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孩童戏水杀手:套游泳圈与“干性溺水”

楼主: Five (五楼)   2020-05-07 14:15:21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1058/4543475
孩童戏水杀手:套游泳圈与“干性溺水”的隐藏危机
联合新闻网 张景泓 07 May, 2020
去年八月新北市幼儿园发生一起四岁女童溺水意外,当时庄姓老师和刘姓助教原本带着
15名幼童在园内游泳池戏水,但庄师中途离开现场更衣,变成刘姓助教一人得照看所有
人。刘姓助教起先也和女童玩水,后来因为听见其他学童喊救命,暂时抽身查看情况,
未料返回时,女童已趴在水面。
综观过往的孩童溺水事件,许多意外发生的原因都是因为大人临时有事离开现场,导致小
朋友在无人照看的情况下自行乱跑活动,跑到成人池跳水,或是不小心跌落超过自己身高
的泳池,进而造成意外的产生。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发生,无论在什么戏水场所,多数家长都会帮小孩子准备游泳浮具,可
能是穿戴式的浮力夹克、大型充气玩具、各种造型的游泳圈、套在手上的手臂圈等,帮助
小孩在踩不到底的游泳池能够浮在水面上。
但有了浮具保护,真的有比较安全吗?
充气浮具是造成溺水的一大主因
台湾夏天是玩水盛世,各类型水上玩具应有尽有,游泳池较常出现的有游泳圈、手臂圈、
充气球等;海边则较常看到大型水上玩具,像是独角兽、小白鲸、黄色小鸭,可以乘坐在
上面漂啊漂。这些商品增添了玩水乐趣,但民众也容易因为“坐拥”浮具而松懈。
一般来说,浮具造成的意外大概分为两种:
1. 穿戴浮具意外翻覆,无法脱困导致溺水
市售的孩童游泳圈五花八门,除了最常见的圆形游泳圈以外,许多家长也会购买“绑带式
游泳圈”或是“有穿脚洞的游泳圈”,以防小孩脱离游泳圈。
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小孩戴着这种游泳圈却不小心翻覆时,反而会因为这些“防止小
孩脱离的设计”造成小孩无法自行脱困,进而导致溺水意外。这种状况尤其常发生在海边
,笔者曾多次在海水浴场站救生时遇到泳圈导致孩童无法自行脱困的溺水事件。
2. 乘坐充气玩具未注意环境,导致自己陷入危险
近几年Instagram成为年轻人最常使用的社群软件,许多民众会带各种大型充气玩具到海
边戏水、拍照。这种大型充气玩具通常都设计成可以让单人或双人乘坐在上面,另外会外
挂绑绳让他人可以拉动,受到许多人喜爱。
然而,在水中跟陆上移动有很大的不同,当水深达到胸部高度时,在水里行动就会变得相
当困难。所以笔者很常在海边看到一种情况:女生乘坐在充气玩具上,男生拉着充气玩具
往深水处移动,后来想返回岸边时却发现水阻太强无法移动,而男生通常比女生高,所以
已达男生胸部的水深通常也让女生不敢下水,最后两个人就一起越漂越远、开始呼救。
不管是上述哪一种状况,都提醒我们不能因为有浮具就疏忽潜在危险,即便是有水域安全
观念的人,也要考量自身与同伴的能力,才能确保意外不会发生。
获救后别急着回家,“干性溺水”也可能让你送命
1. 一般溺水(湿性溺水):
溺水的人为了呼吸空气,会尽量将头抬出水面,而在这样的挣扎过程中水会从咽喉进入;
大概30秒后,因为咽喉进入的水过多造成喉头痉挛紧缩,将变得难以呼吸;缺氧时间达到
一分钟左右时,因为身体需要氧气,喉头会开始放松,此时更多的水将进入呼吸道至肺脏
;溺水的人因为长时间吸不到气,大约四分钟后脑部因缺氧开始失去意识,心脏缺氧造成
心律不整,直至死亡。
2. 干性溺水:
在溺水的意外中,少部份溺者在溺水时喉头会持续痉挛、无法放松,因此水不会进入肺部
1;33,但因为呼吸道紧缩依然无法正常呼吸,最后仍会因为缺氧导致身体机能失调,这种状况
称为“干性溺水”。
美国曾发生过一起“干性溺水”的意外事故:当时一名四岁的孩童在海边玩水被浪卷走遭
人救起,但没有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在玩水回家后,孩童陆续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最
后在一周后猝死。
此案例后来经医师判定可能是“干性溺水”,但因为事隔一周,所以我们也能说这起事故
是“次发性溺水”,发生主因可以归结为第一次溺水时呛入的水已造成肺部功能出状况。
因此,如果身旁的人在戏水后有以下状况,请提醒他尽速就医检查:
嗜睡倦怠
恶心想吐
咳嗽不止
呼吸费力
喘不过气
小结
水上意外层出不穷,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过于依赖玩水浮具,导致自己疏忽。戏水
的环境总是多变的,时时刻刻保持警觉才能避免意外发生。如果你真的不幸遇到呛水或溺
水被人救起,即便回到岸上身体状况正常,也建议就医检查,以防二次溺水发生。
作者: SuperModel (“超萌的”)   2020-05-09 22:15:00
应该是三次溺水,因为在羊水环境就是第一次溺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