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钦-麻坦切里宫、帕拉德锡犹太会堂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980761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当鼻子已渐渐习惯“科钦”海岸的腥臭时,领队招着手,要大家集合去吃饭,沿途的
市集在我们外地人眼里依旧新奇,不论是小贩吹奏的葫芦状怪异乐器,还是生著长棘的亮
橘果实,都引得我多按了几下快门,就连墙上的涂鸦也相当精湛,一个个有着彩绘脸谱的
舞者华丽腾挪,与方才岸边的脏乱困蹇形成强烈对比。
走至稍阔的马路,餐厅是颇具“喀拉拉”风格的木造矮屋,座席环围的小中庭有阳光
洒落,菜色则已由厨房调配好,是鱼虾、咖哩、薯条拼佐的炒饭,不过菜才端来,便见隔
壁桌大姐们一阵鼓譟,接连冲去厨房。鼓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儿有位帅哥厨师啊,只
见浓眉大眼蓄点小胡的他被众人相机团围,害羞得不知该把视线摆哪,仅能低头假玩着手
机,这也害我等了许久,才终于等到他抬起头,稍稍绽出比较阳光的笑靥。
“科钦”行程的重点是下午的“麻坦切里宫”(Mattancherry Palace),被称为宫
很让人期待满满,不过当顺着围墙走到外门,山墙下只有很粗糙的红黄漆色,望了不禁有
点傻眼。难道是怕被攻打,所以走外观低调路线,我开始胡乱想着。怎知跟随大伙穿进院
里,茂盛林木后,并没有什么翻转惊喜,就仅仅一栋颇为素简的褐瓦双层楼,墙面几许开
窗,尽管不死心多跨几步朝后瞧,也不见其他更为雕琢的建筑,逼着我接受事实。
根据解说,这栋宫殿是葡萄牙人仿当地风格盖的,献给当时大君,补偿他们在周边寺
庙的掠夺。会是因为缺乏诚心与用心,只为了后续利益,所以交出外观如此敷衍的作品吗
?还是其实是遭受荷兰人的毒手?毕竟这座皇居后来成为他们资产,经过了一番改造维修
,也因此被人称作“荷兰宫”。
我抬头望着屋脊山墙,那儿是建筑唯一稍具装饰的地方,可以看到框边藤纹卷绕,几
何图腾撑垫,心处则为两只大象呼迎的端坐人像。这才是皇居该有的风貌啊,我忍不住在
宫墙几个空余处补上类似的雕镂层叠。转过身,院中另有一斜簷矮墙围绕的区域,中间锥
形顶盖窜出,似乎是间神庙,奉著毗湿奴的分身“黑天”,不过没见门户,导游又直直带
我们往主宫走,只能让内里留存成谜。
走进主宫,“拍摄禁止”这几个字很煞风景,不太懂为什么,若是为了文物保护,禁
用闪光灯就好了啊,好在宫里没多少管理员,所以..偶尔还是能偷点机。一般网络文章都
说这儿最精彩的是壁画,而的确才走几步路,便能看到一系列挤了诸多男子的图绘,男子
们几乎都上身赤裸、下身布巾,部份头戴缠帽、蓄两撇胡的应是印度人,至于头顶光秃只
留一小撮辫、并在额胸涂抹白纹的,就不知是哪个部族了。只是..这些作品色彩簇新鲜亮
,离我所期待的精妙古绘仍有点距离,莫非跟此宫外观一样,又被晃点了?
