗拘陀”
兴起,传承了相关技艺的工匠再次被招集,两个一东一西、相距千里的建筑文化就这么有
了血缘关系。
所以,若哪天发现塔尖的层层堆叠其实与埃及或玛雅相关,是不是也不该意外呢?我
不禁狂想起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