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序言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3-09-01 23:45:22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0033
最近在博客来网站及学校的图书馆发现一本好书:《为什么我们
这样生活,那样工作?》,英文书名是The power of habit。由书名
可知,这本书是以“习惯的养成与改变”为探讨主题,书中不少案例
与观念都有助于时间管理。如早起、运动等需要规律去做的事,虽然
一开始会觉得很费力,但久了之后就会“习惯成自然”而在无意识的
状态下,自动自发完成。现将此书的序言与板友分享,有机会的话,
再摘录书中的一些内容 PO 出来。^^
============================================================
序:习惯疗法
她是科学家最爱的研究对象。
根据莉莎.艾伦(Lisa Allen)的档案资料:她现年三十四岁,
十六岁开始抽菸喝酒,一辈子都在努力甩肉,和肥胖缠斗。她曾借债
度日,二十五、六岁时,讨债公司对她穷追不舍,逼她还清积欠的一
万美元(约台币三十万)。履历表上的工作经验,最长的一次不超过
一年。
今天她站在研究员面前,身形精瘦、充满活力、有一双跑步健将
的腿。她本人比档案照片年轻了十岁,体能好到可以轻易击败屋里任
何一个人。根据档案里的最新资料,莉莎已无任何负债,远离菸酒,
并在一家平面设计公司待了三十九个月。
“你戒菸多久了?”一位医师问道,继而要莉莎回答清单上的一
系列问题。这也是莉莎每次到马里兰州贝塞斯达这间实验室时必做的
例行公事。
“快满四年,”她说:“而且我瘦了二十七公斤,也从那时候开
始跑马拉松。”她还读了研究所、买了房子。今昔对照,判若两人。
在座的专家来自诸多领域,包括神经学、心理学、遗传学、社会
学等等。过去三年来,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资助下,这些
专家对莉莎以及其他二十多位曾染上不良习惯的受访者,进行抽丝剥
茧的分析与研究。不良习惯包括抽菸、长期暴饮暴食、酗酒、买个不
停的购物欲等等。这些研究对象的共通点是,都能在短时间之内改写
人生、爬出谷底。研究员忍不住好奇,亟欲找出原因。他们记录受访
对象的重要生命迹象;在他们家里安装摄录影机,监测每人每天的生
活模式;分析某段DNA的序列;靠先进科技协助,深入受访者脑袋,
同步观察他们脑袋的活动,分析他们在香菸、大餐的诱惑下,脑部里
血液与电脉冲的变化。研究员希望厘清习惯如何透过神经系统运作,
以及用什么方式可改掉积习。
“我知道你已重复十多次自己的故事,”一位医师对着莉莎说:
“但是其他同仁都是辗转从别人口中听到你的遭遇,所以你能不能再
说一次自己戒菸的始末?”
“没问题。”莉莎回道。“一切要从开罗说起。”那次埃及行完
全是匆促冲动之举。出发到埃及前几个月,她丈夫下班回家,称他爱
上了另外一个女人,决定离开她。莉莎花了好一阵子才听懂丈夫出轨
有了小三、决定跟她离婚。她开始自怨自艾,继而疯狂地跟踪他,监
视他的一举一动,也对他的新女友穷追不舍,半夜打电话给她再突然
挂断,然后变本加厉,傍晚醉醺醺跑到小三家,猛敲对方的门,大喊
要放火烧了她家。
“那是我的低潮期,”莉莎说:“我一直想参观金字塔,加上信
用卡尚未刷爆,所以……”
在开罗的第一天早上,莉莎被附近清真寺叫唤人们晨祷的广播声
唤醒。旅馆房内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尚未适应时差的她掏出一
根菸。
她神智恍惚,直到闻到塑胶的烧焦味,才知道手上点的不是菸而
是一支笔。过去四个月,她每天以泪洗面、暴饮暴食、失眠、羞于见
人、无能为力、消沉丧志、忿忿不平。她躺在床上,完全崩溃。“悲
伤仿佛狂潮,将我淹没。我要的每样东西似乎全变了调,就连抽个菸
都跟我作对。”
“于是我开始思考,想到前夫,想到回国后找工作何其困难,想
