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南印度游记【六】肯尼亚库马利

楼主: polesirius (ff)   2021-08-23 11:23:06
~※ 肯尼亚库马利 ※~
图文网志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971426
(这是个被耽搁很久才终于完成的游记)
黯然离开那无缘的木造王宫,我们稍稍越过了“喀拉拉邦”,去看看位处“泰米尔纳
杜邦”的印度最南角“肯尼亚库马利”(Kanyakumari)。这地方也被称作“科摩林角”(
Cape Comarin),不过就跟“Bengaluru”与“Bangalore”、“Mysuru”与“Mysore”一
样,只是英国人在统治之后,妄自将当地发音扭转成比较英式。
到的时候是正午,理所当然先吃个午餐,餐厅所在是栋旅馆,门面风格挺现代,尽管
如此,两侧的大石板还是以拼贴的雕刻带出印度特色,莲花、大象、佛陀,似乎还有甘地
及几位当地的哲人。菜色则为自助餐,依旧是一些很难搞清内里元素的糊糊烩料,挺容易
吃到辣舌的东西,所幸大多是素食,适合把许多肉类视为地雷的我。
吃完后在大厅逛了逛,发现墙上裱框了许多附带文字的插画,还有着编号,里头人物
多半穿着印度传统服装,像是来自某个知名典籍。尝试把几个标题喂进google,若自我推
理得没错,这些故事应该都属于“Nayanars”,也就是西元六到八世纪“泰米尔纳杜邦”
里信奉湿婆的63位圣人。觉得把相关传说读完太过费神的我自动略去文字,只把它们当成
一种当地风格的图绘,研究着衣著背景,由那些与神明交流的奇幻画面,胡乱编纂故事。
而下午的行程自然是去所谓的印度最南角,搭船到不远处的小岛,体会一下东边“孟
加拉湾”、西侧“阿拉伯海”、南方为“印度洋”的感觉。港口的人潮比意想得还要多,
迫使我在排队中无聊往周边望,艳丽漆色涂抹的拥挤民宅间,一栋奇异建筑立著,塔上的
十字架显示它应该是座教堂,但也不知是依从何种风格在设计,中高侧低的门面三塔颇西
式,窗框弧边却靠向伊斯兰,塔身叠砌的翻簷又似乎引入东方元素,超混搭的,反倒是稍
远的那座哥德式教堂还似模似样。
虚耗过排队时间,真正的船途相对无感,一来距离本就不远,再者,才坐了一会儿,
前排的印度小女孩就突然转过头,晶亮大眼眨呀眨的,见同团大姐们伸手逗她玩,便不断
绽出很可爱的笑容,把我们都征服融化了,尽管她两个姊姊也算美人胚子,幼童还是讨喜
许多啊。
拿起相机捕捉著捕捉著,船也抵达了小岛,由于主要建筑是栋颇像庙宇的“
Vivekananda Rock Memorial”,港口小屋里贴满眼花撩乱的相关图文,介绍“Swami
Vivekananda”这位哲人,也提了盖这纪念堂的诸多困蹇。匆匆一瞥中无暇阅读,补查了
资料才知他是钻研“吠檀多”(Vedanta)这门学问的哲学家,且是将其心得与瑜伽修行
带入欧洲的第一人。他以古典的唯心主义为基础,认为世界起源于虚无的“梵”,同时采
纳了西方的唯物主义,用一种虚实兼流的解释与阐述,吸引了诸多追随者。
传言他曾在此块岛岩获得重要领悟,让后人有了建筑纪念堂的计画,但对在“肯尼亚库
马利”插旗多年的基督教徒而言,立了十字架的这块土地可不容他物亵渎,因此是经过近
十年的纷争及政治角力,纪念堂才终于砌建起来。
跟着人潮,顺坡道走至岛顶,堂殿的形貌益发阔伟,岩墙开出数个弯弧装饰的大型方
窗,门柱上则为南印寺庙常见的长拱状顶盖,而后方高低互立的帽冠群应是引用了伊斯兰
的元素。灰黑墙面与赭红覆顶的搭配在印度相当少见,或许是种比较低调的色彩运用。
