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PO,非本人帐号)
(3/21更新Akron offer)
Fields (all phd)
ChemE: Northwestern, Cornell, Purdue, UColorado, TAMU, Rice, PSU, OSU, UMass
MolE: UW
MSE: UMN
Polymer/Macro: UMich, UAkron, UConn
Offer: all tuition waived
UMass ChemE 1/26, with stipend $33000/y
UConn polymer 2/2, with stipend $30664/y
PSU ChemE 2/9, with stipend $30450/y
Akron Polymer Eng 3/21, Teaching Assistantship if TOEFL S>23
Pending
Cornell, Purdue, UColorado, TAMU, Rice, OSU, UW, UMN, UMich, UAkron
Rejection
Northwestern
Education
NTU, ChemE BS
Overall GPA: 3.66/4.3
Ranking: 42/117
NTU, ChemE MS
Overall GPA: 3.95/4.3
Ranking: 37/93
Standardized Tests
TOEFL: 101, speaking 22
GRE: V 153, Q 170, AWA 3
Publications
SCI paper: 1st author * 2, Nth author * 2
Domestic conference posters * 2
Award
Poster Compotition silver medal award * 1
Work/Research Experience
- 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project intership (graphene related)
- 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Polymer material lab)
-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Biointerface lab)
- Teaching assistant for 4 semester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s
C1 教授 MS Advisor (土博)
D1 教授 同校合作实验室的教授 (Cornell 校友)
D2 教授 他校合作实验室的教授 (UConn 校友)
C2 教授 Intern的美国总公司 CEO (retired professor, MIT Alumni)
C2只帮我写了四封(NWU, Cornell, UMN, OSU),其他由另外三人分担
心得:
因为我有念硕士,所以我的例子和感想可能对于有硕士学位的同学比较有帮助,
当然大学部的学弟妹也可以作为参考或借镜。因为申请过程中不同时程的任务各有不同,
以下的心得我会直接用申请时程来分割:
一、意识到想出国 -> 开始做准备 2015年底 硕一上
二、申请季倒数一年 2016暑假
三、申请年度秋季 2017.7 ~ 2017.10
四、送出申请以后 2017.11 ~ present
一、意识到想出国 -> 开始做准备 2015年底 硕一上
申请学校过程并不容易,因此够强的动机很重要,必须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何,
对于自己实力的认知,以及能够接受的落点也需要审慎评估,然后才开始准备
我想出国的时间点非常晚,是在两年前念硕一上学期的时候
当然身边已经有数个同学拿着全额奖学金出国念phd,无知如我这才知道
1. 出国唸理工phd有奖学金且不用学费,比较像一份工作
2. 上述的奖学金是常态而不是特例,化工系够好的学校都有钱可以养你,
虽然竞争激烈,但够努力还是很有机会,不至于难如登天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得知这个资讯的时候恰逢分手,日常生活空了一块,多了许多的自由
加上出国念书的同学们又纷纷在社群软件各种秀照片(?
在这些外在刺激之下,我这才渐渐把出国念phd这件事情考虑进人生的安排之中
在此之前˙我从大一到大四贯彻的自我要求,从来就是赖在系上30%左右,
刚好够推上硕班就好! 所以成功推上之后我就开始打混XD 导致大四GPA创下新低
而在申请时这些都是必须接受、必须扛住的事实
在观察、评估过历届的申请结果后,我知道想要申请上好学校的phd所需要的条件包括
高GPA 过关的英文检定 发paper 如果没有凑足三个愿望,
你就需要有个拥有强大人脉的老板,并且还要老板肯帮你牵线
那我自己的条件呢?
