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上胶与海绵硬度的关系

楼主: airdog29 (改变不了事实)   2019-09-23 01:29:53
很久没有写心得了,第一个问题就是实在不知道怎么写这个标题。也许大家有好的建议
再来改过。
首先这个问题我想很多新手都曾经有疑惑过,当然资深败家前辈们很懂得都可以跳过
没关系。就是市面上的硬度实在是挺乱的,有狂飙的 39 40 41度数 也有一些德系皮的
43 45 47.5 48?? 等等的度数。所以第一个资讯就是新手们得先知道胶皮的硬度测量在
我们台球里面有两大体系。
1.邵氏A
2.邵氏C
简单的介绍就是像很常见的狂飙三 红双喜品牌 是邵氏A系统 一般来说攻击皮常见的度数
是在38~41度。
然后其他我们常买的德皮类 Joola Donic Tibhar 或者是大陆729 他们用的是邵氏C系统
常见的攻击胶皮大部分是45~50度。
度数判定是我自己的评定感受,这部份很难有标准。至于为什么我想看完的人会有点了解
已经玩很多器材的人自己也会有体会就不解释太多。
比较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挺详细的。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16598
..............................................................................
好的,如果看完第一段的人会想直接跳过那大概不是前辈就是也有一定的入坑了(被揍
再来就是我个人比较想强调的部分。就是大家在网络上讨论胶皮的硬度或者贴皮后实际
打球时的反馈手感时,常常都是讨论到硬度,然后关于硬度的简单换算玩久的人也会
有一些印象体会,不管是查资料还是球友交流还是实际体会的综合考量。
但常常大家都没讨论到一个很重要的变因那就是上胶
https://reurl.cc/b6XqxM
红色的部分即是上胶。
基本上平面胶皮(反胶)的简单运作模式就是让球著在上胶以海绵做为缓冲,让球
拍当作支撑给予力量,而上胶下的颗粒则被拉扯有点齿轮的感觉带动球摩擦。
好的我承认描述的缀字很多而且这也只是我自己的理解。有更好的理解方式或者
辅助描述(如影片动画)也欢迎大家补充。
不说太多描述的东西的话(免得新手看不下去)。直接进入我自己的小结论那就是。
上胶跟海棉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球桌非常的小,球体非常的轻。
因此这两者的搭配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并不是越弹越好,也不是越转越好。
在有威力的同时,也能够压住对方的力量弧线旋转也可以再控制自己的弧线给予
对方力量跟旋转才是一张好皮(反胶来说)。
所以上胶影响的要素很多,最常没被忽视的就是像狂飙上的黏性上胶跟德系涩性上胶
黏跟涩的差异会让操作的手感大为不同。 但相对的剩下变因就比较少人讨论。
当然一些资深购(败)买(家)前辈以及专业的评测人员是一定会写到的。
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太普及,会懂的人都是用小朋友去换经验值的。
这部分没什么教科书式的资讯。以我的经验来说上胶观察的就是材质韧性 支撑度
咬球度,这几点有点小主观毕竟我不是什么研发人员只是使用者并没有将他数据化。
但简单说厂商就是利用上胶的材质 颗粒的大小 高度以及排列去改变上胶在打球
的过程中如何吃球咬球然后利用海棉跟球拍拉扯齿轮去摩擦。还有上胶的黏涩。
这部分要说也可以扯得很长,但我觉得不适合当作总纲这样来讨论,可能很多的范例
来交叉讨论会比较有感。但以这几年改了两次塑胶球的大变革来说。