不过大伙才望了一阵,便被导游带往与其相对的另座建筑“Sri Pada Mandapam”。
那是间有着环廊的墨黑小神庙,仅以孤单的帽冠标志圣堂所在,模样简朴,尽管如此,倒
是个难得的遮荫处适合讲古。故事里,这片土地曾被名为“Bana”的 阿修罗王统治,魔
王残忍凶暴,又因有着梵天赐福,刀枪法术不侵,只能被少女打倒,逼得众神们找上了“
帕尔瓦蒂”。
呃,这样的开头,不就是“迈索尔”由来的翻版吗?好在将故事改编的人多花了些脑
筋,前者的版本是“帕尔瓦蒂”转为愤怒相,将牛魔王打倒,走视觉特效片路线,这儿的
稍稍曲折,是先变成未经世事且不知其任务的少女“肯尼亚库马利”。她信仰湿婆,却在修
行中引了湿婆想娶她为妻,令那些知情的神明面色大窘,成了人妻不就白忙一场了吗,于
是一位圣者赶紧在婚礼前装了几声鸡鸣,让湿婆以为误了吉时,打道回府。而被悔婚的怒
气使“肯尼亚库马利”功力大增,最后果真依著诸神的预期,诛灭了魔王。
导游朝神庙内指,说里头供奉的脚印石,就是“肯尼亚库马利”修行时引了湿婆留意的
地方。然可能大家都觉得过于穿凿附会吧,用不信的表情“喔”了一声,就纷纷把脚步挪
往较具气势的圣人纪念堂。略去岛岩的奇怪深绿涂层,我将视野缩聚至堂前长阶,爬到两
层平台上的大门口。门柱的石材墨黑,刻着几许白底纹带,纹带以图腾拼组,在攀至梁架
后转为更复杂的花藤,卷绕的姿态似祥云也如涛澜,并于门楣衬上扬鼻双象的护守。
这样的风格延伸至殿里,尽管纹刻走向繁丽,在云浪间附加了舞者的灵动,深沈柱色
降低了视觉上的炫眼,既表达了尊崇又不会过于虚华,挺符合哲人慧光内蕴的气质。可惜
堂内禁止摄影,无法将柱壁的雕饰记录下来,顶多在走出堂底侧门时,转身捕捉了几张,
让回顾时,还有哲人铜色的身形与些许环柱刻花,擦亮淡缈的记忆。
逛至平台后侧,围篱外是带点灰茫的蓝色大海,虽说处于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
海的交界,其实也无法看出界线,就算用相机捕捉了,若没附带说明,没添些岸上房宅当
背景,不过是方框里风平浪静的海天一色。反倒隔壁略小的岛还比较吸睛,数十公尺的人
像矗立在高台,颇让人联想起七大奇观里的“罗德岛太阳神”,坐船时我就频频盯着,肖
想下一站会不会便是转去那近距离仰望。最初很直觉猜测是湿婆之类的主神才有此尊荣待
遇,观察了一会儿,那满脸大胡子又僵著身的形姿,却跟谁都不太像。
经过领队的一番google,原来雕像塑的只是南印“泰米尔族”(Tamil)的一位哲学
家诗人“Thiruvalluvar”,年代难以考据的他留下“Tirukkural”这部作品,以寓意深
远的诗篇讲述了美德、生命意义与爱。即便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雕像也巨大得醒目
,去那岛上致意的人却稀稀落落,跟这儿的人潮如织相差甚远。是因为人像雕刻算不上精
致,远观即可呢?还是“Vivekananda”因着某种缘由,在当地人心中多了神性?想问导
游,但懒散的他早不知躲去哪休息。
望着望着,我循楼梯走下,平台内另有几座附属厅间,有些似是祈祷修行的地方,有
些说是书库,没看到什么被商业气息渗入的纪念品。无事可作的我,不禁研究起信徒们的
穿着,不论是去年的北印度,或是这回南印的一路上,所见的男性装扮多半是宽松的布衫
长裤,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在下身缠着更传统的布巾,不像女性们几乎都披裹着沙丽。
哪知来到这座岛,不时能见到年轻男子裸裎著黝黑上身,仅在颈项挂著长珠炼,让腰
下的亮橘布裙成了视觉焦点。这是哪个教团的规制服装吗?还是印度男人本就都有这么一
