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 HEC Montreal MBA

楼主: howtein (a tad out of line)   2019-04-16 01:17:42
虽说自己的申请过程结果谈不上辉煌,只申请一间学校,且是低GMAT 通过
还是分享这5个月准备资料与考试的心得,希望让和我有类似背景的人
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克服对自我的不确定感,顺利申请上理想的学校
我是用笔电编辑,若是用手机浏览出现排版不适,敬请见谅!
或是可至笔者个人空间阅读 https://bit.ly/2ZbY6Qy
学术背景:
116生科系学士 (G.P.A. 3.69/ 4.3)
北部国立神经科学硕士 (G.P.A. 3.75/ 4.3)
工作经验 (>5年) :
3年- 百大美商生技领域产品行销执行 (台北)
9个月- 游戏公司产品品管及优化 (加拿大 蒙特娄)
1年8个月- 知名台湾电竞厂通路行销管理 (台北/法国)
其他志工/社会经验:
社会企业有机咖啡农场 Touring志工 (越南)
Tech Startup VR Project 执行 (台北)
Mayan Community 孩童英语教学志工 (危地马拉)
蒙特娄百年旅馆英法中文接待 (加拿大)
政府药物滥用计画 Coordinator (高雄)
我是全职考生,自研究学校、考试到文件准备,除了请 Native speaker 润稿外
其他都是自己来。其实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很多,主要考的就是归纳整理的能力
当然顾问或代办的协助可以省下相当多的时间,但是既然要出国唸MBA
把申请学校准备当作一个计画管理,学着自己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训练
我一开始是生科背景,对我来说生物科学是一有趣且具人性的领域
但喜欢走来走去、与人沟通的个性,让我不想待Lab过著每日牺牲小鼠的生活
我先是在生技产业界做了3年多的行销,后来给自己一个 Timeout
到加拿大蒙特娄加强法语,又因为喜欢玩游戏,在那的游戏工作室工作
回台后,加入知名台湾电竞硬件大厂,主要执掌法国市场通路行销、
数位行销、行销团队管理、企业专案合作与专案管理
在台北和巴黎工作了约近2年,一直认真思考着挑战转换自己的人生
就这样,我去年离开了近期这份工作,带着累积共5年的工作经验
去年暑假在美加度完假后回台,开始准备留学的相关资料及考试
整个准备时间表如下:
2018年9月中开始研究学校,锁定美加MBA
2018年10月准备GMAT和IELTS,10月底11月初各考第一次
2018年11月至12月中 准备CV、Essay 和推荐人讨论LoR,考第二次IELTS
2019年1月中到2月底 准备第二次GMAT,修改Essay与LoR
2019年3月初考第二次GMAT,递出学校申请 (Round 3)
2019年3月中准备 Kira Talent Platform Video Essays
2019年4月初收到 Offer
1. 申请学校的定位
我一开始是广范围的收寻有兴趣的学校科系,了解自己想走的方向、
适合的科系、以及最实际的经济状况后,我决定最多只挑4到5间
加拿大的MBA 及美国有STEM的 MSMA 或 MSBA 的program申请
但是预算的考量,其实大部分的美加前百名之名校就已刷掉一大半
我的认定是不考虑任何的奖学金资助下,我可用自己的存款及贷款念完
最后决定的学校是加拿大的 HEC Montreal 及 Simon Fraser U.的MBA
以及美国2间的MSMA, MSBA (但最后有缴费申请的只有HEC与SFU MBA)
至于为何是 HEC Montreal? 主要有5点考量
- 有长期待在国外工作并申请PR的打算,毕业后至少有一年的PGWP
(因HEC为浓缩一年制的学程,不然一般是3年) 但我有法语的底子
可走魁北克PEQ流程,过法语口语听力中高级,毕业即可直接申请PR
- Montreal 是北美其中一个主要游戏软件产业重镇,与我未来想走的产业符合
- HEC Montreal 学费可怕地便宜,一年制MBA只要34,000 CAD,生活消费亦不高
- 曾在 Montreal 待过一年半,有朋友圈以及过去的人脉,对生活及工作有帮助
- 学校在亚洲冷门 (但MBA排名并不差),特别是对中国、台湾及亚洲学生而言
符合我不想和台湾或中国学生一直混在一起的期待
2. GMAT/ IELTS
经济的考量下,自己设定就是这两个考试最多就各考两次,不补习自己准备
相较于TOEFL,和真人对话的IELTS比较让我不紧张,因先前在加拿大待过
加上工作时皆会需要用到英语对话及书信,考前除了写 Cambridge 题目外
没什么准备。2018年10月底和12月中各考了1次,都是 band 7.5
而 HEC Montreal 的要求是中高级以上的英语能力,我询问过后
得到较确切的答案是最低要 IELTS 6.5 (total band及单一分数)
有达到 band 7.5 以上,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足可证明沟通的能力
最后我挑了其中一次成绩 (L: 7.5/ W: 6.5/ R: 9/ S: 6.5) 去申请
至于GMAT,是在准备申请的过程中,受挫最多的一部分
一开始朋友很好心地借给我OG共3本、Manhattan 文法、和补习讲义
在完全不懂这考试的难度下,直接报了4个礼拜后考试(还从台北跑到高雄考!)
