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ssion:
Berkeley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Business & Public Policy, $35k first two yea
rs, $38k afterwards)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Political Economics, $47k)
Princeton Politics ($37k), NYU Politics ($30.5k+13k TA)
Boston U Econ ($24.5k+$7k summer stipend), Rochester Econ ($22k), WUSTL Econ (
$28k), UPenn Econ (no funding☹)
Waitlist: UCSD Econ, Duke Econ, Michigan Econ
Interview: Berkeley Haas, Johns Hopkins Econ (declined)
Econ Rejections: Harvard PEG, Chicago, Chicago Booth, LSE, Northwestern, Colum
bia, Wharton Applied Econ, UCLA, Caltech (Social Science), Cornell, Brown, UIU
C, Vanderbilt, Oxford MPhil+DPhil (offered MPhil)
PoliSci Rejections: Stanford, Harvard, Yale, Duke, MIT
Background
Education:
Masters in Analytical Political Economy, Duke University (cGPA: 3.98/4.00)
Bachelor of Social Sciences & Bachelor of Law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
GPA: 3.64/4.3, ranked 2/48)
First class honours in both degrees, Minor in Economics
Technical coursework:
PhD Microeconomic Analysis I, Analysis II (A-), Introduction to Real Analysis,
Stochastic Processes, ODE&PDE, Linear Algebra & Diff Eq
Test Scores:
GRE: 169V170Q5.0AW
TOEFL: 112 (speaking 22…)
Recommendation Letters: Duke Econ x 4, Duke political science x2
心得
有点讽刺,当初大学申请时因为不想再上数学,把法律排在第一志愿,金融经济科系排后
面,结果在没有很仔细考虑的情况下去了国外读了纯文科科系。直到大四上去康乃尔交换
,第一次认识美国法律学者用实证方法辩论政策,当时只知纯文字论述的我眼前为之一亮
。那边的老师也告诉我美国现在法学院教职的标配是社会科学博士而不是法律博士,让当
时对学院生活心生向往的我下定决心砍掉重练,修习大一微积分与统计,慢慢了解实证社
会科学的逻辑与研究方法。而选择经济学副修,主要受到当时主修经济的朋友的影响,对
于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现象与历史一知半解却也读得兴味盎然。至于后来去美国读硕
士开始对经济理论这种从假设推导结果,进而检视不同假设对推论的影响的方法产生兴趣
,则是后话了。
虽然一直确定要申请博班,但硕班时一直在政治与经济之间游移:我虽然很喜欢正在读的
经济与数学课,但不确定自己有足够的背景与研究经验,申请大家都知道竞争很夸张的经
济博班 。但比起大学部经济课的无脑计算,我发现我逐渐爱上了研究所经济理论严谨检
视假设跟推论理论预测的思维-我有时会想若当初大学读经济,可能觉得都在唬烂跑去念
JD,所以也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幸运的是,美国大学部数学跟港大比简单很多给分也宽松
,让我读高微时少了成绩的压力,专心享受重新解构并证明微积分的过程。不知不觉中,
我高中对数学的恐惧也悄悄离开了,我发现我讨厌的是复杂的计算跟刁钻的解题方法,但
很喜欢证明-有容错跟挥洒创意的空间,同时很考验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跟推论能力。我也