套,用于对他们极重要的朝圣之旅。我忍不住按下了快门,而他们也开朗一笑,不论高矮
胖瘦老少,都被身上的那抹橘映得极度耀眼。
除了熙来攘往的信徒,似乎也有纯休闲的印度观光客,在“肯尼亚库马利”小殿环廊等
候集合时,便见颇具富贵样的家庭倚墙憩著。身穿不似传统沙丽的妈妈已呈福态,小女孩
却挺耀眼,随便斜坐咬指便自生媚态,旁人一逗就绽出极度可爱的笑颜,再戴上妈妈递去
的红色小帽,便像已准备好在镁光灯下工作,眼眸一转,嘴角一勾都惹人生怜。
是因为南印的小孩比较多呢,还是今年被另种运主宰?上回在北印度,走到哪座城市
都能找到或粗犷或清秀的帅小弟拍照,今年一个帅哥都还没猎取,已经拍了好几个可爱小
女娃,船上那位天真的、岛上这位娇媚的、回到岸上又瞥见一个被爸爸牵着的小酷妹,她
短发短浏海一身黑衣裙,尽管漂亮五官没带多少笑容,昂着下巴手插著腰,视线往旁一扫
,感觉便是未来的高傲名模。
走在岸边的商街,我随意浏览著,由于靠近海洋,手工艺品多半以贝类作素材,有孔
雀小兽之类的创意拼组,也有结合著扭转式编网、形如吊灯的叠层挂饰,虽然挺具特色,
但这么大型的物事,买回去仅是徒占位置。倒是有个小贩变魔术般让我盯望许久,他袋里
的小管柱似雕了各样细孔,当装了粉末在地上曲弧推转,就是幅瑰丽图腾。看着看着,我
突然恍然大悟,有些庙前会出现被称为“Kolam”的大型粉笔纹绘,我还以为当地人的手
绘功力这么强,原来早发明了器具,轻轻松松便能组出一幅复杂作品。
新奇的物事不仅于此,在北印度时,经常都在赶行程,市集只是车窗外的几秒晃眼,
现在才有机会看着一脸粗犷的印度男人用细致手法编花串,他们一手拈花,一手用草绳绑
缠,产出速度极快,还能依心情作变化。疑似算命的摊位也引人按动快门,绘有斑驳图画
的木制方笼上栖著小鸟,前方放了许多折叠图卡,感觉若付了钱,小鸟就会帮你叼出未来
命运。还有很简陋的刺青摊,几罐药水旁是洒了满地的图腾示意木牌,一个上身赤裸的黝
黑青年先前才跟旁边男生亲暱搭著牵着,没多久竟见他把手递去施工了。虽然他头低低地
,藏着表情,我这旁人看了都觉手疼,而且....这样的环境卫生没有问题吗?
商街通往的是位于海滨的“Sarvani Shaktipeeth Shri Bhagavathy Temple”,在岛
上曾见纪念“肯尼亚库马利”驻足过的祭殿,这儿则是敬奉她本人的神庙,尽管故事描述得
显赫,却缺乏在别地区望过的庞大规模,没有气势逼人的高耸塔门,方整屋顶上只有几道
缀边曲弧,勾围着龛室内的数尊女神雕像,拍了几张照,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搞错导游的
解说,或是正式的门面根本不在这儿。
觉得失望的不仅仅我吧,当导游问着要不要花点时间排队进去看,一片鸦雀无声,跟
先前相比天差地远,于是后续的时间就变成在海边用散步来消磨。海边建了牌坊、敞殿与
零星小庙,想了解,但标绘的长串拼音文字意义不明,很难猜出敬的是谁,对印度人而言
似乎也只是种地景或装置艺术,海浪扑涌的滩岸还较引他们兴趣,几处好亲近的都有不少
民众下水瞎游嬉闹。
一些参拜完的青年信徒也晃了过来,腰下缠了橘布的他们走上浪花间的岩块,很轻易
成了视觉焦点。在镜头里,远处是方才拜访过的岛屿,巨大雕像如参天峰峦,领着几座堂
殿抵御海风肆虐,近处则有青年们的黝黑精壮躯身,以一袭亮眼布巾束著青春奔放气息。
只是这样的画面刹那走钟,因为他们纷纷掀起腰布,脱下里头内著用海水搓洗,令我不禁
喷笑,但莞尔之余,也顺道帮解了谜,原来,印度男生的缠布之内不是赤裸的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