自认写完OG一遍后应该是还可以的情况下,第一次考了惨烈的580分
这分数让我失望了几天,这时刚好11月在台北有一个 MBA World Tour
HEC Montreal 的人也会到现场,刚失去信心的我便先停止准备
到现场和 Admission officer * 聊一聊,我分享我的背景让她评估
她觉得我的工作经验对于申请加分不少,不过对于AT成绩,她坦白说
虽然学校较重视Q的表现 (我的Q算还可以),但学校最低标准是570分
通常建议落在上下80%的区间会比较保险,她会帮我再和 Director 询问建议
(事后我也真的收到 Director 的信,建议多考一次AT与IELTS,证明沟通能力)
但是,我错估的就是在第一次与第二次考试准备间隔太久 (中间还在国外)
加上第二次考试前还得了个急性鼻窦炎,人算不如天算,考试当天头脑昏沉
成绩也自然不尽理想,最后决定加强其他的申请文件强度,还是投递申请
不过虽然 GMAT ** 的总分差,但是IR (6/8) 与AWA (5/6) 还有在平均之上
特别是AWA的结果,我认为对最后学校发给我 Offer 有一部分帮助
虽然AT结果不理想,不过对于整体申请、英文文法、以及阅读文章非常有帮助
从小不喜欢学英文文法的我,凭的是自己的语感居多,准备GMAT有点像是
重新上了一次文法课一样,虽得不到100%,但也慢慢可以评估句子的合理与简洁度
(唯一就是GMAT考试实在是太贵了些...)
* 其实与 Admission officer 聊过,对于整个申请非常有帮助:
可借此得知学校对于申请 Package 的审查标准、师资与课程的重点强项、
申请时间与录取名额的配置情形、以及校友及未来就业的规划等等,
亦可将获得到的资讯应用在要给学校的 Essay 之中,增加独特性。
** GMAT分数高低,依照学校给的 Reference 评估,但通常国际学生需要高一点
还有一个因素会影响的就是同一个 Cohort 里同国籍者的竞争因素:
像是在 gmatclub.com 爬文时发现,有一年的印度者申请者极多
其中一个印度人GMAT考了670分,但还是被学校给刷了下来
3. Essay (SOP)
大部分的学校会有好几篇 Essay 需要写,而 HEC Montreal 只有一篇很好写的
In which direction do you wish to take your career by pursuing an MBA at HE
C Montreal?
但是也因为只有一篇,且限制500字以内,要怎么在这么少的空间里
完整呈现自己的卖点与强项,就变成撰写最困难的地方
在2018年11月到12月考完试后,我其实就已经将 Essay 雏形写了出来先搁著
不过当3月初考完第二次GMAT,还是得到不尽理想的成绩后
我决定不再考GMAT (也因为只能报 Round 3,已经来不及了)
而是在 Package 里其余可以加强的部分下工夫
考试后,我着手开始修改去年写好的 Essay
去除华丽的词藻与无谓的副词修饰,实事求是的陈述事实就好
考虑著现实面:我已是 Round 3 申请,加上相较于国际学生的低AT分数
主要希望强化 Essay 的合理性、独特性、具体性以及与学校之连结性:
- 合理性:利用编排故事的技巧来合理化工作经验与人生中的转折
像是生科背景出生的我,因在加拿大时受到同侪的影响,决定将兴趣
结合人生志业来发展,之后转入了游戏产业。
- 独特性:举事实和例证让学校知道你有别于其他人,可增加多样性
通常如果有志工或是做过对社会有助益的事,会让故事更吸引人
我举了曾经加入政府团队研究社会药物滥用、在危地马拉英语教学志工
及协助越南有机咖啡农场 Touring 表现自己对社会服务的兴趣。
- 具体性:举出的人格特质形容词人人会用,但最好都用实际例子证明
让阅者容易想像出你的轮廓,增加可信度。我强调 Proactive 性格
就举例出我已准备加入MBA的团队,开学前已开始上数据库的课程
加强法语,及参加 Tech Start-up,提高自身的沟通与思考能力。
- 连结性:将学校与此学程实质对你的帮助点出,让学校了解你的目的
他们可帮助你,你也会让学校受益。我事先先在 LinkedIn 上找出在蒙特娄
知名的游戏公司的 HEC 校友,像是 Ubisoft,点出我过去在游戏硬件
公司的经验,希望借由学校人脉的协助,跨入游戏软件产业。
另外,在先前的 MBA Tour 与 Admission officer 谈过后知道
学校的强项是 Strategy Planning,我便强调出我希望能够加强这部份知识
(亦可点出一两项该学校特有的教学项目,让学校知道你对学校的了解)
如果AT的成绩不尽理想,也可以试着提到这点,例如提出工作经验
获得到的技能,能够证明AT的结果并无100%的反映出自己的实力
或是提出实行计画并于开学前提升逻辑与沟通能力让学校了解决心
总归一句:不害怕失败。逃避非上策,而是去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
最后,不论有无字数限制,Essay 最好是简洁有力的呈现,开门见山的陈述
把自己想像成一个 Minimalist,就像GMAT的标准句一般,不拖泥带水
最后请益 Native speaker,让文章架构更自然 (文法修订软件,如Grammarly
