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aiduc (å°ç«æŸ´)
2025-01-20 09:56:22经济日报社论/税收超征 凸显税改、财政重划必要
2025-01-16 01:26 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https://reurl.cc/jQO0gp
财政部。 联合报资料照片
财政部13日公布去年全国赋税实征净额“初步统计”,总税收逾3.73兆元,续创新高,比
去年的总税收3.46兆年增率高达7.9%,且实征净额占全年预算数115.4%,亦即超过财政部
原先预估预算数(简称超征)15%以上,高达4,972亿元,超征规模也是历年次高。
实际上,由于部分税款会递延入帐,确切数据2月才会出炉,但估算全国超征数必然超过
5,000亿元,约在5,200亿上下。其中,中央政府超征高达4,500亿元(包括指定用途拨入
中央特种基金的国税),无论是超征数或实征数都将是历史新高。
上述数据,反映税收成长率和经济成长率的脱钩现象持续发生,且偏离的程度更甚以往,
代表税制上可能存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而从政府别来看税收的结构,也显示财政划分上
确实存在先天的、长期的垂直失衡,可以用来检视此次修正财划法,是否有改善的结果。
首先,探究税收成长率和经济成长率的脱钩现象,在2014年到2023年共十年之间,除了
2020年因疫情采取租税减免或缓征措施之外,其他九年特别显著。2024年度延续此一现象
,税收成长率7.9%,是预估经济成长率4%的两倍。最近十年来,政府透过征税而超拿了经
济成长的果实,也代表国税的所得弹性长期都远大于一,不正常也不合理。
租税的税基是按“名目价值”计算,而名目价值是由实质所得和物价上涨率所构成。经济
成长率反映实质所得的成长,因此税收成长率远高于经济成长率,关键因素显然在于物价
上涨,垫高了税基,造成政府从物价上涨的过程中取得了“通货膨胀税”。也因此,早在
1992年我国就建立了“物价连动机制”,随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就自动调高免
税额、扣除额以及课税级距金额,希望能消除通膨税。
自2020年起物价上涨特别严重,CPI年增率都在2~3%之间,以致于过去四年物价上涨了10%
。而虽然财政部依物价指数连动法,分别在2022年度调高综所税及所得基本税额免税额、
扣除额及课税级距,以及2024年调高遗产税扣除额,但税收成长仍远超过经济成长率和物
价上涨率的总和,显然并未有效消除“通膨税”。
其次,从财政划分角度来看,去年中央国税收入高达3.34兆,占全部税收的90%;代表地
方政府自主财源的地方税,合计还低于4,000亿,仅占总税收的10%;可见得,国税、地方
税的先天划分上,中央占了绝对优势。因此,财划法将国税的所得税、货物税拨出10%以
及营业税(扣除发票奖金后)的40%,挹注“中央统筹分配税款”(简称统筹税款),来
弥补地方政府基准财政需求的不足。
即使加上了统筹税款,地方政府全部税收也只有0.86兆,只占全国总税收的23%而已,中
央仍掌握77%的税收。亦即,从重分配后的税收结构面来看,统筹税款仅改善垂直失衡的
情形13%而已。
中央的全部税收中,即使扣除指定用途、拨入中央特种基金(例如房地合一税、遗赠税拨
入于住宅政策、长照基金,及金融业营业税拨入金融业特别准备金等)之后,“未指定用
途,可弹性运用”的中央税收仍高达2.67兆,比预算数超征了将近3,800亿元,其实足以
支应财划法修正后、中央必须拨入统筹税款的新增额度(按2025年度预算估计为3,753亿
)。
综上,国税超征且高于经济成长,代表通膨税的确存在,也是中央和地方垂直失衡的关键
,中央政府应该觉得忧喜参半。为消除国税取走经济成长果实太多的忧虑,应当检讨并改
革所得税及营业税制,以消除通膨税列为当前急务。财划法修正,将超征的所得税和营业
税,多拨给地方政府可以改善垂直失衡,其实也正好减轻中央钱太多而花不完的压力。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8492886?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