慢慢打磨了读经济理论跟政治形式理论(formal theory),以及技术性的实证期刊文章的
基础。
同时也跟着硕班同学找研究助理,一开始因为缺乏经验跟软件使用能力(老实说现在还是
很烂)处处碰壁,但我真的一直以来运气很好,透过师长跟TA推荐骗到了两份经济系的RA
-虽然我被推荐是因为理论课程的表现,跟实证dirty work 八杆子打不著。我Stata/R
的"技能"都是有了RA之后再懵懵懂懂的透过google跟读硕博的很多前辈耐心指导下慢慢拼
凑起来。
刚开始读硕士的时候因为背景薄弱,对外都说主要申请政治博班,老师跟同学也都认为我
是走政治系的。无数个夜晚之后,直到暑假在个经老师的鼓励下才确定了混合申请经济与
政治的策略。
选校
暑假时给自己的粗略定位是10-20经济跟政治top5,并同时研究商学院或政策学院一些专
注于political economy的跨领域program。我最后选校的逻辑是如果该校的经济系我觉得
申请到的机率为零,而他的政博我很有兴趣而且出路不错,我就会申请政治。若没有做发
展、公共或政治经济学的经济系我也不申请。Berkeley刚好卡在某个cutoff point,经济
系我感觉以目前背景申请上的机率不大,而政治系我也有点迟疑,虽然很多做formal的。
后来因缘际会下发现Berkeley 商学院有很多做政治经济的老师,研究也聚焦我很感兴趣
的子题目。虽然商学院录取名额很少,但考量研究兴趣的切合度,加上经济系官网说不看
对我很重要的秋季成绩,最后决定申请Haas的BPP program。最后也是决定前往Berkeley
,但直到去年十月我还在考虑要申请经济政治还是Haas,想来也是某种缘分。
一开始的shortlist,申请当时经济系USNews排名7-23的学校,以及政治top 5+NYU,商学
院的经博跟如Stanford GSB, Harvard PEG, Caltech等的跨领域博班。杜克毕竟同时找经
济跟政治系的老师写信,所以同间学校申请两个系,颇有脚踏两条船之意。记得一开始是
20个program,随着第一波申请提交之后,发现申请的边际成本很低,加上当时COVID下的
不确定感,又多申请了几间经济跟MIT政治。申请结果也显示排名比较低的学校录取机率
不一定比较高,马后炮角度来说有点多余。我会建议申请者选定一个梦幻区间(e.g. top
5或10)跟目标区间(top 10-20,...etc)集中申请,若要多申请可以多考虑往上申请或多看
看商学院、公共政策学院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博班跟老师群,而不要花钱在自己其实兴趣
不大的学校上面。
Test Scores
GRE V跟AW对经济甚至政治political economy/methodology领域都不重要,但如果研究方
向比较偏质性或文史哲而目标top program,若有160+V 跟4.0+AW 在国际学生中会十分突
出。我看过台湾坊间一些很受欢迎的补习班教材,难度跟我自己用来准备的Barrons/Kapl
an差很多。做过美国的参考书,在台湾考会发现V其实不难,记得只有一题不确定。虽然
一般理组人会觉得GRE单字冷僻,但常常读文史哲或是如New Yorker这种比较文艺的杂志
会发现GRE单字蛮常出现的,也难怪160V+是政治顶尖博班的平均。对文科博士有兴趣,本
身有一定英文基础的可以一试。
Coursework
通常美国经济学的申请者就是高微(分析)线代各一学期加一年机率统计,若有两学期高微
/分析算很多了。我自己是修了一个杜克大学部的Intro to Real Analysis跟给进阶math
major的Analysis II,两者难度、抽象程度与给分甜度都差很多,也让我不禁慨叹已让
无数人苦手的经济数学,只是浩瀚的数学世界中的一点皮毛而已。再接下来行有余力,首
要是修第一年级博班课程而非其他数学课。如果能选择,一学期集中修一门博班课拿好成
绩就绰绰有余,再修边际效益下降很快。不确定要走总体的通常都选个体或计量,我个人
感觉个体因为被大家认为很难,所谓的signaling value更强一点。我自己相比统计更喜
欢个体跟高微的证明,所以就只选了个体,也庆幸当初没有因为焦虑自己背景不够而同时
修个体计量。
其他数学课如微分方程、随机过程甚至测度论我建议有兴趣跟时间再修,即使方向是个体
或总体理论。相比于无脑堆积数学,我更推崇修经研课程,了解这些数学与统计在社会科
学研究如何被应用,毕竟最终目的是成为可以自在使用数学语言与统计工具的社会科学家
而非数学家。其实有了各一学期的高微线代,数学能力理论上就能应付第一年课程跟阅读
大部分期刊文章,缺乏的反而是对于经济理论和计量工具的理解。很强数学背景的人对第
一年个体理论跟赛局也未必拿手,连结转译数学表示与经济意义的能力(所谓的经济直觉)
也很重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越来越走向应用跟实证,全职RA泛滥,数学课程相比于研究经验有越来越