1. 偏低的大学GPA
2. 超过四年未曾练习的英文
3. 硕班的实验室偏凉,实验室已经没有博班学长姐,历届硕班生鲜少发表paper
主要是因为我们实验室以接产业的计画为主,novelty比较不足
并且老板相信硕班学生只要认真做研究,自然就可以学到很多,发paper不重要
...是没错啦,但是没有paper的硕士申请phd,就像没有酱汁的炸虾,没有试吃的必要
硕一上看着自己的条件,还真是不太乐观,可是学校捧著钱请我去拿学位这种事情
对我来说吸引力真的很大,再加上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确定自己也蛮有兴趣的,
所以两年前我就傻傻地走上了这条路。当时我心想,反正硕士班期间把研究做好、
把英文念好,完全是百利而无一害,那怕最后没有真的出国念书也是稳赚不赔
二、申请季倒数一年 2016暑假
这个时间点要规划、确保在申请季开始前可以做好以下三件事:
考英文、做研究发paper、经营4~5个推荐人
Standardized tests
这个时间点必须规划好英文检定的时程,该补习补一补,该报名考场报一报,
报名了才会有动力准备。两次英文考试我都一战侥幸低空飞过,所以心得看看就好
GRE我有幸考到OKE经典美语的台大奖学金补习名额,我觉得很有帮助,
教作文的eko老师很强,每次上课都会表演一边聊天、一边在30分内写满500字。
可惜我太懒惰没有认真练作文,所以作文只有可爱的3.0
托福的部分我有补SK2的冲刺班,补习的最大助益就是可以很快帮助你理解这个考试
在干嘛,对于研究生来说时间非常宝贵,需要看paper做投影片做实验当助教等等,
推荐研究生申请者们有经济余裕可以补个习,除非自己英文很好且纪律性强
Publication/awards
通常申请季前一年,能不能在期限内发paper已然大局底定。我主观认为硕班或专题期间
那一两年的成果,能否发表到不错的期刊,还是有运气成分在内的。套一句系上教授的话
,如果实验结果总是如你所预期的话,这实验估计也没有什么价值。所以没paper的话也
不要气馁,你就得要洗出别的亮点,像是:
- 拿杰出TA奖 (班级人数少于80人的话不能申请这个奖)
- 多参加conference
- 争取去大公司实习的机会
- 去名校实验室交换、做暑期研究
或者其他任何跟研究能力、创新或毅力有关的竞赛,目标就是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特别且
有潜力的申请者。如果在台大化工念硕班的话,我所知道比较常见的奖项有:李长荣化工
奖学金(每年发超多人)、各种研讨会壁报竞赛、参加系上博士资格考前几名的奖学金等等
,都可以让你的申请背景多少加点分。有paper的话恭喜你可以安心一点,起码不会被来自
各国的强者们辗压;若是有IF>10以上的一作,或是数篇一作加起来>10,则很可能可以把
你的选校拉升一个档次。话虽如此,很多时候paper的点数真的不是能够强求的。最近听
到过一句话:paper多不多取决于学生,质量高不高则是取决于老师,我觉得有点道理。
某种程度上自己研究成果的天花板,在你选完指导教授以后就定型了,所以说跳下去之前
要慎选,选完尽力做就好。
我自己的例子,可能加到分的东西就是两篇一作水paper,另外产学合作的经验看起来比
较特别,也有拿了个壁报奖及洗了TA经历。真要深究起来其实永远不会知道是哪个因素起
到了加分作用,毕竟application看的就是整个package
Recommendation letters
经营推荐信的部分,基本常识是你大学期间就要做过专题、或起码导生宴的时候认真跟导
师聊天,最少最少你要有几门修到A+的课吧! 没A+你要去拜托教授写推荐信,教授也会很
为难的。一般建议申请者起码要经营出4~5推荐人,一个推荐人请他写8~10封较为适当。
人选的部分我自己觉得的优先级是:
跟目标学校招生委员会成员有私交的教授>>>>>>有一起做过研究的教授 > 一起meeting
过几次的教授 = 实习/工作公司的上司或老板 >>> 修课的教授 = 大学导师
如果可以拿到跟该学校招生委员会认识的推荐信,或者推荐者能够私下将你引荐给对方
