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568821
受到少子女化和“流浪教师”议题的负面影响,大学师资类科招生每况愈下,实收人数为
核定名额的84.9%,在7年内降低13个百分点,尤其是自然组学生投入较少,未来恐使学校
找不到理工、资讯教师。
去年台北市建国高中要招2名资讯教师,前后招考10多次都找不到人,图书馆主任不得不上
社群网站贴文“求关注”,一度引发社会热议。
升学资讯平台“大学问”执行长魏佳卉表示,中小学欠缺自然领域教师的危机已然浮现,
其中一大原因在于,科技业抢走太多的人才,同样是超长工时和超大压力,工程师的薪资
待遇远远高于教师,学子当然趋之若鹜。
回顾20多年来,台湾的大学师培科系曾经历一波“多元化培育”,在93学年度达到最高峰
,核定名额达2.1万余人。然而随着子女化社会趋势,师资培育供过于求,产生严重的“
流浪教师”问题,各校陆续大砍名额。
近年却不时有中小学“缺老师”,师资供需翻转,根据“中华民国师资培育统计年报”的
历年数据,103学年度各师资类科核定招生名额为8088名,实际招收到7918名(97.9%);
最新公布的110学年度,核定招生名额增加到1万316名,但实际招收到8754名(84.9%)。
考量师资类科学生不见得能修完教程,且修满教程学分后还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约5到6成,还要完成实习,许多人取得教师证也不一定会走入杏坛,估计中小学目前每年
约须5500名新教师,才能维持新陈代谢。
上述数字呈现警讯,教育部10月底召开的“112年度师资培育之大学主管联席会议”,就将
“吸引优秀学子参与师培的诱因降低”列为重要议题。
黄昆辉教育基金会日前举办“十大教育建言”记者会,也将“均衡师资供需”列为一大重
点,呼吁要维持教师安全储备量,避免教育现场的人力断层。
台湾师范大学师资培育学院院长林子斌坦言,过去教职被视为稳定的“铁饭碗”,历经教
育改革、年金改革,以及近来层出的教师被霸凌事件,如今教职已未必是青年考虑职涯时
的优先选择。
“以前是2、3个学生抢1个师培名额,现在报名就少掉一半。”林子斌提到,尤其是物理、
化学等理科领域,学生到产业就职的前景更好,长久下来,可能导致师资人力短缺。
林子斌认为,解决之道应从培育端做起,提供更多的公费名额、补贴诱因,让学生觉得未
来有保障,进而提高参与意愿。也可让少数有教学专业的大学开设“学士后师资培育班”
,筛选优秀学子,安排1年或1年半的集中式培育,双管齐下补足人力。
长期关注大专校系发展的魏佳卉指出,除了台湾师大、彰化师大、高雄师大等传统师培名
校,其他普通大学的教育学程,自然领域越来越开不起来。就算有人愿意修教育学程,也
不见得念得完,毕业后也很难禁得起科技大厂的诱惑。
“政府应该要好好盘点,不是说那个产业好,人就一直往那边塞。”魏佳卉提到,台湾缺
工程师,还可大量招境外生,毕竟科技业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中小学教师则涉及文化、
语言能力等,很难倚靠境外人力。相比之下,缺教师的危机远比缺工程师还要严重。
对于大学师资类科招生出现隐忧,教育部回应中央社指出,将以公费名额、师培奖学金等
方式,鼓励学子投入。也会定期评估教师储备安全量,函送师培大学,作为各校调整名额
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