不重要的趋势。理论基础较好、但研究经验相对缺乏的硕班或是国际申请者,可能需要多
透过硕博班的field class或研究助理机会,证明自己对文献的了解和研究潜力。我自己
是在硕班经济个体跟政博进阶赛局理论两门课各写了一篇应用模型的文章用作writing sa
mple。
虽然不少人说政治系训练跟研究有向经济靠拢的趋势,但这种粗浅划分所谓"量化""质化"
的视角忽略了政治方法论这几十年快速的独立发展。政治系对数学统计的要求或偏好因申
请者的子领域而异:如果想做实证但不是走formal/political economy/methodology,基
本上不会期待数学背景,若有微积分或统计就是加分。而formal/political economy/met
hodology之间的着重点有微妙的差别,政治系对契合度(fit)的要求更是让这个问题棘手
。Stanford政治系唯一做赛局的老师(也在商学院教)跟我说政治系的adcom认为我更适合G
SB,因为我的训练偏向经济理论,而Stanford PS强项在于传统政治系的方法论。PE/form
al喜欢有经济理论训练的人,methodology则选择统计、电脑科学背景的学生,研究取向
也和结构式的经济学思考有所差异。这也反映我为何被GSB和Princeton,NYU这些重视经济
理论的政博录取,而被传统政治系方法论强校如Harvard,Stanford拒绝。Princeton一位
做形式理论的老师也跟我偷偷抱怨有些methodologist不相信赛局理论对政治研究的价值
,无法和PE/formal theorist沟通,隐隐然有劝退之意。另外要注意的是,虽然经济统计
数学etc的课程对政治申请有加分,一些政治系的课程、背景乃至推荐人还是蛮重要的,
才会可信的显示申请者的热情在政治而非其他报酬较高的领域。
推荐信
很多申请者会过分重视推荐人的rank或是在学术界的地位,但推荐信的内容/强度重要性
远高过申请人的履历,因此推荐人对申请者研究潜力的认识与评价是选择推荐人组合很重
要的考量。也是因为如此,若只是在考试拿A/A+,即便是很难的博班课程,也很难兑现为
强力的推荐信,除非平日交流让老师知道你不只是会考试的学生。因此除了蒐集数学跟经
济博一课程,若有交换或硕士机会我会建议修几门最感兴趣的二年级field,然后在平时
课堂交流跟期末作业(通常为一个研究计画或paper)时表现你的研究潜力,跟老师混熟。
我也不认为找数学系的老师写信是合理的策略,无论是在申请者数学成绩好或不好的情况
下。若是想做个体理论,找个论老师会比找高等数学课老师更直接而有说服力,理想上应
该要有自己的作品或协助理论老师研究/改证明的经验。若数学成绩不理想,请同校经济
老师解释即可,不要浪费一封信聚焦在其实不是很重要的数学成绩上。
虽然在很多地方,做RA拿推荐信作为交换是默认的常态,但对于企图心高的申请者,找齐
推荐人跟建立研究履历不是难事,推荐信的强度才是决胜关键。有经验的经济/商学推荐
人的公式会直接比较申请人和同侪、过去进入博士班的学生甚至是现在的博班学生并排序
,最好的推荐信会给申请人很高的排名,并提供细节作为佐证。研究助理清资料跑回归的
基本工作不一定能提供足够的细节让RA supervisor写出强推,特别当supervisor是很忙
的大咖,手下有PhD学生跟其他RA的时候。平日的交流、哈拉就很重要,但如何不要try t
oo hard 过于积极表现,同时把握有限时间言之有物,是需要花时间揣摩的,这个也蛮看
老师的个性喜好与学生自身性格,有一定运气成分。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理想上推荐人的组合中,每一位推荐人能分别表现到不同的面相,并
尽量不要只重复成绩单可以传达的内容。比方说请RA 老师写研究助理累积的技能经验和
对研究的贡献,个体理论和field授课老师就写理论能力、对文献的认识和独立研究表现
,就好像是组建一个各司其职的队伍。用心的推荐人会主动问需要提供的细节,这时候可
以告诉他们自己博班课成绩的排名、独立研究的成果、writing sample的重点摘要和RA工
作的技术细节等等。从和推荐人讨论的过程中,我感觉即便是在相对重视成绩的经济,推
荐信着重点仍是独立于课业之外的研究潜力,但也有推荐人特别空出篇幅,解释我何以在
Analysis II只拿到A- (90+才有A range,修课者为进阶数学系学生而非经博申请者etc)
。申请者在思量SOP时,不妨找机会明示暗示推荐人写信的内容,可能事半功倍。大原则
是弥补隐藏缺点夸大优点,不要给学校拒绝你的理由。
政博我就是请我修过政治博班课的老师写信,分别涵盖technical的形式理论跟substanti
ve的发展/制度政治经济学。像我经济背景可能过多的学生,还是需要找政治学家背书,
显示我了解当代政治学文献(这是很多纯经济或统计学背景未必有的)并有研究政治的能力
与热情。推荐信相对于SOP似乎在政治系没那么重要,也没有将学生排名的文化,因此没
和老师讨论到推荐信的内容。
SOP