到自己一定会不胜其烦地过日子,想到自己何以老是觉得病恹恹。我
从床上爬起来,不慎打翻水壶,水壶掉在地上碎了一地,我开始嚎啕
大哭,觉得自己被逼到绝境,觉得自己非做些改变不可,至少有件事
应该还难不倒我。”
她冲了个澡,走出旅馆,搭著出租车穿梭于开罗车水马龙的街上
,接着车子开上泥巴路,前往狮身人面像、吉萨金字塔之所在。车外
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不知怎的,突然让她走出自怨自艾、自惭形秽的
情绪,尽管只是一刹那。她觉得自己需要一个目标,一个努力向上的
目标。
所以她当下做了个决定,在出租车里,她暗下承诺,终有一天要
再回到埃及,穿越这片沙漠。
莉莎明白这个想法过于疯狂。当时她状况不佳、身材过胖、银行
没存款。她连车外的沙漠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也没把握重游旧地是
否可行。但这些都不重要。她需要找件事让她专心并全力以赴。莉莎
决定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准备,若想成功出征,她势必得做些牺牲。
更精准地说,她得戒菸。
十一个月之后,莉莎终于成功横跨沙漠。她坐在有空调的露营车
里,和六、七个人同行,车上装备一应俱全:水、食物、帐篷、地图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双向无线电等等,因此就算多塞了一盒香菸好
像也没什么差别。
不过那次在出租车里,莉莎并不知道自己可以说到做到。至于实
验室的科学家,则对她那趟沙漠行的细节兴趣缺缺,认为无关紧要。
他们相信,莉莎在开罗那天一个小小的转念──坚信得先戒菸才能实
现愿望──才是催生她人生一系列改变的推手。返美后,她开始戒菸
,养成慢跑习惯,并改变饮食、工作、睡眠、存钱的方式,她还规画
平日的作息时间,为未来拟妥计画。她先跑半程马拉松,再跑全程马
拉松,还重回学校念书,继而购屋、订婚。最后她被网罗参加这项研
究计画,专家分析莉莎脑袋的影像后,有了惊人的发现:一组代表旧
有习惯的神经活动模式,已被新模式取代。影像里仍看得见莉莎旧行
为的神经活动,但部分冲动已被新的冲动排挤。莉莎的习惯一变,连
带脑袋也跟着改变。
科学家坚信,催生莉莎改变的并非开罗行,也不是离婚或跨沙漠
之旅,而是莉莎专注改变一个习惯(抽菸)。其他研究对象也都有和
莉莎类似的经历。借由专心改变一个习惯(后文会介绍,那就是“核
心习惯”),莉莎连带重新调整了其他习气与根深柢固的行为模式。
不只个人可以改头换面,企业若致力改变旧习,也能彻底转型。
宝侨、星巴克、美铝、塔吉特等知名企业善用此一洞见,调整营运方
式、改变员工沟通模式,甚至潜移默化消费者,让他们不知不觉改变
购物方式。
“这一张是你最近照的脑部扫描图。”一位研究员在莉莎访谈接
近尾声时说道。他在电脑萤幕上秀出莉莎的脑部影像,指著靠近莉莎
脑袋中心的区块,“当你看到食物,这些和饥饿与渴求相关的区域依
旧活跃。你的脑袋还是会释出讯息,让你吃个不停。”
他又指著最靠近莉莎前额的区块,“不过这区块也出现新的活动
。我们相信,这里正是阻断某些行为以及学习自律的起点。你每走进
这个实验室一次,这区块的反应就更为突出与明显。”
莉莎是科学家最偏爱的受访者,她的脑部扫描图差异之大,说服
力十足。此外,这些影像图透露的资讯让科学家绘出一目了然的地图
,显示我们的心智里,行为模式(习惯)存在于脑部哪个区块。“因
为你,我们才明白一个决定何以变成自发的行为。”一位医师对她说。
实验室每个人莫不认为,重大发现即将出炉。事后证明,的确如
此。
●●●
今早醒来,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匆忙进浴室冲澡、检查电子
邮件、还是在厨房随手抓了个面包填肚子?你刷牙是在用毛巾拭干身
体之前或之后?绑鞋带时,先绑左脚还是右脚?出门前和孩子说了什
么?会走哪一条路开车上班?到了办公室,先处理电子邮件、和同事
闲话家常、还是直接打理正事?午餐吃沙拉还是汉堡?下班回到家,
你会换上运动鞋出去跑步吗?还是喝着酒,边看电视边吃晚餐?