教授的话,你的申请将会如有神助;其次如果没有私下牵线的人脉,下一个选择就是选
跟你熟的、能够在研究能力上为你诚心背书的教授为佳;再往下,根据我看到的一亩三
分地乡民的说法,修课型的推荐信(DWIC, Did Well In Class)没有什么帮助,尽量避免
选择这样的推荐人,因为内容可能太浅或太少。话虽如此,我也有听UConn的教授私下讲
过,有些招生委员会其实会懒得看推荐信,因为量太大了,顶多确认一下有没有推荐信里
面偷偷讲你坏话的,才会筛选出来特别留意。若是这种情况,推荐信内容只要是正面的、
安全的,字数不要太少(>150),那个修课的教授和导师也不失为一个安全的选择
我为了经营推荐信,有主动去和那些平素跟我老板关系好的教授们聊天、请教申请的事情
,主动去参加他主办的讲座等等,目的就是要提前帮教授们生产出一些可以写在信里的具
体事蹟,这样对方帮妳写起信来也会比较踏实和轻松。另一封请产学合作对象的老板写的
推荐信则是拜托指导教授为我引荐的(对我就是妈宝),但就结果来看也并没有什么奇效
三、申请年度秋季 2017.7 ~ 2017.10
这个时间点步调应该要开始变得紧凑。我运气不错,服役的单位可以让我平常有大量的时
间坐在位子上准备申请文件和上网填资料,在这边就不出卖我是哪个单位的了,反正我们
也已经是末代的一年替代役
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我认为该如以下的顺序进行:订选校策略、写CV、套词、写SOP、
催推荐信
订选校策略
如果是已经有硕士的申请者,我们的选校很大程度会受到自己硕班研究领域的限制,毕竟
如果你想写出一份有说服力的申请文件,一定跳不开你硕士的主题。我自己本身不排斥拓
展一下领域,所以我的策略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兴趣尽量定义的广一点,polymer我都可以
在这种路线之下,因为polymer是一个非常interdisciplinary的专业,我们可以申请化工
、材料,或独立的高分子系,以化工来说,每一间学校最少都会有3-5个教授是做polymer
相关的研究,所以SOP并不难写
我自己的选校就跟台湾的外交策略一样,走的是务实的路线,我深知UMN ChemE (top5)和
UMass Polymer (top 1)上的机率微乎其微,因此转而申请UMN MSE和UMass ChemE,我是心
想这两个系的排名相对来说比较中间,录取我的机会较大。剩下就是参考历年学长姊的选
校,把ChemE top 30 的学校丢一丢;UW则是据说化工系最近很穷,今年全部只收了一个
来自中国的国际生,所以申请MolE才有机会被录取
Polymer专门的系的部分,我也想分享一下我自己打听到的讯息,以及我主观的认知:
UMass高分子系规模大,里面教授大咖也多,但是据学长的说法,这个系近期不太收台湾
人,另外最近这间高分子系的Funding相当有问题,给phd学生的薪水少,似乎还有听
到钱不够所以把学生遣散的消息,所以真的对这间有憧憬的话不如申请化工系,拿到
offer以后化工系也有几个作高分子的老师,甚至也可以试试看能不能跳过去高分子系
找指导教授,想知道详细运作方式可以再问我
Akron的部分,polymer学院分成两个系,polymer science和polymer engineering,每年
最多各收一个台湾人,很看重publication。至于两个系之间的差别,engineering这两年
多了一个policy规定申请者需要托福口说23分以上,因为第一年PhD学生一定要当TA才会给
你funding,此外engineering近期被挖走了一些好的老师,在人少钱也少的情况下收的人
就会少,竞争变得更激烈;反观Science剩下的好老师多、收的人也多,如果要选一间的
话建议申请polymer science
UMich Macro是一个跨系合作的program,每年最后只录取6~7人,其中大约两个是国际生
,通常会是印度中国各一,台湾学生其实可以不用申请,但我很想去所以还是申请了
UConn据说前几年有被挖走两个好的教授,元气有点受损,这间每年只收4~5个phD,属于
