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人类学博班奖学金申请(英澳美欧)

楼主: felinebtm (firdaus)   2023-07-05 01:35:01
关键字: 大马外籍人士,台英二硕背景,人类学(医疗和社会文化)博班
大家对主流留学国的学校申请流程应该不陌生了, 不过奖学金的分享资讯有点少.
作为普通家庭背景, 我是完全没办法自费读博,因此必须要有全额奖学金才能够去唸书.
我从一个融合东南亚身份阶级与东亚升学价值的 "留台马来西亚人" 的经验,
提供有意申请国外人文社科博班经费的在台外籍生或有类似需求的台湾同学参考。
由于我申遍了北美,英国,澳洲与北欧的各种校级国家级和基金会的经费,
以下将根据国家地区作区分:
A) 英国 (2021年7月 - 2023年3月): 差之毫厘的距离
+ 杜伦大学 (Durham) 医疗人类学 - 录取
+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SOAS)人类学 - 录取
申请英国奖学金有够难。除了硬性门槛,更多是在于内部审核评分的主观因素,尤其是有
权力决定要不要给你经费的人往往不是出自你的学科领域。因此,增加了撰写研究计画
的精力成本。一则是要在字数极度有限的情况下写出一份方方面面的计画书,从前言
、研究动机、问题意识、理论回顾、研究方法、伦理和贡献、经费预算、学习时程等;另
一则,英国人对于英文遣词用句非常敏感,为了让非自己专业领域的评审委员能够读懂
你的内容,需要在术语和白话之间取得平衡(兼顾字数!)。
庆幸在申请Durham时遇到的五位教授,他们特别耐心地一路上陪着我修改研究计画书,真
的是一字一句提供修改意见的那种。我从中感受得到他们对于我研究题目的喜爱和可行性
上的认可,这也是一部分使得我拥有持续的动力在奖学金申请路上屡败屡战。
与英国学校之间来回沟通工作的时程总共长达21个月,累积了一整排的邮件厚度,为我的
研究构思打了基础,也让我在之后其他地区的申请上省下不少力气。
还有一点觉得很重要的,也是在教育文化里鲜少谈及的“邮件沟通”的语法及礼仪。经常
与国外学者们以邮件来往,透过阅读他们写信表达formality的方式,然后在某个时间和
默契的节点切换成informal节奏,这方面让我学习良多。
附注:
+ 探索和观察:在建立理想学校和指导教授的名单时,可以善加利用线上学术活动的交流
机会,透过提问和自我介绍来增加学者对自己的印象。我本身会在活动结束后大概一至两
天的间隔时间寄出联络信件,表达申请意愿。另外,twitter学术版、linkedln等社群媒
体也是好用的创造连结的平台,可以适当地观察对方最近所关注的议题,也是展现自己于
他人初步印象的机会。
+ 推荐信:我很怕麻烦别人,开口邀请(劳烦)老师为我写推荐信有些层面上是痛苦的。
尤其一直不断受挫之下,痛苦感受有部分是想到还要继续消耗对方的时间精力和耐心,而
不太敢到处海投。清楚的沟通很重要,建议找真的熟悉自己过去学经历的推荐人,效果比
找一面之缘的名牌大咖写官腔来得好。同时,推荐信也关乎英文作文和描述能力,尤其这
差异在西方英语系国家和亚洲(中文语系)国家之间有些明显。建议准备完整的研究计画
、简历,列出自己和推荐人之间有联系的要点,方便推荐人作撰写参考。
英国奖学金:
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RI)有设立了14个博士培育奖学金(Doctoral Training Partnership),
而每个DTP则是根据不同大学所在的地区进行区域性竞争的划分.
详细的资讯可以搜寻关键字 UKRI DTP去进一步了解你申请的英国学校隶属哪一区的DTP.
以下分享的是我所申请的DTP经验:
1. 北爱尔兰与东北区博士培育奖学金(The Northern Ireland and North East
Doctoral Training Partnership; NINE DTP)
结果: 【2022年 通过校级遴选进入决选和其他学校竞争 ->最后落选
2023年第二次申请 一样进入决选 -> 评分排名第三,但因国际生只有两个名额,
因此我被排在备取第一顺位 -> 最后前面那两位接受了offer】
以我在杜伦申请NINE DTP的例子来说,总共有七所大学被归类在北爱尔兰与东北区,
每年依据规定的16个学门领域来分配50个受奖名额。人类学是其中一个学门,
由于我的研究主题的跨领域性质,教授们推荐我申请的是另一个分类:社会与健康。
该奖学金兼重学术成绩与研究计画的成熟度,经由审核委员会进行三个阶段的评分。总分
100:(学经历背景、推荐信强度 30%) + (研究计画 40%) + (指导教授合适度、研究环
境 30%).