我无论program都用差不多的样版,第一段讲motivation、转领域的心路历程和研究兴趣
,第二段讲课业表现,第三四段讲研究助理经验和独立研究成果,最后一段才是讲和学校
的契合度、有兴趣合作的老师与未来展望。当然因应学校的特质,用字遣词和研究兴趣会
有所调整:纯经济系我会放淡政治经济学的背景,将其写成吸引我到经济学的契机,并强
调我对发展跟公共经济学的热情;政治系我就强调我在政博课的表现和从大学修习政治哲
学和国际关系转向实证政治学的转折,将我的经济与数学所学描述成对政治博班的准备。
对跨领域的商院/公共政策学院的博班,我相对可以放开手脚,谈我想应用经济理论与技
术来研究政治经济现象的期望。
因为特殊背景和比较追求完美的性格,我可能在SOP上花了比一般经济申请者更多的时间
。从事后角度看,SOP或研究兴趣的确不是经济学申请的重点,录取的经博班未必都有做
政经的老师。经济看的是某种硬实力,排名跟录取机率相关性高,像我20-30博班就录取
不少,10-20就在备取/录取边缘。SOP只是重复其他申请资料的内容,加了一点personal
touch,只要能写出完整且通顺的文章就是合格的SOP。对于政博,SOP一个功用就是检视
自己与该博班的fit,像我发现如果很轻易就能找出有兴趣合作的老师,录取机率多半就
高,而我在Harvard MIT都花很多时间才能掰出自己与该program的契合度。
面试
Zoom的季节收到了Haas跟JHU Econ的面试邀请,JHU面试来的时候已经有offer所以拒绝。
不像一般商学院,Stanford GSB听说所有领域都不会面试,因为他们认为面试只会妨碍对
书面资料的判断,不愧是理论nerds的殿堂XD。因为当初申请以经济政治系为目标,没有
特别想到面试,也不知道如何准备。收到邀请之后就匆匆写了一些自我介绍跟学术研究经
历摘要,但面试当天完全没用到-面试的五位教授对我的背景没有丝毫兴趣,开头直接问
为什么申请Haas BPP不是Econ,接着问研究兴趣、研究的想法、有没有读过相关的期刊文
章、有没有修过我提出的研究方法相对应的技术课程等等。五位教授除了DGS都是做我有
兴趣的领域,主要DGS问问题,两位正教授偶尔插话,听问题感觉完全没看过我的资料。
没有准备,本能地回答问题,研究想法跟读过的paper都要讲蛮细的,笼统的回答会被追
问,DGS口气酷酷的不算友善。有些自觉没有答得很好,像最喜欢的paper回答的不是我真
正最喜欢的,是最近看过最熟的,事后有点懊悔。而且最后"你有什么问题问我们"的面试
老梗,我竟然一时空白问不出来,DGS笑着说"真的没问题吗"我才挤出一些问题。
但听录取之后教授的来信好像歪打正著,讲到有关于他们有兴趣的方向。面试基本上离录
取距离就很近,我的毫无准备某方面言也是表现我真实的一面跟平日的累积。展现稳健自
信之外,对研究领域下过苦功,学术面试会比较轻松,因为问题都会聚焦专长而不是奇怪
的性向问题。
Decision
很幸运的,录取信比拒绝信来得早,因此很早我就确定我会在Haas BPP和GSB Political
Economics之间做选择,主因是商学院的师生比、教职/业界出路和经济系的训练,而相较
于一般非top经济系,更有空间研究跨领域的主题。在很多zoom call、电邮以及visiting
day之后,最后艰难的放弃我其中一个dream school Stanford,前往Berkeley。主要因
为Haas招募相当积极,而毕业出路我也更偏好投入经济/商学的市场而非政治学,后者是S
tanford GSB的强项。和Berkeley、Stanford、Princeton PE的老师讨论后,我了解到政
治学比较多样的方法取向跟观点对于认同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者而言有好有坏,虽然能接
触更多元的方法观点,但也要迁就其他政治学家的喜好跟意识形态。经济学的缺点是政治
经济在经济学界相对小众,需要揣摩如何将政经议题结合经济学主流领域,问让一般经济
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而且教职竞争更为激烈,相较于顶尖政治系的毕业生,很难能留在资
源丰富、跨领域研究氛围浓厚的院校。top政博和排名中前段的经博孰优孰劣也是一些论
坛上长年讨论的议题,可见是很多出身政治系,但有经济系技术能力的学生的共同困扰。
随着政治学日新月异,经济学走向实证,经济博士以往的薪资/教职premium有下降的趋势
,因此我的选择未必是其他和我同样位置学生会做的选择,完全出于个人偏好。
在COVID季节能有理想的申请结果,一路上要感谢无数贵人师长的帮忙、朋友的支持鼓励
、和可能是最重要的,家人提供的丰厚资源。在如此幸运顺遂的路上,我也觉得我很难做
的更好了:要前进top 5经博,需要的投资可能不仅只于花两年的时间修课拿A,很感谢Ha
as老师的青睐让我能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