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word:美国,生物,理学院,博士班
大纲
1. 关于出国的前情提要
2. 开始准备出国之前
3. 选择申请系所的小建议
3.1 有关Program的简介
3.2有关指导教授的简介
4. 申请上了以后
5. 选择实验室以后
关于出国的前情提要
非常谢谢温馨留学版上许多重要的分享,让我受益良多。恰逢资格考考试完毕,
我想简短的分享来美国后两年的博士生涯,也希望可以提供给将来考虑或正在申请
学校的同学参考。由于我本身就读博士班,因此分享主要以就读博士班为主。我目前
就读于美国东岸私大生物相关领域,如有任何相关申请背景也欢迎站内信。
由于申请的心得与方法已有许多板上高手分享,在这就不重复叙述。
首先,出国读书也许不如大家想的那么光鲜亮丽,特别是对于非母语学生来说,
这是很辛苦的过程,然而,这过程中当然也有很多成长与收获。在这里,我希望可以
为大家提供一点点资讯,也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博士学生的研究生涯与生活模式以及
可能衡量自己适不适合的一些方式,我认为如果在出国前已经经过通盘考虑,那么克服
困难的过程也会变得很有意义。
出国后,渐能体会申请学校只是留学生涯的第一步,这关键一步确实重要,但申请
过后,无论个人的选择是什么,在入学以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迎面而来。这些
挑战,但至少有几个问题可以先问问自己,如果想清楚了,这些困难也都是可以
解决的。我想提供我所观察或我个人体会的面相,当中夹杂了一些同学或学长姐过去
的一些忠告,也期待板上的高手们不吝赐教。
开始准备出国之前
我仔细的回想起从初来乍到到目前的所有见闻,我想再决定是否出国就读博士班之前,
有几个问题可以先问问自己。
1. 我喜欢研究工作吗?这样的喜欢是否足够我支持六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无怨无悔呢?
2. 我将来要选择怎么样的生活?我是否有办法把所有的生活时间都投注在研究工作上?
以上这两个问题是聚焦在研究工作上,研究需要全心全意投入,且没有所谓的下班时间。
如果以上两个问题都是很肯定的YES,那么恭喜!这确实很适合美国的研究环境。美国
的研究所充斥的对学术有绝对相信与热情的人,这股热忱可以传递,可以交流,更可以
燎原,所以如果你/妳学术的那把火不断地在燃烧且呼唤你/妳,那这里多的是火炬。
当然,这并不代表将来会一帆风顺,但至少这说明了适合就读博班。这种研究的热忱
未必聚焦在学术,也可以是较应用导向的研究工作,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纯学术
的研究还是占大多数。
如果以上的问题还有点犹豫,那可以考虑台湾的硕士学程或者有研究经历美国的硕士
学程,通常学校实验室都可以让硕士学生加入。台湾的硕士训练与教育也相当扎实,
师资也很顶尖,可以帮助了解是否喜欢研究工作。如果想要体验美国博士生活,那可以
就读美国硕士班,并选择缴交硕士论文(有许多系所是可以选择性缴交硕论),若需
缴交论文,则需加入实验室,并主导一小部分的实验内容。我会建议,这个阶段应该
努力争取与博士生一样的挑战,如:组内会议报告,小组会议讨论,论文聚会(Journal
Club)等等(由于有些实验室规模较大,硕班学生一般无法与博班学生有一样的机会
报告或参加研讨会,这部分要自己争取)。既然要体验,就体验完整一些。也有一些