个人观察厂商也是一直在做调整。一开始是球员们开始去尝试以前觉得太刚太硬不够全
面的球拍来打发现反而比较好。因此厂商也开始调整球拍,纤维拍也大为盛行。
但又改了一次塑胶球大宗,大家发现更容易打出力量了的确品管较好速度也出的来。
但你好打对手也好打,如果力量容易出来但旋转不够或者弧线落点不好反而容易被
借力打力打一个倒头栽是现在常有的事情。
因此在大家球拍都提升技术也转为前冲弧圈为动力主体的同时,大家发现弧线跟旋转变成
很关键的因素。因此新的胶皮一直出,价钱一直涨(翻桌)。
我想大家都猜到了厂商接下来就是要改(获)进(利)胶皮。我自己的观察是胶皮走两个路线
或者是比例上不同的混合的路线。
1.增加海绵去包裹球的能力
2.改变出球以及落桌后弹跳角度
其实这部份很难系统分析,因为没有把所有变因子据化。也没有标准化作业评定。
大家就听听我说书用小朋友换得的经验不要太要求我了。
简单说还是回到原点就是海棉跟上胶的搭配。但前几年最常见的常识就是改变颗粒
组合以及面胶厚度。 什么是颗粒组合其实以前就有在做。比如T05 T64的颗粒排列
因为我自己最近都打mizuno Q4 Q5,因此以Q3 Q4 Q5为例子。
https://reurl.cc/VaE7x6
Q3 跟Q4的上胶最大差别就是颗粒的间距从0.63mm变成0.58mm,而且面胶些微变厚(A)
颗粒高度(B)也变低。 所以三个变因都是让上胶的支撑变大。在其他变因不变的情况下
绝对拉球的手感上会完全不同,回馈震动还有跟板子的连动都会变好,但剩下的就是
你需要发力,还有发力的同时你还要有造弧的能力。那种只是肌肉收缩拼命的想用
板子去蹭球的打法某些球一定控制不好。但相对的Q3反过来说就是小力量也能让海棉
吃到球,很容易就可以借到板子的力量换得速度跟一定量的旋转。
加转的打法只要你跟上球没被对方弧线顶死的情况下你也会有一定的威胁,球可能会
容易下窜造成对方失误。
所以总的来说M家跟日本的网友评论是建议Q3打反手,Q4打正手这种传统的套路。
当然!!还有跟板子搭配的问题。所以一般来说想体会标准套路最标准的就是配同家的
知名球板。咳,因为没有业配就不说板子型号了,呵呵。
但今年Q5出来后也做了前几年各家的老套路那就是也把面胶弄薄,间距也弄大,但还好
颗粒高度是跟Q4一样的矮个子。要知道支撑越好越难透那就代表旋转越强阿!!
但海绵的部分从照片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从小气孔变成大气孔。
Q3 Q4 Q5的海绵厚度都是47度。官方说Q5的海绵只有微调。
嗯这个逻辑挺政客的,咳咳。
我想照片会说明一切。总的来说官方评论Q5是集合Q3 Q4的优点。兼具Q3的容易咬球跟
Q4的旋转质量。几乎一样~~~~
网友的心得是 那就是类似天能基 64 05 80的设计方式。
http://www.mizuno.jp/tabletennis/madeinjapan/technology/img/tec_sec04_fig04.png
以弧线来说是这样的差异。
一速的时候弧线低平二速的时候弧线弹起是最近挺流行的趋势,除了又快又转也要让
对方来不及反应过早发力判断错误,也许会更能牵制对手。
至于我自己的心得那就有机会再说。回到正题。
上胶的设计跟海棉的搭配极其重要。厂商只有在推出新商品的同时,深怕没有差异性
消费者不买单尽力的发明产(名)品(词),叙说的好像对称又不对衬的资讯。
一直说好咬又快又转又好控(发大财?)。 不多懂一些基本变因真的会被骗的团团转。
最明显的是前几年Andro R47 V47等系列。强调面胶变薄max有机会海绵可以到2.3mm
因为公差跟品管的关系他不不敢写在规格只写在描述里面。想尽力的提升旋转但兼顾
力量与速度。我觉得效能不错但海绵真的缩得太快。不打内能也会退化。
接着各家开始出类似产品比如 Tibhar Aurus Prime Tibhar Aurus Select
后来的donic Bluestorm Z系列都是强调海绵有机会上2.3mm
