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kindof (炜宝)
2021-03-11 17:35:44本文 Medium 版在这:https://reurl.cc/E2VjQg[0;1;36m
前言
Hi! 我目前是 UCSD Econ PhD program 四年级学生。从还没开始准备到准备申请博士班
的整段时间,我都从这个版的文章获得很多资讯。上一次积极使用这个版,是四年前在决
定选择哪一个博士班 (UCSD vs BU) 的时候,当时得到了在 BU 的学长的建议,非常感谢
。
study abroad 版上关于准备申请的文章不少,但是关于如何选择要读哪一个经济博士班,
则较少讨论。这篇文章提供几个我认为有用的思考方向 (mindset)。这些思考方向并非针
对“我要不要念经济博士班?”“我要申请哪些博士班?”而写,但或许对这些问题有点
帮助。这些思考方向主要是我去 UCSD 跟 BU 两所学校参观,跟老师以及学长姐聊天后的
想法。为什么四年后的现在才分享这些想法?主因是我在 UCSD 活了四年,研究方向跟主
题也大致确定了,四年前的这些想法多少获得了一些验证。当然我还远远比不上已经上了
job market,离开博士生阶段的人的经验,也因此我不会谈任何关于 job market 的猜测
。
背景
我做 Applied Micro。领域是 Public, Development (focus on Indonesia),
Political Economy。目前仍然认为自己会朝学术研究路线发展,因此以下建议或许比较
适用于做 Empirics,且对学术有兴趣的人。
选择博士班的思考方向
1. 中心主旨:凭著直觉(gut feeling)就可以了。
关于什么的直觉,关于你在哪一个地方会活得比较快乐的直觉。活得快乐听起来很抽象,
但人们在思考什么事情会让自己快乐已经累积不少经验。当然我们可以细分很多指标,
但我想开宗明义地强调,再多的指标最后都只是辅佐你思考“你在哪一个地方会活得比较
快乐?”。
2. 不要纠结于特定领域或是特定老师,大领域有个 community 就可以了
我自己在选择博士班的时候发疯似地比较了这些学校有哪些领域、哪些老师,他们做什么
研究。我现在认为这些比较其实没有必要,原因是我们对于每个领域的 constraint 和
preference 都不甚了解。申请博士班的时候,我们对于经济学到底有哪些领域,他们的
精彩之处,其实理解都有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唸博士班的原因)。我们或许对于自己
喜欢 Micro, Macro, Metrics,要做 Theory 或是 Empirics 有些概念,但也仅此而已。
一个人在大学或是硕士期间很喜欢某只文献,不代表他博士班就要做那只文献关心的题目
(我自己的兴趣在博士班期间也有不小的变化,而且持续变化中),博士班的课程很可能
带给你对经济学全新的想法(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吗!)。
我们对于每个领域的研究需要什么资源(资料、institution knowledge、
field observation),以及每间学校能提供什么资源其实都不是很清楚。以实证研究为例
,不同领域每年都会新开发资料(有些也是博士班学生自己挖出来的),这些资料多开放
,你的老师或是同侪们会不会也有这些资料,很难说,多猜无益。
在资讯很缺乏的状况下,我认为看大领域有没有足够多的老师,形成一个社群
(community),是个不错的参考基准。大领域就是像 Micro Theory, Applied Micro
“这么大”的领域。有社群可以保证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大领域还会有老师
(至少我这几年觉得老师们的流动率比我想像的高),也会有同侪可以跟你一起讨论研究
。
3. 观察博士班的氛围
每一个博士班我认为都有自己想要培养的氛围,有的博士班想要肃杀之气、有的想要和乐
融融,想办法去感受这个博士班的氛围,然后试着想像把自己丢进去这群人之中,你会每
天很轻松地去学校工作吗,还是你会想要逃避学校?
4. 记得你还得生活
或许这是老生常谈,大家都会说,注意天气,生活便利程度,喜欢大都市还是没有嘈杂人
群的小镇。我只能说,每个人对于生活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但别轻忽了生活这件事,不
能去当地,也可以看看 google street view。生活开心,真的很重要。
所以申请者可以做什么?