博士学程可以从硕士二年级直升,这不失一个不错的方法,进可攻退可守。即使发现
不喜欢,好好努力尝试个一年,与指导教授保持良好关系,这时间用的绝对值得。
相反的,我不太认为博士班是个适合体验研究生活的学程,因为所需付出的努力极大,
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得很灰心丧志。另一方面,如果读博班只是为了试
看看,到最后想中途放弃通常与指导教授的关系都很难保持良好,也较难拿
到推荐信。毕竟指导教授都希望可以教导出成功的博士生,这也与教授们的绩效与升等
有关,因此需慎重考虑。依我个人的经验,通常在就读博班前已有这样的认知的人,
往往将来在博士班的发展也较好。
选择申请系所的小建议
如果前两个问题都很肯定,那么接下来问题就是该选怎么样的Program以及指导教授,
我先简单的介绍美国大致上program与教授的状况。
有关Program的简介
一般来说博班课程大抵有两种,一种是所属系所开设的博士学程,例如较传统的系所:
化学系,物理系等等。较大的系所还会有分组,在申请时就根据你过去研究经验与
未来兴趣去做选择。一般来说这种大系都会有当TA的规定,为的是让学校大学部的
大课有助教可以协助课程进行。
另一种是Umbrella program,这是因应跨系所跨领域的研究日益兴盛的需求,如:
遗传分子医学学程、分子生物物理学程等等。这里面就概括了较多跨系的教授,实
验室也可能都分散在不同校区。这种program好处就是有各种不同背景的人。这种
program的TA很多都可以自己选择当助教的课程,有些较有钱的program也可以不用
当助教,但这种program一般来说收外国人的人数也比较有限,因为很多经费来自NIH,
在申请先可以先评估。
有关指导教授的简介
一般来说,要被博士班录取有两种可能的情形。一者是已经与某位目标教授谈过,
教授也同意申请者录取实验室。另一者则可能是系上审核的committee决议录取。为了
让系上的老师都可以较公平的录取学生,program都会限制当届各个实验室收取学生的
人数。所以,在选校之前务必与想加入的教授联络,并确认仍有录取该实验室的可能。
当然系上一些大老有时候不会被限制收取学生的人数,但务必要先确认,以免最后无法
加入喜欢的实验室。
申请上了以后
申请上了以后,最重要的事就是选择一个适合的实验室,这非常重要,因为要待相当长
的时间,也会大大影响未来的方向。如果系所提供rotation,这当然是个很好的衡量
方法,如果没有,也可以多问问学长姐。在选择上,我觉得大抵上问自己以下这两个
问题,以便厘清自己喜欢的实验室。
3. 我喜欢怎么样的研究环境?我期待在怎么样的环境中成长?
这两个问题看似相同,其实不然。第一个问题是了解自己在怎么样的环境中感到舒适,
第二个问题是了解如何在有限的博班生涯中靠环境帮助你/妳成长。这两个问题需要
细细思考,让人成长的环境,通常都会有些微的不舒适,这种不舒适在有限度的范围
内其实是好的。几个实际的面向可以分别类来探讨,会有较好的感觉怎么样会最适合。
如果正在抉择该选哪个program或在抉择加入哪个实验室,那可以把每一个面向从0-5
评分,再把加总的分数做比较。
-教授风格
最好可以当面恳谈或skype,从互动过程中了解,我举几个例子如下。
(1) 教授是hands-on 或hands-off?
(2) 教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如何?
(3) 实验室的论文作者一般是几个人?
(4) 有没有办法在博班过程有完整执行实验计画的机会?
(5) 实验的主题可以自己决定吗还是由教授指定?