其他像是国内很多人会买的xiom 后来的omega 5 omega 7 虽然没有强调2.3mm
但基本面胶的设计也是有部分比例往这方向走。因此明明大家知道新皮更好。
但还是一堆人觉得vega系列好打好配皮。或者是旧的sigma系列比较有质量。
从这边转过来我的心得就是有两种状况,一个是新皮有着新的设计。因此不管是配板
胶水以及技术的转变都是需要的,并不存在你什么都不用修正自然什么都会变好
这种童话般的结果,如果有~~那他的价格也会反映他的价值。
比如天能基死都不降价但罗纳终究是不能卖到接近天能基的价格的(代理商跟店面真的敢
赚)。
另一个状况是厂商真的有点研发失败。不管失败点有可能是性能真的没有像它自己
说的那样,又或者是制造优点的同时缺点也突出了。比如天花板太低,内能退太快
不好配板之类的问题。或者是这样的搭配适合新手或者新手进阶,但价格却是专业
导向。加上品牌信心以及通路优势。这样的空缺被罗那填补不少。
只能说蝴蝶真的是精,但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它实力充足随时有不同战略打法。
上胶的影响跟海棉的配合个人觉得真的是影响深远,里面的知识也是厂商挖取你的
银弹的基底。回到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网友提问为什么donic Z2的上胶为什么软。 首先Z系列就是一个新的系列想要跟其他
系列做一个小区别,前面有提到它的设计就是面胶薄然后尽力的让海棉变厚。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买Max,不过我想在台湾想买max的应该还是占大部分(笑)
再来就是Z1 Z2 Z3 在往常的donic体系中一般人一定是联想到三张是类似的性能
但有着三种硬度。说老实话当初刚出的时候我也是只有买了一张Z2其他没有打过。
但很快就卖掉了。
但如果单看硬度Z1 Z2 都是47.5度(邵氏C),那那那~~~不太合理阿怎会硬度一样呢?
https://reurl.cc/9zryEY
这边可以看出差距,它使用了前面说的设计方式,不但改了颗粒排列也改了海绵发泡。
所以实际打的透板以及操作的手感震动回馈应该是差距挺大的。
当然Q3 Q4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广义的说各家都有类似的操作法。
但面胶变薄这个设计却不是常态,但的确很多家都跟进了。面胶变薄这个设计容易使的
贴皮会有波浪感。我自己经验是这样,黏皮的时候也要更小心技术要更好。
不然容易过度拉伸或者黏合不均匀紧度导致影响性能手感。
当然有没有可能特殊的胶水或者更好的技术可以黏合的没有波浪感我不知道??
但目前经验是这样,然后个人目前对于这样的设计会有点害怕。
我觉得最能接受的是Q5,但也不是说他想出了什么惊为天人的法子,而是我觉得
它海绵够好,上胶做的够好。用品质去抵销一部分缺点让你着重于享受优点。
不代表他想出了完美解决的方式。
打到这边已经太长了,如果还想说什么小补充或者有机会再一篇吧。从05h开始大家
发现硬海棉加上大家普遍都买强度够的纤维板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前提是是技术
也要跟着转型)。 加上蝴蝶开头了大家发现可以免除很多广告成本也跟进了。
各家也都出现了很多加硬版本。比如Mxp 50度 52度。没那么多人知道的
Xiom omega 7 Tour.当然donic很久以前就喜欢出turbo 它可以得意一下。
硬度增加跟海棉的搭配当然也不同。更别说现在德系厂慢慢地学到中国黏性上胶
不同厂商出了很多新系列(当然旧尝试也不少),nittaku长期跟红双喜合作新的
turbo上胶直接就跟红双喜拿来用,个人觉得上胶品管比红双喜好N倍。
所以不是做不到,是我们喜欢吃XXX。= =.
