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要开学了
决定赶快趁还有时间时把先前参加教学演示评审时的心得打好
决定打这篇文其实有两个原因
1. 没能上榜老师们一定会有"难道我不够好"这样的疑惑
希望我这篇文可以有点帮助到这样的老师
2. 有一些踏入英教工作前该有的准备真的是一样都不能少
许多观念或能力也需要花时间准备
我希望我的发文能帮助到真的很想要进这行的老师
让他们提早准备
以下是我的分享~
口说部分:
1. 英文发音
当时的我们特别注重的音如下:
/m/尾音
各个长短元音 尤其是/eI/ 和 蝴蝶音
这几个音如有频繁的状况 不管其他部分再好 分数会打得很低
因为这代表着专业能力的不足
2. 需要设计pause / pace / intonation
如SIRI般把提问和答案讲完是完全不适当的
举个较基本的例子
如果遇到重要的概念
我们预期老师能放慢或改变一下语调
其他的技巧就只能凭个人功力与人格特质了
(这个我也还在磨)
这边我的建议是多听空英的讲解
另外 虽然我不是基督徒
但我蛮喜欢听牧师用英文布道的演讲
通常他们的演讲都会带有热情 有说理 也有一些煽动的成分
这样的口语表达其实是很迷人的
课文诠释部分:
1. 使用结构化的图表是很棒的方式
不过要注意该用怎样的逻辑呈现
例如: 我们这次考的课文内容是"比较A B 两样东西"
各段大概内容如下:
#1 介绍 #2 A的好处 #3 B的好处 #4结论
不少老师们的表格用 pros and cons的逻辑去套课文
但其实课文并没有真正讲到 A 和 B的缺点
这在一开始就是蛮致命的错误了
2. 老师提问须多元
须兼顾各个认知领域的层次 不能只问fact
(我是用Bloom的理论来讲 而有些老师会直接说critical thinking)
这样的提问同时也能展现老师在语言理解上的深度
举例来说
这次的选文中有metaphor
如果刚好讲到那段 我们会预期老师们好好发挥
(例如: 问为何作者会这样比喻、喻体 喻依的共通点为何)
选文中也有一个quote 里面也有metaphor
我们都会很期待老师在那边好好发挥
但其实绝大多数的老师是让我们很失望的
因为大概有八成的老师有教上述那两段
而真正讲到这些概念的只有一、两成
3. 板书
- 有一位我欣赏的老师可能太紧张了 写错直接用粉笔画掉
大概到了十分钟后才回神 开始用板擦
让我冷汗直流
唉 他是当天第一位让我打从心里发出微笑看他上课的老师
- 拼错字真的很伤分数
教完后用复习的方式带念黑板是个好方法
有些老师如能及时修正 应该是能扳回一城的
我相信大部分进复试的老师平常都不会犯这些错
但是这个考试就是要看这15分钟内的表现
补充关于口试:
因为我个人没评过口试 所以无法给太具体例子
但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打听的必要性】
很多进到复试的老师都会猜想到底学校要怎样子的人
甚至会透过关系找到内部老师探问
但这其实有些风险 因为你不知道你问到的老师在学校内是否为主流
又或者他的看法是否符合学校想发展的方向
又或者问到的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有积极的教育目的
(甚至 他在学校内是不是也是有状况的老师)
通常会有行政主管一起面试 他们对学校的愿景和发展通常会比一般老师有想法
而且 就算在同一科内 对于一些政策、教学教法意见分歧的状况也不少见
除非能够探听很多人 (5个以上不同职位、非同温层的老师)
否则这样探听一点意义都没有
【教甄不仅仅是学校挑老师 也是老师在挑学校】
进到一个与自己教育理念不符的学校是件很惨的事
因为你会觉得有志难伸
你只有得到一个有稳定工作的假象 但进去之后才是苦难的开始
一个打从心里认为高职教育没意义的老师
如果因面试时太会演而骗过口委 他就得要演到退休(除非考走)
【总结】
就上述两点 我的建议是:
厘清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作为老师的价值 并在面试时凸显自己的这一块特色
而学校能不能欣赏 那就得看面试老师时的眼力了
至于 要怎样厘清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作为老师的价值
我的建议是多和别的老师聊聊 同温层或不是同温层都要聊
聊的过程中 教育的本质会越辩越明
您也会更加知道用怎样的方式传达您的看法最能加分
通常 老师们的聊天起手式都是抱怨学生 (笑)
但是最后别忘了要聚焦到有教育意义的议题上
下为经验分享
我的价值观是: 我不骗人 做事实在 重身教
不好的下场是我曾因为太过诚实(坦承须进修) 而被评委翻白眼 (试教超高 口试超低)
但我因为口试答应可以接组长 所以在现任学校做了三年训育
前面学校不能欣赏我的诚实与直白、期待我讲些违背自己本意的想法
那也只能这样了
而我现任的学校 应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后悔录取了我
其实我进到现在的学校后 有一次真的问到了当时面试我的老师
确实 我的真诚态度让他们印象非常深刻
============================================================================
教甄是很伤神的活动 就考生而言是如此
然而 对办理的学校而言也是一样
【我们超级怕选到不适合的人】
代表学科去面试的老师压力都很大
因为如果招到不适任的老师
学校在未来的25-30年内都会有须处理不适任教师的风险
而这个处理起来是极度耗费学校人力、极度棘手的事情
也因此在口试完讨论的过程中是行政教学端、校内外老师激辩
以前在考试时常常听到有内定之说
但现在身在其中却反而觉得根本不可能有人能只手遮天
以一挡百跟所有口委说非得要让某位考生录取
【我们超级怕被考生指责不公】
学校行政端、老师端都得保密
我们根本无法得知是谁出题、谁去面试、谁入闱
全程都有教师会派代表监察 最后的命题闱场甚至须录影
【我们超级怕从缺】
每一个召聘教师的需求就代表要增加一个为期三到四个礼拜的业务
教务处得上签文说明聘任原因、开教评会订日期、报名
校长找科内和外校老师命题、入闱、监考、批改、复试、
开两次教评会、最后祈祷老师来报到
整个流程须三到四个礼拜 很累人
一旦确定从缺 科内的配课计画就得改 也代表行政同仁做了白工
当然 我得必须承认 从缺过后 伤害最大的一定是考生
但我想表达的是: 有了参与过两次的教甄经验、也担任过了教评委员
我想学校不会贸然决定从缺
最后 回到这次面试的分享初衷 ~
不管文章能不能有实质上的帮助
我都很希望那些我很喜欢的老师都可以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
也期待有更多老师加入 让英教界越来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