首先由每个系所单位提名一位申请者作为候选人代表,再进入第二阶段的学校内部淘汰环
节,根据16个分类推选一至两位的候选人,代表学校进入第三阶段的决选和其他六间大学
竞争名额。纳闷的是,国际生名额只被分配总名额的30%。自从英国脱欧之后,欧盟学生
通通被归入国际生一类,英国政府也没有要扩增国际生额度,导致僧多粥少的局面。
我翻查过去受奖者名单纪录,发现几乎都是白人学生,仅有的亚洲人是在好几届前的两个
中国学生。
2. 英格兰东南区人文艺术博士培育奖学金 (The Consortium of the Humanities
and the Arts South-East England Doctoral Training Partnership, CHASE DTP)
结果:【2023年申请 进入决选 -> 落选】
由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资助,开放50至60个名额给东南区的八间学校(包
括伦敦亚非学院)的博士班新生申请。提交的研究计画是审核评分的关键,同时也强调申
请者的研究主题需要高度符合该奖学金的四大着重领域:历史与信仰系统、艺术史与视觉
文化、媒体与创意实践、文学语言与文化。审核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通过各校内部的竞选
,再进阶到八所学校之间依据四大领域的分类来评分评比。我申请的时候,将原先的研究
计划书做了微调,放大亚洲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部分,试图符合这四大领域的分类标准。
3. 杜伦校内博士奖学金(Durham Doctoral Scholarship, DDS)
英国大学很多都设有校内博班奖学金,名额一样非常少,但不失为一个机会。我去年在
DDS和NINE之间犹豫,系上的教授们根据研究计画和学经历资格大力推荐我申请NINE。后
来NINE申请触礁之后,我写信询问系上是否还有被考虑校内DDS的可能,得到回复是这两
项奖学金的提名时间是重叠的,虽然他们也很希望让我搭便车,但顾及整个系的平衡,系
上只能将提名机会让给其他未申请NINE的申请者,以保障公平机会。这点我完全接受,所
以当时向学校申请延期入学,打算隔年再提出申请。怎知,后来就收到学校通知表示,因
校内财政困境将不会在2023年开放申请新的校内博士奖学金。或许一部分与经费都拿去补
贴现有受奖博士生有关。去年7月发生英国博士生连署要求调涨奖学金薪资,英国研究与
创新总署(UKRI)决定在今年增涨目前奖学生们 10%的生活津贴。
与Durham的情况相似,SOAS也有校内博士奖学金,但今年一样没有开放名额申请(耸肩认
命)。
其他:
共和联邦(大英国协)奖学金 (Commonwealth PhD Scholarships)
对象为共和联邦成员国。几年前印象中博士生奖学金有开放给马来西亚人申请,但是去
年发现规定变了(?),目前博士级奖学金只提供给低收入与高收入成员国申请!马来
西亚则归类在中等收入成员国被排除(无奈的笑)。 所以这条线作罢。
B) 澳洲 (2022年3月 - 9月)
+ 澳洲国立大学 人类学 - 录取
以澳洲来说,教授有权力依据研究旨趣等契合度来决定学生对象的招收。当我写信给ANU
的教授时,对方向我丢出五个问题,表示想要从答复中更清楚了解我的动机。这些问题很
多都是申请各项奖学金(无论是文书或口头面试)必定问到的:念人类学的动机、学成之
后的规划与专业的衔接性、过去及未来留学国家的选择去向动机,还有一题问了我在台大
读硕士班的时间比在澳洲完成博士班培训的年限来得更长,请解释当中的原因。我能感受
到对方有在认真思考之后一起工作的可能性,而不是官腔应付在钓鱼,所以我用了一天时
间写了2000字回应。
澳洲奖学金:
1. 澳洲奖学金 (Australia Awards Scholarships):【2022年 失利】
由澳洲外交贸易部负责,提供名额开放给位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申请者
。该奖学金目的是要协助与澳洲有伙伴关系的国家培育当地发展所需的人才,顾名思义也
就是所做的研究需要能为原生国家带来贡献,并且规定学成之后要回国服务。
由于我的博论题目研究的是台湾而非马来西亚,因此我需要在申请文书上重申目前研究
内容与原生国发展的潜在关系。这部分对我来说不算困难,长期如何将东亚经验连结到
东南亚区域也是我在思考的地方。比较为难的是我需要花力气去解释“为何这几年从
读研究所到累积工作经验都不是在马来西亚”,然而很多时候是际遇与机运关系。我这
才知道,自己多元去向的经历背景在留学路上不全然是助益的,甚有可能是绊脚石。
审核委员买不买帐,我也无从控制他们的主观判定。后来开奖结果显示他们并不能接受我
的诚心说明,在信里面提到他们拒绝的原因是: 倾向于候选人是在原生国进行研究。
另外,让我在意的是,澳洲申请过程让我感受到官僚体制的物质化,尤其透过大量纸张
来具象公证力。这当中来回取得验证的过程最耗费我和家人的时间心力,好多次透过
跨国通话来确认所需文件,再请家人从偏乡亲自跑到城镇去索取公证印章,再邮寄来台湾。
我还需要针对过去研究所期间累积的经历一一去申请英文文件的证明,厚著脸皮去跑
大地游戏筹集厚厚的一叠档案. 但提交出去就被一句“不是做自己国家的研究,
没有直接贡献”给草草打发,闷!