小而美的学校,里面的教授多数都是中壮年,研究也都很有潜力,据说这间毕业在美国
就业也是没有问题的样子
写CV并套词
订好选校策略、做出一个版本的CV以后就可以开始套词了。虽然我自己的套词没有发挥
任何效果,但我还是想写一些建议哈哈,套词的时程建议7月左右开始,那个时间比较少
人套词,教授的回复率会比较高。套词信写得越短越好,简单的写你是谁、毕业自哪里,
说明你想申请他所在的系,顺口问问确认他有没有要收人就好,随信附上CV/publication
他想看会自己点来看。化工系套词感觉蛮难有效果的,老师们通常比较想从committee筛
选过、收进来的pool里面挑人,比较省事。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你的资历能够用套词的
方式impress教授,那你通常也可以通过该校系committee的审核
所以我认为,可以考虑把套词的目的缩减为"确认该教授今年收人与否"就好,这种问法
回信率高(因为很好回答嘛)。确认该教授有收人之后,你的SOP里面就可以提到他,这样
可以使你避免在SOP里面提到不收人的教授,白白浪费SOP篇幅以及让你潜在的老板审到你
的资料的机会
写SOP
因为我在选校阶段就已经锁定polymer领域了,所以我的SOP当然就是以polymer当主轴,
我自己的做法是只针对每间学校客制化倒数第二段的内容,当然这是在我详细确认过各校
对于SOP的描述和要求之后,确定我可以用同一篇来涵盖所有各校提到的重点,才下笔开
使写。其中TAMU、PSU和Purdue对于字数有要求,其他各间学校则规定较宽,因此我写了
1000和600字两种版本。一开始我遵照着伦伦blog提到的方法,把所有值得一提的经历写
下来,接着再进行组织筛选。我的经历有:修过一些polymer和bio相关的课并拿到好成绩、我有两
段研究经历、一段产学合作实习、当过TA等等。
但写一写我就觉得,都唸完硕班、做过不止一两年研究了,还拿修课高分来说嘴,感觉很
蠢,所以我就把修课的部分全部拿掉,并且将主轴定为"我想当个applied scienctist,
衔接高分子领域产业与学术的gap",写出了1200字左右的第一版,分段内容如下
第一段想要抓住教授眼球,所以说说我是谁我想干嘛,我发过paper得过奖,我想++贵系
第二段写大学部专题内容,是我研究生涯的开始,并且参与到不错的成果,挂名paper
第三段写硕班的研究主题,延续对高分子的研究,发表一篇一作paper
第四段写产学合作的内容,描写自己如何解决产业界的问题,并且也有具体的paper、
壁报得奖等等的产出,算是我整个履历的亮点
第五段写一下我对于自己研究领域的愿景、看法和兴趣,连结到我为啥需要念博班
第六段客制化,想跟哪些教授做研究,提到该校跟那些产业界有吸引我的合作内容
第七段就是看着官网写一些漂亮话,我已经准备好了等等
我的想法是,每一段一定都要精简好读,教授没空/没心情看废话,如果他们都只用眼睛
随便scan过去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埋亮点,例如你发过paper的事实或是研究领域相关
的keyword,在茫茫文件海中看到自己领域的关键字应该会让教授精神为之一振。
但我事后检讨,其实我这样的写法有点类似扩充版的CV,每段各自为政,都注重在事实经
历而不是我自己职涯方向上的思考和追求,算是我这写法的弊病。
照着最初想法写完第一版之后,通常字数会爆开个10~20%左右,接下来就是要砍字数。
因为整篇文章架构已经完整,砍字数的过程可以让整个文章的品质变高,许多相较之下
irrelevant, minor的内容可以被修掉,字句也会变得精炼简短。当然砍的过程中也会面
临找不到东西可以删减、剩下的内容都都很关键的困难,此时就是重新全盘检视哪一段
内容比较次要、不提到也OK的时候
催推荐信
催推荐信的部分,我在一年以前就陆续找好推荐人,并且在截止日期提前一个月,密集
统一在同一天寄出推荐信通知到教授们的信箱,以免届时他们还要在信箱里翻找。之后
的一个月,我大概每一两个礼拜就会寄信稍微催一下尚未上传推荐信的教授,毕竟确保
推荐信准时地被提交也是申请者自己的责任