“我们这辈子所作所为均已定型,一切不过是习惯之总和。”威
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于一八九二年写道。我们每天下的决
定看似深思熟虑,其实不然,而是因为习惯。虽然每个单一习惯的重
要性微乎其微,诸如上馆子会点什么菜、多久运动一次、组织思绪的
方式、工作程序等等,但是时日一久,这些习惯对我们的健康、工作
效率、财务状况、人生幸福都有极大的影响。二○○六年杜克大学一
位研究员发表了一篇论文,发现人们每天的活动中,逾百分之四十是
习惯使然,而非来自决定。
威廉.詹姆斯花了大半辈子了解习惯为何存在,除了他,从希腊
哲人亚里斯多德乃至脱口秀天后欧普拉等等,也都非常看重习惯的影
响力。不过直到近二十年,科学家与市调专家才真正开始了解习惯如
何运作,以及更重要的是,习惯如何改变。
本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重点在于每个人的习惯到底从何而
来,深入探索习惯养成的神经学原理,新习惯如何养成,旧习惯又该
如何戒掉。此外,一位广告人如何善用习惯法则,将刷牙这件很少有
人做的事变成全国的习性。这部分也说明宝侨如何善用消费者的习惯
性冲动,成功将一款名为“芳必适”的除臭喷雾剂变成数十亿美元的
热门商品。“戒酒无名会”借由直捣习惯性瘾头的核心,改变贪杯者
的人生。美式足球教练东尼.邓吉改写全美足球联盟垫底球队的命运
,靠的是贯彻球员对场上暗号的直觉反应。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成功企业与组织的习惯,仔细探索美铝的执行
长保罗.欧尼尔(后来商而优则仕,担任美国财政部长)如何带领面
临瓶颈的公司成功转型,靠着一个核心习惯,美铝成了道琼工业平均
指数里的第一优等生。星巴克努力栽培一位高中辍学生,协助他养成
持之以恒的习惯,用以强化其意志力,最后这位中辍生成功当上首席
经理。这部分也说明何以绝顶出色的外科医师,一旦碰到医院的组织
性惯例乱了调,也会犯下要命的失误。
第三部分检视社会的习惯。我在这一部分重述马丁.路德.金恩
二世以及民权运动成功之道,称一部分得归功于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
当地的社会习惯改变了。类似改变也让华理克牧师在加州马鞍峰建造
了全美最大的教会。最后,本书深入探究棘手的道德问题,例如:英
国一位杀人犯若能头头是道说服他人自己是因习惯使然而杀人,能否
因此重获自由?
本书每一章均围绕“习惯可以改变”这个中心论点──只要我们
了解习惯的前因后果,习惯一定能改变。
本书援引数百篇学术研究,三百多位科学家与企业主管的访谈,
以及数十家企业的实地研究结果(文献与资料索引请参见本书注释或
http://www.thepowerofhabit.com)。严格而言,习惯的定义为:刻
意或深思后而做了选择,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不再思考却仍继续、往
往每天都在做的行为。一开始,我们会动脑决定自己该吃多少,在办
公室该专心做什么,该多久去小酌一次,或什么时候该去慢跑。不过
一阵子之后,我们不再深思,也不再选择,一切变成自动自发。这是
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若能了解前因后果,就能随心所欲,照自
己选择的方式,重新培养新的习惯与模式。
●●●
我对习惯这门学科的兴趣始于八年前,当时我在巴格达担任报社
特派记者。看着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我心想,美军不啻是史上最大
的习惯养成实验之一。士兵接受基础训练时,得学习一些若干精心设
计过的习惯,诸如在交火的状态下该如何射击、思考、沟通等等。在
战场上,每个指令均出于习惯,亦即一举一动已练就到想也不用想、
几乎是自动自发的地步。整个军队靠的是无止境反复的预演,从建造