拿到入学许可后,我建议
1 能去学校的 visit day 就去
今年大概全部都会线上进行,那就参加线上的 visit day。未来如果有实体的,经济情况
允许,那就买机票飞去,我甚至会说借钱 /存钱 飞去,在这个阶段投资自己对于这些学
校的理解,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2.多 reach out 学校的学长姐、你有兴趣的老师、在各个学校的台湾人学长姊
visit day 会遇到学长姐跟老师,如果他们愿意跟你通 email ,那就写信问,甚至视讯
聊天(拿着入学许可的人是另外一种人类,我的经验是老师们都会回信)。跟学长姐聊天
可以得到相当重要的资讯之一是:学校里面某个领域有没有形成 community(不管是老师
或是学生之间)。除了得知那所学校的资讯,这些聊天也会增加你对那所学校的氛围的认
识,聊完后可以稍微想一想刚刚的聊天聊的开不开心。另外,有认识的台湾人学长姐在唸
经济博士班就问一下,大家人都很好,说不定可以帮你连到一些跟这些学校比较熟的人。
3.不要只注意学校排名、老师发表了什么文章
排名真的是参考而已。每间学校的老师流动都不小,等到你二三年级要选领域的时候有哪
些老师刚好在学校,很难说。至于每个老师擅长些什么,事实上老师做了哪些研究不代表
他只能指导这些特定子领域的研究,老师们真的很厉害。关于研究,我建议可以多看一些
当年 job market candidate 的 JMP。这些 JMP 一定程度地显示了这所学校训练出来的
人对研究的偏好。另外也可以看那所学校你有兴趣的大领域的 seminar 的讲者都去讲了
些什么,这些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那所学校的偏好。
我的经验
我在选择 UCSD vs BU 的时候,两间学校都去了两三天,每天都排满了跟老师和博士生的
聊天。最后我在两个学校各跟 3–5 个老师聊了天或至少通信,了解了两间学校对课程以
及博士生进程的安排。我跟更多的学长姐聊了天吃了饭(很幸运地在两间学校都遇到了非
常热心的学长姐),去了两间学校的学生 seminar,感受两间学校讨论研究的氛围,这个
过程中我也误入歧途地钻牛角尖一阵子,每天都在比两间学校提供了什么训练,最后有一
位当年要毕业的学长在信里告诉我:“这两间学校都是很好的学校,你想做个体实证,两
间学校都能给你很好的训练,不用想太多,你觉得去哪里会让你活得比较快乐,就去那里
吧!”
我最后下决定的基准是,我喜欢与人讨论研究,跟 UCSD 的人们(学生与老师)聊天的感
觉似乎比较快乐,于是我选了UCSD。我也因此放弃了作特定领域的研究的机会(一些 BU
有 UCSD 没有的)。过去四年我抱持的态度是:在这所学校可以挖到多少资源我尽量挖,
这所学校的老师们开了什么课都去听听看,多跟同侪们聊天(同侪是很宝贵的资源)。虽
然我在同年级的学生中并不算研究进度特别好的人,不过,我倒是能问心无愧地说:过去
这四年我活得蛮快乐。
总结
多跟“人”聊天,尤其是现在正在唸博士班的人或是你申请学校的老师们,少依赖“客观
资讯”,像是排名, placement 或是文章发表。博士班给的是一个经验(experience)
,申请者通常不太能想像这个经验是什么,我认为透过聊天能理解大家重视这个经验的不
同面向,也能开始思考自己重视什么。决定要不要去一间餐厅吃饭,除了 google 评分,
如果有认识的人吃过,我一定会问他们的用餐经验,选博士班也是一样的道理。
上面的建议很多听起来像废话,也很明显地往某一个方向 bias,这是因为我猜测人们在资
讯不多的情况下,会过度依赖跟解读容易取得的资讯。我在本文想传递的讯息是:多付出
一些成本去获得各博士班的资讯(这些资讯存在不同人的脑袋里)是非常值得的投资。
补充:关于做个个体实证博士生
说不定有些一二年级的人也会看到这篇文章,我想提供几个对我有帮助的资源跟想法。
1.所以“做实证研究”是什么,有固定公式吗?
Paul Niehaus 写了一篇做研究的心法,我奉为圭臬,推荐给大家。
https://reurl.cc/ynRLNO
2.我该用台湾的资料研究台湾吗?
我在博士班有成形的 project 用了美国跟印尼资料。我自己决定要不要做一个关于台湾
的 project 的标准是:把这个 project 的国家换成别的名字(别换成美国)我会想做
吗?换句话说,这个 project 能增进我对经济学的理解吗?
3.我需要样样精通什么都会吗?
经济学实证研究愈来愈团体作战,有的人擅长跟政府 NGO 打交道要资料,有的人擅长清
资料,有的人擅长写 economic models,有的人擅长计量方法,有的人擅长写作。
我在 UCSD 收到的建议是:多多尝试跟不同的人一起做研究,理解自己的比较利益是什么
,也理解自己跟什么样子的人比较合得来,然后决定自己对自己的投资方向。我不在市场
上,就不猜测劳动市场怎么评断一个博士生。
希望大家都申请到自己喜欢的学校!
我不能帮你改 SOP,但如果有一般性的问题也欢迎写信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