如果program提供rotation,不妨花个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好好体验,毕竟这是要
相处4-6年的人与环境,对于将来的人生也至关重要。(几乎所有研究工作都要求
博士班指导教授推荐函)教授不必十全十美,但相处起来舒适,可以讨论、接受实验
失败,提供建议或找到可供咨询的资源,都是很重要的面向。
-实验室规模
喜欢大实验室,有大家分别做不同主题,或者喜欢温馨小实验室?我个人选择前者,
因为我希望有很多较大型发表的机会,大型实验室组内会议就像演讲,必须在三四十个
同学面前发表,这对非英文母语的我来说很受用。我衡量觉得大实验室更能让我接受
挑战,能够充分说服别人我的实验,因此我选择前者。但相对的,我也了解大实验室
老师可以花在单一学生的时间少很多,自己必须更主动的找老师讨论,提醒老师自己
目前碰到的困难,并寻求可能的建议与指导。在选择之前,需了解其中的利弊,如果
这个利是很需要的进步力量,且弊是可以掌控的,那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实验室名声
实验室名声会影响很多面向,诸如发表期刊难度,未来职业导向(高度与第五点未来
走向相关)。这是较难得知的面向,但可用合作研究计画做评估。通常有较多合作实验
计画的计画主持人,大体上也比较善结良缘,或者也代表该实验室在学术界拥有不可
或缺的能力。一个不排斥也乐于与其他研究者合作的研究者,会使将来可能新的合作
变得简单许多。
-实验室同侪互动
参观实验室时,可以仔细的观察实验室同侪间是互相协助还是互相竞争?大家是否积极
的共同解决实验上碰到的困难?这点相当重要,对我来说我非常需要从别人的观点中
了解思考的盲点,而实验室同侪通常最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与我们领域相同,兴趣相仿,
实验室同侪通常最能指出思考上的盲点。但不是所有实验室都乐于给予实际回馈与批评,
必须从细部去观察大家的互动方式。
-毕业学生未来走向
有很多的实验室网站会放alumni名单,可以google或LinkedIn查查看毕业后的学长姐
大多都到哪去。学长姐的走向也很可能或是我们将来的走向。如果已决定毕业后想往
学术或产业界发展,就有选择在这些方面有较多连结的实验室,将来的选择也会较宽广。
4. 我欣赏什么样类型的研究主题?我希望在怎么样的领域里建立一些有用的建树?
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相对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研究主题推陈出新,光从发表的文章很
难看出目前实验室发展的方向(因为发表的文章通常最少是半年前的研究成果)。
只要有好的环境与指导教授,我认为各式各样的主题都有很多发展的机会。当然,
最佳情况是属意的实验室风格与喜欢的研究主题重叠,但是如果不能,我会优先考虑
前一点所提到的评比。
选择实验室以后
这部分大致分为两大重要任务:通过资格考与独立完成实验计画
通过资格考:
一般来说,资格考通常在第一年到第二年结束前举行。在选择program之前,可以仔细
地阅读规章,了解资格考的进行方式,以及资格考没过后续的可能。须留意有些学程
规定未通过就要以硕士毕业,没有补考机会,因此务必搞清楚规定的内容。这点外国
学生也会较为吃亏,务必要妥善规划。
有关资格考的进行方式,有些学校资格考只是形式,几乎所有学生都能通过;但有些
学程很看重资格考,进行方式是先录取很多博士生,再以资格考淘汰不适合继续就读
博士班的学生。在加入与选择之前,最好先了解资格考的方式,以及妥善规划如何分配
时间来完成考试。
独立完成实验计画:
由于我也刚加入实验室一年,因此在这部分可能无法提供很清楚的蓝图,但我想接下来
最重要的事情大概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博班的时间,这其中包含:如何与教授维持良好
的关系,以及如何选定题目并执行完整计画。
首先,不得不否认很多外国学生到美国后第一件事情一定是英文有障碍,无论是课程、
演讲、或者是发表。但大家都经历过这一些,时间可以克服这些困难。有几个建议我想
是很有帮助的。
1. 多参加外国的聚会party:
在我的program里暑假每一到两周都有系上举办的的cheese and wine party or
pot lot party,在这些场合会练习到各式各样的英文,也可以带自己的家乡菜分享
给大家。很多party都有酒可以喝,这可以让英文表达变得比较不紧张。Keep in mind
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外国人,只有能简洁有力地表达想法,通常不会太难融入大家。
慢慢的会学会如何跟别人分享想法,joking,等等。
2. 组成study group:
如果可以,除了学之外,更要教。教与学可以互相reinforce,博士班有一大好处是
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侪。组成读书会,练习问问题,也练习被别人问问题,这可以加强
英文能力也可以加强逻辑与表达能力。
英文能力进步之后,接下来很重要的是如何更积极的投入实验工作,以及与指导教授
维持良好的关系。外国人这点也较为吃亏,我个人认为美国的实验室文化跟台湾还是
有些差异,这主要的差异在于美国学生普遍来说很善于表达,也期待学生知道如何表达
自己的看法。不过台湾学生一般来说较为内敛,在发表看法方面较为保守。我们当然
可以保有自己的习惯,不过有几个建议我认为是值得投入时间学习的。
1. 积极参与讨论与发表:
有个教授给我的建议我觉得很受用:凡参加的演讲,会后必提出问题讨论。这点其实
蛮重要的,问问题需要技巧,需要知识,也需要见识,所以要问出好问题并不容易。
但学生可以用试误来学习,多问问题可以表现积极、投入,且可以培养听讲专心的习惯。
不仅培养英文能力,也可以培养讨论问题的能力。
2. 简洁有力的发表研究成果:
由于美语不是我们的母语,难免无法像美国人一样那么精准的用词,但重要的是如何
清楚的表达。我曾使用录音来记录自己所使用的字词,并尽量的记下自己不断重复的
单词,尽量避免之。截至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可以加强的地方。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概念
是简洁有力,不需要特别华丽的单词,但肯定而有自信地表达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就是要尽量与指导教授保持良好的关系。包含了解如何与老师合作,报告
进度内容,讨论未来人生规划等等。几个问题最好在加入实验室之前就可以问问老师
的意见,免得未来要再讨论会较为困难。
1. 是否愿意提供暑期的实习机会
2. 一年里大概有几天休假,如果需回台湾签证或休假一般来说可以离开几天(这个
问题可以先问问实验室同学,不过事情与老师谈谈也是好的)
3. 毕业的标准,年限等等
4. 研究计画与经费状况(也可以自己上NIH查询计画,但可询问经费状况,是否有可能
需要中途自筹经费或当TA贴补实验室的可能)
以上问题,都是根据一些过去学长姐的经验。因为这些问题一开始没弄清楚,而跟老师
产生一些摩擦。如果在加入之前可以通盘考虑,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也可以
以此为标准选择适合自己未来生涯规划的指导教授。
除了了解实验室的基本规则之外,另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找到一个与指导教授
互动的模式。实验室规模大小不一,所以老师带领实验室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要先知道自己哪一方面需要老师的协助,并找到机会与指导教授讨论可能
的方法。诸如:实验规划、合作计画、研讨会发表、论文发表等等。由于有些实验室
规模较大,因此我会建议主动是很关键的,在提出问题时,尽自己可能想到可能的解决
方法,再与老师讨论会更加有效率。
在美国,大学生就已经被当成是个大人了!不论是在课程上或者实验上,所以我们应该
期许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提出研究方向、提出可能的研究方法、以及分析可能碰到的问题。
我认为越早能适应这样的模式,与指导教授之间的相处就会越和谐。请不要以我还是
学生为借口,在美国一流的实验室,大学生就可以提出实验假设,并用新的研究方式
来推翻过去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这是一个良好创造知识的环境。
最后,我想分享给大家王国维所说的读书三个境界:
1. 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还在感叹学问与知识的无穷
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已略尝知识的美好,但人仍然是憔悴的,还有一丝顾虑
3.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个境界,我确信,当我们立定志向,相信知识的力量,不难发现,创造与重新
认识知识,带给人生无比的喜悦与成就感。而就读博士班,其实就是一种打破与再立
的一个过程,我相信那可以让我们以更高的境界去看待知识。
祝福大家,由于版上高手众多,期待大家也能分享一些自己就读博班之后的感受,
提供给大家参考比较。也欢迎私讯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