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读过置底公告:YES
──────────────────────────────────────
[必]工 作 量: 7300字
[必]工作报酬: 2.5
[必]涉及语言: 中译英
[必]所属领域: 清代历史
[必]文件类型: 论文
[必]截 稿 日: 2018/1/2
[必]应征期限: 2017/12/31
[必]联络方式: 站内信、[email protected]
[必]付费方式: 交稿后2天内付清
──────────────────────────────────────
[选]工作要求: 文言文、织品史专有名词、作品名称、中文历史文献与档案
[选]参考段落: 由于印花能够“量产”的特点,生产商品价格不高,通常出现在民间工坊,但在宫中用器
上,几乎看不到这种产造方式, 无论是织染局或造办处,工作内容都还是以染色丝线进
行纺织为大宗。且如果要有效运用印花,至少需要相当数量的模板(图4-33),但不仅未
留下模板实物,在清宫中也没有记载任何地点曾存放这类型器具。因此,即便《活计档》
中有部分染造毡毯的旨意,但笔者仍对宫中自制印花毡毯的能力持疑。
[选]试 译 文:乾隆四年(1739)为制作大蒙古包,皇上就向粤海关寻求洋毡,这并非乾隆临时起意的决
定,对照同一笔档案中,当内务府匠人呈上大蒙古包内屏风纸样,请皇上下旨应用何种材
料制作,乾隆马上请人将库贮的西洋锦取出任他挑选,最后决定大蒙古包中屏风由“宗(
棕)色西洋锦”制作。
[选]其他事项:专有名词翻译上若遇到问题请与我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