2. 澳洲科研训练计划奖学金(Australian Governm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AGRTP): 【2022年申请 失利】
由澳洲教育部提供经费来源,在各大学校内设置的奖学金。我透过澳洲国立大学的线上系
统提出申请,与博士项目绑定审核,因此不用另外提供申请资料。我申请失利后将结果告
诉ANU的教授,对方很惊讶也表示无法理解审核的标准。基本上审核过程是不透明的,听天由命的概念.
C) 美国奖学金
+ 纽约 Wenner-Gren 人类学基金会:Wadsworth 国际奖学金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时间线:2023年2月申请 -> 5月获奖
申请要求:对象为来自“人类学学科发展资源不足”的国家地区之申请者。需完成四篇
essays(各不超过1000字)、历年成绩单, 一份经费预算(每年上限为两万美金,需要详细描述和解释
每项开销的合理性)、一封来自毕业院校的导师推荐信(home sponsor)、一封即将就读
学校的导师的支持信(host sponsor)和对方的一份CV。
每届获奖人数约2-5人之内。
研究所时期就已得知Wenner-Gren Foundation,但知道的经费管道主要是提供在籍博士
生申请的 dissertation grant(论文田野经费)。后来仔细地搜寻他们官网才发现原来
还有其他种类的奖学金和经费开放申请,其中包括这份 WIF。
之所以在台湾没耳闻,因为该笔奖学金的设定对象不包括台湾。
申请者需符合来自“人类学学科在该国发展不受重视或缺乏相等资源”的必要条件。
在这点上,马来西亚是符合资格的。这笔奖学金可划拨的金额上限为两万美元(一年份)
,而且每年可以申请renewal。在符合审核条件下(包括维持修课成绩水平、提供完整的年度研究进度报告,以及指导
老师的评鉴信),可以继续领奖学金,最多为四年。
我翻查历届受奖者名单,发现大部分受惠学生主要来自大洋洲、南美洲、欧陆和非洲区,
至于亚洲区的学生寥寥可数,仅一位印尼学生之外,目前所知没有大马人或其他东亚/东
南亚地区的得奖者。
姑且一试。申请这笔奖学金给我的感受:对于申请者如何与学校导师们进行有效但沟通能
力有一定的要求。除了申请者自行掌握书写程度的文书之外,还需要 home sponsor 和
host sponsor的两份supporting letters。[注: home sponsor是前一所毕业学校的指导
教授;host sponsor则是未来即将合作的指导老师。需要这两位老师各自提供一份推荐函
,从他们的角度来说明申请者为何符合奖助资格,fits well! - 协助审核者更全面地评
估申请者。]
WG基金会对推荐函有特别要求:
Home sponsor = 要特别说明人类学学科如何在申请者的原生国家是缺乏资源和不被重视
的,以及申请者的研究主题如何具备潜力来推动人类学在该区域上的发展。
Host sponsor = 说明该所学校具有何种资源,及为何适合申请者进行人类学的修习。另
,也说明为何自己本身适合指导该名申请者。
如果导师是大忙人等级,那么就必须在保持礼貌之际还同时清楚明确的让对方了解申请文
件的书写要点,并与对方沟通有关自己的研究题目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很要求导师们的英
文作文能力,因为他们的推荐函也会成为奖学金委员会审核的关键文件。建议可以和导师
们安排视讯讨论及确认书写的内容,以确保资讯的正确性。若导师没空讨论,也至少拟稿
一份重点内容来作为他们书写的参考。
至于申请者自身要完成的essays,包括唸人类学的背景和动机、说明研究兴趣、研究题目
和计画,以及学成之后的职涯规划。我有特别写邮件与先前几位奖助生进行联系,询问他
们怎么在1000字以内的框架下来写。总结下来就是,个人经历背景与学习动机不要写成像
是流水帐或是纯粹卖惨。反而要将生命处境(一两个关键的incidents)与宏观的局势进
行连结,并且能够穿插人类学概念来增加描写的厚度,呈现其对申请者产生的反思及启发
(也不要吊书袋套用过于厚重的理论)。
D) 北欧(2022年9月 - 2023年5月)