也因为想要在申请截止日期前一个月就发出推荐信通知,我这才发现OSU, Rice, UMass,
PSU, TAMU这几间学校的申请系统上,需要我submit整份申请,然后才会寄推荐信通知给
教授们!因此这几间学校我就选择在10/30就submit了我整份的申请文件,比我预期的还
要早了很多。其他间没有把推荐通知信和submit绑在一起的学校我则是11月中送出
四、送出申请以后 2017.11 ~ present
12月初和1月中,我各有一篇第一作者paper如期被accept,于是我就一间一间寄信去系上
的招生信箱,或是寄信给系办小姐更新这件事情。遇到文章被审很久的情况,如果有幸被
accept的话就祈祷还不算太晚,还会被负责审核的committee考量进去
另外这个时期也可以注册一下一亩三分地,研究一下怎么赚积分(分享自己的申请时程、
申请心情、每天登入签到等等),因为有些实用的贴文需要足够的积分权限才能阅览
我也有用wechat加入一个中国人的化工材料2018申请群组,发楼一下中国留学生的申请状
况,顺便听他们吹捧/酸他们伟大的党中央(这几天里面真的没人敢提到袁世凯啊什么的),
因为同是国际学生申请者,在这个群组里接收到的资讯比起gradcafe上更快又更完整,
像是UW的molE今年就还没有人po在gradcafe上,但群组里已经有小伙伴回报offer了
提一个小知识,就是gradcafe上录取回报的页面,把鼠标指到decision&date字段末端的
红色小菱形,可以看到GPA和GRE分数,我很晚才发现这件事情
最后,小弟我仍在等待Cornell ChemE, Purdue ChemE, UMich Macro, UMN MSE等等学校
,如果有被上述学校录取的大大,同时有更好的offer,拜托尽量在三月底以前拒绝,
好让offer有机会补给其他台湾人,大感谢
FAQ
要怎么评估选校
强者我UMass同学去年的文章讲过,以台大化工举例
落点的学校美国排名 = 大学毕业成绩系上排名,硕班的排名则不重要
用其他条件去弥补低落的GPA绝对都是事倍功半。站在系所的立场,教授们都会希望用尽
量客观的方式筛选录取的人,每年来自台大的申请者很多,因此各名校倾向认定大学GPA
就是最客观的标准,他们相信四年的整体表现比较能够说明你的学术资质和付出的努力,
其他条件不是不重要,而是太难以量化或者有失公允。至于申请人数较为零星的非台大申
请者,GRE成绩可能就会派上用场,用来辅助筛选你的资质
据台大系上教授和补习班老师们说,这两年化工系申请phd的数量突然暴增,估计最近几
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可能是台湾的就业和就学环境,推力越来越大,大家这几天看新
闻想必也有所感。所以说如果有条件不够好的申请者,想在中研院或系上多蹲几年研究助
理拼名校,可能可以考虑一下早点申请早点出国,就怕申请化工phd的难度一年比一年高
也建议选校都要丢几间保底,不要觉得你跟某篇文章的条件很像,就大胆照抄他的选校,
录取文很可能会有幸存者偏差的情况,往往是录取结果较好的申请者才会倾向分享
关于申请美国phd,硕士申请者和学士申请者的差别
美国就是一个看实力的国度,实力高低的判读取决于你能否在同时期的同侪之间脱颖而出
。大学部的申请者,专题研究期间能够做出成果、并且发表的人是少数,因此对于大学部
申请者来说,只要拿出少量具体的研究成果就可以脱颖而出了,所以往年大学部的申请者
常常可以看见在台大排名30%以后,却还是能申请上top 30 甚至 top 20的例子,就是他
们在研究成果或其他特殊表现上还是展现了他们的优秀
若是硕士毕业的申请者,你就要有扎扎实实甚至华丽的研究成果,不然你比别人多花两年
时间,却没有能拿来说嘴的东西,很难说服招生委员会相信你是个优秀、有潜力的研究生
所以对于成绩不好的人来说,多念一个硕士并不会让你更好申请上,而是要多念一个硕士
,并且在此期间还能够比你的同学们更加优秀,才是有效的加分经历。这么说虽然有点不
好,但台大化工系硕士班一旦考上/推上了,要混毕业真的并不困难,起码要发表个两三
篇一作以上才能够稍稍脱颖而出
申请学校大概要准备多少资金