可改掉大部分的文法错误,但是整体段落编排还是须由母语人士看过较好)
4. CV
看过网络上对于申请履历的建议后,我自己重新修改成一页履历的格式:
- Summary:简单用1至2句话说明过往于专业领域上扮演的角色
- Highlights:列出个人专业技能,如 Digital Marketing, Account Management
给审阅者一个大致的轮廓,让他们了解这个申请者对于 Program 的助益
- Experience:我的格式是头衔与公司 (置左)、期间与地点 (置右)
内容的部分,顺序是依照个人对公司团队贡献之重要性
及计画的成果的大小做前后编排 (越重要的卖点呈现在最前头)
且一个事项用一行叙述结束,着重成果的量化与实际的事实描述
- Education:硕士与学士学位(G.P.A.) (置左),学校与毕业年 (置右)
- Volunteers & Additional Activities:虽然这部分置于最后,但对提升独特性
非常重要。整理出曾经做过的任何课外活动与志工,用简单一句话
描述在什么组织担任什么职位协助什么工作内容 (置左)
重要的 Keywords 我会用粗体标记 (例如知名 NPO 组织或是统筹的职位)
参与的期间以月/年的呈现方式 (置右)
虽只有一页,但是每一行呈现都要做到弹无需发,若是平时就有在整理
自己的工作计画与成果的人,在 CV 内容的整理上会比较上手
另外,Highlights 点出的专业技能,可在 Work Experience 的内容做前后呼应
5. LoR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学校要求两份推荐函,因 Essay 与 CV 的空间有限,LoR 也可增加 Package 强度
与我的两位前老板知会之后(建议挑共事较久的较了解自己),便开始讨论
推荐信的内容。我一开始先将学校较重视的人格特质与专业技能列出
(如学校很重视团队沟通技巧以及分析能力),接着将过往任内执行计画
与团队管理的经验的成果数字化或具体化地陈述出,与老板讨论这些内容
以及这些工作和团队合作经验所延伸出的人格特质与专业技能的彰显
老板与员工对于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撰写时亦会有不同的建议
很幸运地我遇到两位很了解我的上司,并且都有 MBA 的经验
他们在这给了我满多的建议。很重要的一点是,推荐函的内容务必要与
Essay 和 CV 的内容有所符合,并且相互呼应
主管所看到的不只是成果展现,他们也会注意到主事的员工的潜力及素质
有趣的是,我的两个老板对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太一样:一个和我爬过山
也一起泳渡过,她提到特别在我的人格特质上加了如冒险积极与高社交能力的注解
另一位则是对于我在法国的团队管理经验上,有相当的了解。
所以这两封推荐函也刚好各自补足了我在职场专业上与私人领域两方面的故事
6. Video Essay
在线上递出申请之后,会收到 Kira Talent Platform 的 Video Essay 邀请
Kira Talent是一家加拿大公司研发出的线上面试平台,可用来进行线上
录影面试与笔试,大部分的加拿大学校都有采用此平台考核学生的口语能力
有些学校只藉 Kira Talent 评估学生,决定是否给予 Offer (如 HEC Montreal)
有些学校在 Kira Assessment 之后,先刷掉一批口语或笔试不符标准的学生
接着对通过的学生进行第2轮的 Skype 面试
其实,Kira Talent 进行的 Video Essay 方式就像是变种的 TOEFL 口说考试:
受试者需回答一定数量的问题,从真人录好的题库中随机挑出,有30秒可想
接着有1分钟的时间对着镜头论述自己的答案与想法
因为我没有考过 TOELF,这的部分我练习的时间比一般考过托福的人多很多
从一开始完全不熟悉看着镜头讲话开始,调整著自己在讲英文时的眼神与神情
到找到属于自己讲英文的步调与节奏,我用 Kira 的练习模式练习了不下数百次 lol
HEC Montreal 只随机考3题 Video Essay,我的方法是先在网络上找这间学校
及其它间学校的口试题目,利用 Kira Talent 的练习模式来录影回答,因为通常
Kira Talent 的练习题很少,所以题目可以自己想;系统问它的,自己回答自己的XD
另外一个技巧是,可以准备一些万用的回答模组做不同题目的因应
例如“工作上遇到的团队合作的困难处”可与“目前为止工作上的最大成就”
或是“认为在专业领域上,自己需要加强的部分”可用同一答案稍微调整后回答
在认为自己最好准备,够 ”Presentable” 后,便可进行 Video Essay
在录制 Essay 前,调整好自己的衣着:我是著衬衫、西装外套和领带进行录制
(建议在每一次练习时,都著上正式的服装,让自己熟悉实际录制的感觉)
将镜头所对到的背景清空,建议留白且光线要充足,脸上不要有阴影
角度对好后,旁边准备空白纸笔,供听到题目后写笔记用
在说话时,可以搭配手势与身体头部自然的律动,让自己减少紧张感
也可适时地偷瞄笔记上写的需要回答到的点 (有时候真的会忘记要讲什么!)