然当随路线转至国王寝室,这样的嘀咕顿时销声匿迹,因为整个厅间的墙面都是极为
复杂的彩绘,下段是拼花式的图腾,上部则将史诗“罗摩衍那”的各个章节细腻串了起来
。尽管部份稍有磨损残褪,大致都仍保持完好,但太过紧密的人物排列与华丽衣装,便很
难在短时间用眼睛拆解,一一推测是在演绘哪个段落,我仅能在诸多交缠手脚间辨认出大
量猴脸,找到猴神“哈奴曼”率领的大军,而那些青绿肤色、怒目咧嘴的,或许就是魔王
手下吧。至于主角“罗摩”,要在这茫茫人海中找到他,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于是我放
弃了解读,改为欣赏各角色的动作线条、衣冠设计,感受那个时代的画风。
这样的图绘不仅出现在大君寝殿,一路逛至二楼,也能陆续看到些零散的,据说都是
来自“摩诃婆罗多”、“往世书”的场景。而其中一间比较密集的,则以印度神为主题,
对他们极为脸盲的我只辨识出“Ananthasayana”,也就是斜倚在多头大蛇的毗湿奴,飘
游于宇宙的他有妻子“吉祥天”及诸多小神环围,图下还有他的十化身作点缀。
既被改造为博物馆,展品不会仅有绘画,玻璃柜里罗列了当时的邮票、钱币、地图、
兵器,并以诸多图文描述了相关历史。除此之外,也摆设了王家用品,在大君图绘中的配
剑跟衣袍被实地展示,似是使用了金银绣线又串缀了亮片,显得华贵炫眼。
再多望了望木造框格的天花板,欣赏簷下撑托的波浪状肋线,我们转换阵地,来到另
条热闹商街。深知大伙习性的领队叮咛著不要分心,直直往前走,解决完今日最后景点,
会放大家自由逛,然叮咛归叮咛,商家的卖品多样且撩乱,很明显能感觉到队伍推进的速
度越来越慢。在购买欲不断堆叠间,一座漆色素白的钟塔将巷子突兀终结,然后在往旁门
钻入后,又顿时柳暗花明。
我想若是没人带路,应该很难知晓有座“帕拉德锡犹太会堂”(Paradesi Synagogue
)隐于此区吧,字面意义为“外国人”的会堂,里头空间不算大,尽管墙面和外头一样素
洁,倒也不会显得空乏,几种不同式样的水晶吊灯交互挂垂,有些还勾挑得繁复。殿心则
设了铜亮的讲道坛,形貌跟在欧洲见过的很不同,金属环栏被圈以大红饰带,一盏盏花苞
状的灯罩绽生于栏柱顶,信徒们的座席便这么以其为视觉中心,沿墙靠着。
导游招呼我们于座席歇息并开始讲解,听起来“科钦”仍在运作的犹太会堂中,这座
是最古老的了,且由于此地留存的教徒非常少,若要按照规制,凑出十个成年人进行被称
为“Minyan”的祈祷仪式,还得集合区域外的,感觉能支持下去挺不容易。即便陆陆续续
来了几个团体,有印度小朋友,也有些西洋肤色,都像是来观光的,或许能凭借的只有微
薄的门票费用,以及大伙的捐献了。
随着导游的语声,我将目光转向地板,这些来自中国的青花地砖都是手绘,乍看相似
,其实皆略微不同,垂柳繁花、长河扁舟、群山幽塔,宝蓝的色彩在视野缀连着,与西式
摆设形成反差的景致。一般圣坛都是教堂最为华丽之处,这儿的却以布幕遮著,只能见到
与讲道坛式样呼应的外框,金红支柱往上转为藤叶交缠的框边,再化为羽饰勾绕的徽印,
颇让人对幕后的华装有了更多想像。
待了一阵,我跟守门的老伯买了张有殿内景貌的明信片聊表心意,接续的便是在街巷
随意逛晃了。从地图上来看,会堂和“荷兰宫”其实一墙之隔,只是旁侧房舍接连砌筑,
变成得绕超大一圈。这一块据说以前是犹太区,现在看起来,已转为很观光取向的手工艺
品街。铜铸的、木雕的印度神祇或立或舞,想挑一个回去作纪念,偏偏又很难抉择,小巧
朴素的看不上眼,繁复华美的也因价格高昂买不下手,倒是有几摊人偶有着现代简约曲线
,以鲜亮的彩绘衣装在古色店面间别树一格,结果我盯了片刻,觉得不够印度,仍旧作了
罢。因此,逛来逛去,又变成纯以拍照代替购买,帮家里省空间。
尽管如此,逛这些店还是挺有乐趣,像大伙集合的咖啡厅走的是现代风,主要装饰颇
类似数年前流行的禅绕画,几张玄佛主题也杂了幻梦斑彩。有些则似古董艺廊,可以看到
神像的各种奇幻变体,也能找到颇具历史沧桑的柱拱雕饰,有的甚至已残伤如异形,乍看
颇为悚栗。
不过最后让我停留的,是间隐于过道的书店,好奇进去瞄了几眼,竟让我找到不少讲
述古印度建筑的书,不像那些仅为介绍景点的旅游册子,这边卖的颇为深入,有的以年代
作分野,有的用地区去归类,相佐的照片也大幅且清晰。重要的是老板人很好,即便为了
保护,大多皆上了封套,只要我有兴趣,都帮我拆开来确定内容。于是几番比较后我选了
一本,书名翻成中文约略是《从“卡鸠拉荷”走至“马督赖”》,它顺着时序、穿越这片
大陆,从最早神庙的雏型,至“卡鸠拉荷”的经典,再到近代“马督赖”的繁艳,收录了
各个昌盛朝代的风华,也补足了我无法亲身皆去的遗憾。
满足地抱着大本厚书在手,感觉印度在自家文化的推广还挺用心的啊,教育水平虽不
高,一路走来,在书店都不乏相关的精装书。像回国前在孟买机场,又让我找到很棒的硬
壳摄影集,一座座壮伟华丽兼具的宫殿神庙于纸页浮现,看一旁的地点说明,几乎都不在
我知识范畴的旅游地区,可以想见印度这个国度还藏有无数的历史遗珍,只有真正狂热、
肯花费生命颠簸追逐的人,才能一一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