出国念phd对我来说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善用爸妈和政府从小花在我身上的教育资
源所培养出的成果,在不花家里钱的情况下达到出国留学和投资自己学历的目的。为了练
习贯彻自给自足的理念,我在硕班以后就开始透过接家教和助教的薪水,加上实验室给的
钱,在应付生活所需之余也存够了申请的资金,最后申请完看着空空的户头有种梭哈的畅
快感。我自己申请至今陆陆续续的花费有:(假设美金1:30)
ET$ TOEFL * 1 = 5400
ET$ GRE * 1 = 6150
补TOEFL - 团报 - 破百奖金 = 11600 - 1000 - 1000 = 9600
补GRE - 奖助减免 = 30000 - 30000 = 0
ET$ TOEFL 送成绩 * 9 = 5400
ET$ GRE 送成绩 *10 = 7500
台大成绩单寄送 * 5 =755
申请费 * 14 = 35000左右
润稿费用 *2 = 6000
-------------------------
总额 75805
有些学校在申请过程的初步审核、尚未录取时,可以不用正式缴交英文检定和正本成绩单
,所以务必在网站上看清楚申请规定,以免花冤枉钱;另外可以看到我有一条钱可以省,
就是送英文检定成绩的钱。当初太早考试了,还不清楚要选那些学校,所以免费送成绩的
四个额度就被我放弃掉了。早早立定志向的申请者就可以利用那四个额度,加减省一些钱
结语
从萌发出国志向到现在恰好两年多一点,所以我算是留学版的菜鸟,可能有些心得和道听
途说的情报会流于主观甚至谬误,还有待其他前辈/老司机多多指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着饮水思源头的心情,往后的学弟妹如果是化工/高分子/材料领域申请者,有需要
找我问问题或给意见,可以填表单(https://goo.gl/forms/ZzeHhwf15XMpaZpn2),因为这
不是我的帐号所以别用站内信。
最后谢谢我的指导教授和D2教授、L教授这两三年来的悉心指导,
谢谢C2教授和D1教授的大力推荐,我才有幸能取得人生下一阶段的入场卷
谢谢许家兄妹在我人生低谷时拉我一把,你们是我很重要的家人
谢谢硕班期间跟我一起喇赛、作实验的学长和同学们和RKN,让我准备出国的过程不孤独
谢谢在服役期间一直嘴我、叫我去重训的低能室友
谢谢申请路上carry过我、启发过我的所有人
谢谢爸妈,从两年前的极力反对,慢慢地被我说服、接受我要出国这条路,到后来还会主
动关心我申请的进度和状况,谢谢你们的包容和支持
求学阶段是一段奇妙的人生经历,高中上大学时很多人是分数到哪就去哪,我也不例外。
这时候眼界窄、能看到的选项很侷限,所以面临选择时扛上的压力也轻,直到大学念完时
才知道那年作的决定,机会成本高得吓人。大学及研究所时期,我自己在有意识或无意识
的情况下也做了无数选择:时间投入在哪、要选哪个老师专题、要选哪个领域做研究、要
不要念研究所、要去科技业还是传产、要走学术还是工业。我的目标曾经是听从爸妈的想
法,推上本系硕士、出来找个稳稳的工作、平凡认分的过生活就挺好,过程中我几乎未曾
停下来、静下心,扪心自问自己要的是什么,大概就是活在他人的期望里了
两年半前送前女友过去美国交换时,我惊觉一个排名偏后段的学校,硬件设备、宿舍品质
竟然都海放我的母校,也许就是那时候开始对出国产生向往。那段旅程和随后发生的故事
恰恰是个契机,开启了我走向出国留学的这段过程,也才发现了学术研究这个小宇宙的浩
瀚无垠与博大精深,非常有趣。申请的结果大致符合我的预期,没有中箭落马的失落,也
没有中彩票的狂喜,总的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一个努力的自己吧。过去的我欠缺平
时与内心的对话,以及对自身足够的了解。我慢慢意识到,了解自我是个动态的过程,要
不断的练习,面临诸多选择时才能无惧,事后才能无悔。希望留学版的大家都能追寻、到
达自己内心之向往,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