营区基地、拟议战略重点、乃至因应敌军攻击等等,都有固定不变的
常规与游戏规则。在美军驻伊初期,动乱持续扩大,死伤人数不断攀
升,指挥官积极寻找可以灌输给士兵与伊拉克人的习惯,希望缔造可
长可久的和平。
我在伊拉克待了约两个月,期间我听说一位军官在库法(Kufa,
位于首都巴格达以南一百五十公里的小镇)推动一套即兴式的旧习修
正计画。这位陆军少校仔细分析近来多起暴动的录影带,从中找出一
套模式:暴力冲突发生前,一群伊拉克人会聚于广场或其他宽敞的开
放空间,一聚就是好几小时,然后人数越聚越多,连小吃摊也来凑热
闹,外加一堆围观的群众。等到某人丢掷石块或瓶子,一切开始失控。
这位少校和库法市长晤谈时,提出一个奇怪的要求,希望市长下
令禁止小吃摊出现在广场上。市长说没问题。数周之后,一小群人聚
在库法大清真寺附近的广场,过了一个下午,人群越聚越多,有些人
开始愤怒地高呼口号。伊拉克警方意识到可能有动乱,因此用无线电
呼叫美军基地,要求美方派军戒备。到了傍晚,群众开始躁动,肚皮
也开始抗议,于是四处寻找贩售烤肉串的小贩,奇怪,原本随处可见
的小贩,这次却压根儿见不到半个。群众纷纷鸟兽散,喊口号大队意
兴阑珊,晚上八点左右,广场上一人也不剩。
我亲自造访库法附近的美军基地,并和那位少校聊了一会。他说
,你不见得会想到以习惯来了解群众动态,不过他可是花了毕生,钻
研习惯形成所牵涉的心理学。
当年在新兵训练营,他学习吸收各种习惯,包括替枪枝装子弹、
在战场上入睡、在混战中保持专注力、在精疲力尽时运筹帷幄。他报
名参加习惯养成课程,让自己学会储蓄、每天运动、和同袍沟通的习
惯。他平步青云,持续升迁,同时认知到组织性习惯的重要性:组织
一旦建立了习惯,属下或员工无须一而再、再而三向上司请示,就可
自己做主决定。他也明白,一旦建立了良好的常规或可因袭的习惯,
就能轻松地跟平常合不来的人共事。而今,这位少校在伊拉克亲眼目
睹当地群众与风俗文化的许多通则。他说,就某方面而言,社区等于
集合了数千人赖以遵循的形形色色习惯,至于习惯到底带来的是和平
或暴动,端看人民如何受习惯影响。除了禁止小吃摊贩出现在广场,
少校也在库法试行数十种实验,藉以影响当地居民根深柢固的习惯。
他来了之后,当地未曾爆发动乱。
少校告诉我:“了解习惯是我在军中学到最宝贵的一课,习惯改
变了我看世界的一切角度。你想三分钟就进入梦乡吗?想开心地醒来
吗?不妨专注于晚间的生活作息,注意自己起床时都做些什么。想要
轻松进入跑步世界吗?找出诱因,让跑步成为例行活动。我都这么训
练自己小孩。我和妻子列出习惯养成计画,用以维系我们的婚姻。这
也是美军指挥管理会议上一再讨论的重点。在库法,一开始根本没有
人告诉我,光是禁止烤肉串小摊进入广场,就足以左右群众的行为。
不过一旦看清一切不过是形形色色的习惯使然,仿佛握有手电筒与铁
橇等利器,一切就可迎刃而解。”
这位少校体型瘦小,来自于乔治亚州。访谈时,他嘴里不断嚼著
葵花子或菸草,然后将壳或嚼烂的菸草吐到杯子里。他说,入伍从军
之前,他的前途顶多就是当个修电话线的工人,或是贩卖甲基安非他
命的药头,他高中几个同学就走这条路,不过“事业”并未干得有声
有色。而今他负责监督世上数一数二精良作战部队辖下的八百名士兵。
“我跟你说,连我这种反应迟钝的人都学得来这玩意,其他人一
定也行。我一再告诉士兵,只要习惯对了,没有办不到的事。”
习惯所牵涉的神经学与心理学,以及行为模式对我们生活、社会
和组织的影响,这十年大家的认知突飞猛进,绝非五十年前所能相比
。我们现在清楚知道习惯为什么出现、习惯改变的方式以及背后的原
理与机制。我们知道怎么拆解习惯、重组以符合我们所需。我们了解
怎么样可以让人减少食量、增加运动次数、提高工作效率、过更健康
的生活。
改变习惯不见得有速效,也不见得轻松容易。不过改变习惯绝对
可行,而今我们知道怎么办到。
作者: goodlife8317   0000-00-00 00:00:00
好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