+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疗人类学(非带薪职位:录取);社会学(带薪职位:被拒)
+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社会人类学(带薪职位: 全额录取)
+ 挪威奥斯陆大学: 科技与社会研究 (带薪职位:进入决选面试 → 主动放弃)
北欧在台湾人文社科留学圈尚属小众,但在国际间面对研究经费紧缩、教育商品化趋势,
是另一个多元化去向的选择。尽管他们较为倾向在内部圈子里招生。意思是如果你的
硕士是欧洲体系毕业的,那么很大可能会被录取招聘,亦或者在那个学校硕班毕业后,
直接被升到博士班。先说北欧博士班大致分成自费申请(非带薪职位)及带薪职位(PhD position)。前者是
自己找外面的经费来cover研究与生活费用;而后者是学校单位发布广告以全薪招聘博士
生,工作就是完成博士论文研究,有些职位允许申请者自订题目,有些则是因应单位特定
的project group来招人加入(题目无法自选)。因为是领薪水, 因此也是工作职位的
性质, 因此和系上教授们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平等的同事身分.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师徒制,
北欧的指导教授更像是陪伴思考的状态. 基本上拿到带薪职位去读phd,确保了能够
无后顾之忧地专心学习做研究, 甚至财政管理妥当的话 还能够存一笔钱.
每年的春季是北欧博士生职位申请的旺
季,可以固定去刷 findaphdposition.com 网站、到特定学校的find a job官网查看,
勤劳去滑 twitter 学术版或学校脸书帐号的资讯更新。
北欧博士职位的申请具有一定的透明度,也就是申请者名单和资料是对内公开的。大家能
够在递交申请的网站上查看到申请者名单,知道自己和谁竞争、对方什么背景。一般上,
少说也有50-60甚至200人以上来竞争同一个博士职缺。因此,除了本身学历经验条件的优
势之外,成功录取的关键更在于与学校系所的研究方向/ 学术工作圈子的高度吻合。面试
环节便是这么一个机会能够让教授们来确认申请者的谈吐态度,从第一印象来判断对方适
不适合与单位内部共事相处。
以瑞典面试为例子,萤幕镜头出现的不只是系上大部分的教授,还有好几个博士生
(记得当时有15-20个人隔着萤幕盯着我看)共同参与面试和连环发问。历时1小时.
可以说,申请北欧很看机运。以斯德哥尔摩大学来说,他们近年在扩展亚洲研究跨校网络
,将之前的亚洲论坛组织扩增设立成为“全球亚洲研究中心”,将原本分散在全瑞典各校
的亚洲研究资源集结起来。在这机遇之下,让近乎挫败丧志的我遇上他们在招聘做亚洲人
类学研究的博士生职缺。
借用同样在瑞典读博的友人的话:“瑞典体系相对正视知识产出,以及产出前所需
培养训练的劳务价值。若对于竞争这个概念有所疑虑、研究自主性强、觉得工作
不该花太多时间在应付科层体制与表面关系的话,瑞典是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作者: Sulstan (翼鹏)   2023-07-05 03:33:00
我的凉山兄弟!!Congratulations!!!!
作者: crossland (crosserlands)   2023-07-05 14:19:00
用心推!
作者: RURdreamup (我都不说话)   2023-07-05 14:37:00
帮助非常大,超级感谢!
作者: candy2212 (夕颜)   2023-07-05 17:47:00
推人类学!恭喜!
作者: lichtozean (光海)   2023-07-05 18:20:00
推详细,也谢谢原po热心回信
作者: annielaurie (中华队加油!)   2023-07-07 11:45:00
恭喜 我也打算明年出去读医疗人类学
作者: mantoee (苹果王)   2023-07-08 17:56:00
很棒的资讯分享和整理,虽然已经用不到,但会分享给需要的人!大感谢
作者: cnajb (西娜)   2023-09-02 19:39:00
推推!感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