HEC Montreal 总共问了三题:
举出一件 Essay 和 Resume 上都没提过的一件足以让我印象深刻的事
说出一个你心目中好的领导者还有理由
你有一个新进同事,请以你的自身经验给他三个实质建议
第一题我的回答是我半年在中南美洲的 Gap year 背包旅行:
6个月花费3000美金的预算掌控技巧、国际志工服务、世界壮游、与沟通能力。
第二题在未多加思考下答了加拿大现任PM做例子,点出他难民政策
、原住民政策 (因为这亦是我关心的议题之一) 与经济政策等。
但结束之后,发现以政治人物举例非常冒险,容易因为个人政治立场的不同
影响到审核的结果 (尤其事后才知道PM最近的 Scandal,更让我觉得爆掉 lol)
最后一题我是就我自己工作经验的做例子,举出相互尊重团队的成员、
有效率的时间管理与工作掌控、和密切的团队合作来做陈述回答。
这个部分最主要的是学校用来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特别是非英语系国家的
国际学生),在口语表达上的流利程度、用字的精确度以及基本的语法技巧等
不过在回答的组织能力上也需要清楚有条理的表达:一分钟并不长,如果像我
英文说话速度并不快,大概120个字上下时间就结束了,所以简单的条列式、
举实例、和总结能力就相对重要,还有调整自己的口音,不求快但一定要清楚
后记
在送出 Video Essay 后约莫两个礼拜的一天下午,收到了学校的来信
看到第一个字写着 Congratulations 让我心中卸下一个大石头
这五个月的准备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当初评估自己是要带职准备
还是做全职考生也是有一番挣扎,评估过自己的情况与工作 Loading 后
决定专心的准备;在经济上,则是用兼职接案的方式来存钱
曾经想过这样的孤注一掷是好还是不好,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不是跟别人比较,而是评估并选择认为对自己最好的方式做准备
其实准备学校申请的过程就像是职场与人生的回顾
行销的角度来看,申请的学校就是你的 Target Audience
唯有做好市场调查与使用者分析,策略实行才会事半功倍
所以先了解自己的卖点,接着了收集资料以了解学校想要的人才特性
包装并凸显自己的优势,才能提升申请 Package 的最大效益
念完了第一个硕士后踏入社会也有7到8年,累积了5年出头的工作经验
我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好学生或是好员工,出社会这段时间以来有近一半
我做了非常多工作之外我想做的事:壮游、登山、志工、语言学习、社会服务
及参加自身产业外的计画,对于大部分台企老板或管理者来说
我的经验这就是一个标准的漂浮不定鲁蛇人生 lol
但对我来说,人生没有所谓的 SOP,适合别人的人生规划不一定适合自己
我无法接受持续性的工作,特别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任务
于我而言就像是每天残害自己的生命。在有过在台美商企业、国外公司
与典型台企的工作经验后,我发现真正适合我的环境与文化是在海外
当然在海外求学及工作的压力,一定不比在台湾工作小
一定要不断提醒自己的抗压性与挑整自己面对逆境的心态能力要不断地增强
我看过太多的例子,顺着好走的路前进,人生不一定顺遂;
选择难走的路走,人生也不是一定颠沛流离。就像在写职场自我评估一样
永远要知道自己要走的方向,会忘记走偏是一定,但是要懂著时时修正
但我觉得最糟的是,自己被别人的框架束缚自己的人生
因为大家说著20岁要干麻、30岁要做什么就跟做,觉得没跟着做就是错
久了久之,眼中的世界会愈来愈小,也愈容易不快乐
曾听过一个人讲过,家人或旁人帮你让你留学不算是突破舒适圈
唯有自己去归纳、评估、整理、实际处理大小问题,如申请、签证、
财务、社交、生活与工作,才是真正的跨出去,真正的体验人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