好吧太多组合太有趣还有板子配合问题。就此打住。
另外补充一点网友问的Z2跟G1硬度接近。首先G1现在最厚只有2.0。
再来就是实际感受上要考量前面的说上胶问题。影响直觉的透度以及感受我个人觉得
上胶一直被长期的忽略。
https://reurl.cc/b6XxnM
没有两张的比较图,但官方已经说明间隙是偏窄的。
最后补一个自己的感想,那就是各家的硬度说明也是参考用。因为除了上胶的变因以外。
我觉得厂商为了好卖长期硬度要么不是乱标,要么就是长期逻辑不符。
也就是前后逻辑不同,加上邵氏CA的差别。导致大家没打过很难体会。
举例来说网络上有玩家自己买皮来用硬度计测,狂飙三是可以测到60度的。
但换算的时候一般大家是推荐39度约换算47度。光是我讲的这个换算也是各有差异
说法很多。这个是我自己比较常自己换算的方法。Nittaku是g1 37.5换算47.5。
虽然我自己是倾向这个换算比较接近常见的大厂。只是这样跟其他球友沟通
有点小麻烦。因为狂飙三(还不论普省国蓝橘)的差异,最多人打的39度那应该都要换算
50度以上了,虽然是挺合理的啦。但我真心觉得因为资讯太不对称大家都是用听的懂
的讲法在沟通。
硬度这个东西我真心觉得厂商把大家搞得好乱XD。某个程度来说登吉这点做得很不错。
它的网站有说它有用自己的试打手感去调整然后以邵氏A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做比较。
不过似乎这几年新皮一直出这个逻辑也没跟那么紧了。 但这个的确很吃力不讨好。
我个人还是蛮赞赏这一点。虽然也不是什么标准化作业,但好歹是一个参考。
就跟这篇文章一样。个人心得。 觉得有用就吸收。觉得我胡扯就胡扯。
一样反正我自己玩得很开心也觉得至少能自圆其说。 以上~~~~
作者: liao1124 (廖爷)   2019-09-23 01:41:00
这篇真用心,推一个!
作者: philman (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2019-09-23 07:41:00
作者: joewlozptt1 (Bunny)   2019-09-23 07:41:00
先感谢air大真的开一篇关于上胶的文!我也都是参考登吉对于胶皮的硬度数据,才说Z2跟G1的硬度差不多实际上36跟37.5到底是不是差不多我也不懂XD 硬度数据真的搞得很乱。但大概能能理解为什么第一次接触Z2的手感,会觉得泄力感很重,给我一种有点像是黏性皮的感觉,应该就是因为Z2的海绵相对来说厚海绵缝隙也大最近自己在选购皮的时候,有2.0的一定不会去挑MAX因为自己喜欢的手感是容易打透板,但我一直以为打透表示能让球陷进海绵里面更多,所以能制造更好的球质结果反而是越厚的海绵能制造出的球质是更好的吗?
作者: chopeter2002 (allen)   2019-09-23 08:13:00
推。楼上你把厚度想成一条弹簧的长度比较好理解,同k值的弹簧一样力量,长的弹簧变形量越大,距离长乘上一样力量,能做的功越大
作者: x1245678 (林肯解放匈奴)   2019-09-23 08:41:00
厚海绵要能做出更高的球质一样要建立在能打透的情况下是说板上好像没有Q5的评测 原po可以多描述一下这张皮吗
作者: ugj862000 (结成冰)   2019-09-23 12:49:00
这篇写得太棒了必须推!!!
作者: Savork (Force of will)   2019-09-23 13:06:00
先推再看
作者: taily (准农夫)   2019-09-23 16:37:00
同一胶皮上过1,3,6,9层无机胶会产生很不同的"手感"~
作者: ff12390 (新竹阳光)   2019-09-23 17:58:00
Omega 7 tour真的是我打过最硬的皮了...
作者: wasgavin0410 (DeepBlue2)   2019-09-23 20:32:00
推!
作者: jonas30 (天方JY)   2019-09-23 21:30:00
心得推一个
作者: edokawa (一朵小花)   2019-09-23 23:35:00
推~这已经可说是篇小论文了~
作者: chaos666 (black)   2019-09-24 01:43:00
不想乱烧皮是假议题 XD
作者: ff12390 (新竹阳光)   2019-09-24 06:39:00
Omega 7 tour我现在正在打,有兴趣的话可以交流交流
作者: thewindjuei (Confuesd Reveller...)   2019-09-24 21:29:00
作者: thomas0312 (白)   2019-09-25 10:38:00
推心得~~
作者: philman (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2019-09-25 22:16:00
推好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