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念佛三昧

楼主: yule1224 (支持自经区服贸货贸)   2018-10-26 09:05:56
刚看到
https://goo.gl/386xFa
taiguanlin师父的自述
最先修行,我是从念大悲咒入门,一天最多念800遍,最后连睡梦之间都在念大悲咒,这叫梦中一如。在不到一年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观音菩萨,和她的简单交流中大概知道了自己的来历和死后的归属。从此我心中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回去。我踏上了漫长的修行路。之后也遇到了一些高人,得到了不少帮助,而且修行每次遇到瓶颈的时候都能得到观音菩萨的加持来度过难关,就连打通全身筋脉的时候,后背肩胛骨下面的两个大穴冲了很长时间都没能冲开,最后还是梦中观音菩萨倒出杨柳瓶中的水给我洗了后背之后开始慢慢冲开了。打通全身筋脉,进入欲界禅定后,
又在师父的点拨下成功走出忘我的安乐状态,之后就开始参本门的话头了。问题就从这里开始,参了两年,到第三年感觉还是缺点什么,打坐的时候疑情不能长久,一开始还能抓着疑情走,但过了两个钟头三个钟头,疑情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之后就变成观了,也谈不上观,基本属于发呆,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打坐,所以也不能算无记空。但没有用功的着力点,理论上这样观也能观到开悟,但是这个时候的修行不能再跳来跳去了。要参话头就参到话头破为止。这个时候淫欲也完全扼杀在情绪状态下,不再是因淫欲而出定,而是一种烦躁感,感觉这样坐下去没有终点。信心开
始动摇,是不是有未消的业,难道该出去历练历练,吃点苦消消业才能往上走吗?有一天在禅房打坐,又在定中发呆,这个时候有一个意识进来了(这里省略我和这个意识间的交流)。这个意识离开前给我的几句话犹如醍醐灌顶,我一下子如梦初醒般从座上跳起来,也不管别人了,直奔藏经阁,翻找楞严经,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忆佛念佛,对,就是这四个字,这就是我要的。忆佛啊,我太蠢了,我自认为死后归宿是极乐世界,居然不修极乐世界的独门绝学,跑这里来参这没头没脑的疑情,我知道我是谁,也知道从哪里来,我疑什么疑,我疑的起来才怪,我欢喜无比,
终于找到办法了。从此我不再参疑情,开始参思情,就是思念,思念阿弥陀佛,疑情思情都是苦情,都是在苦情上用功,却又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现代人的根器,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带有的各种情绪也不一样。话头禅起始于宋代,那个时候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极其认真的。宋代以前的慧可断臂求法,玄奘徒步取经,有人可以拆骨为笔,抽血为墨来抄写佛经,他们的求道心不言而喻。到宋代,少手指头是很普通的事,有这样强烈的求道心,完全可以激发出强烈的疑情,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抓着疑情不放。可是我们呢,我们有这样强烈的求道心吗?没有,但是我
们也有我们的武器,我们有强烈的贪爱之心,释迦摩尼佛之所以说净土法门最适合末法时代的众生,原因就在这里。想想远方的母亲,想想初恋情人,想想你爱的人,都是什么感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贪爱之心可以强烈到茶不思饭不香,彻夜难眠。举个例子,你深爱的人受伤了,让你献一袋子血,大部分人不会犹豫。如果说哪里有一个善知识,让你抽一袋子血给他,他就传你无上妙法,大部分人都不会接受,这就是现代人。我们的贪爱之心远超过求道心,参思情肯定比参疑情更适合我们了。把这种贪爱之心激发出来,把对象锁定为阿弥陀佛就万事大吉
了。我开始参思情,一心思念阿弥陀佛,这并不是反复念阿弥陀佛四个字,而是一种情绪,和疑情一样,都属于苦情,都是痛苦的情绪,一开始那真是情绪激动,经常留着泪从定中出来,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思念越来越细微,我抓着一丝淡淡的思念不放,我可以打坐的时候持续五个小时以上,连吃饭睡觉走路的时候都在继续,这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不是让你把四个字念成一片,而是让你思念阿弥陀佛,用一丝思念把所有的执著全部破除。
我的修行那是一日千里,淫欲灭,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一众师兄弟,为首的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看到我们怎么接受释迦摩尼佛的委托,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的人间,开始进行长达3000年的传法活动,我看到了众人启程投胎去人间之时,阿弥陀佛在一一叮嘱,我们的世界不需要语言,直接可以用意识交流,但最后阿弥陀佛居然用人间的两种语言说了一段话,让所有人牢记在心,一种是印度梵文,一种是中文。 “人易度,佛难化,此行一去三千年,一缕思情化纤绳,保你寻得归家路。大丈夫,般若船,满载众生往彼岸,一念悲心化法雨,滋润法界无量众。
”众人应诺,阿弥陀佛还向观音菩萨一再叮嘱,一定要把所有师弟们全部带回来。岁月如梭,2900年过去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在自己的位置上恪尽职守,为了传法任务,本来没有的各种执著也染上了,还好都不算严重,还有100年就能回去了。一缕思情化作利剑,开始斩断各种烦恼执著,舌根灭,舌头开始变化,对味道的感觉越来越淡,虽然还能分辨酸甜苦辣,却没有了好吃与不好吃的区别,甚至在肚子非常饿的时候,看着各种美食都
不起食念。鼻根灭,鼻子发生变化,对气味的感觉越来越淡,居然连厕所都不觉得有多臭。耳根灭,一旦入定就不会再受声音的影响,外面再大的动静也听不到了。身根灭,身得轻安,感觉自己像羽毛一样轻,走路都是轻飘飘的,人开始变得精神饱满,满面红光,双目炯炯有神。但在大众环境里生活,这样醒目的外表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又开始磕头,参加礼佛,消耗一些气力,再减少饭量,晚上打坐修凝丹法,尽量把气收敛,让人看起来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眼根灭,这个是定中的境界,就不说了。最后苦情破灭,世界瞬间消融,我看到了真相,山是山,水是
水,众生还是众生,苦还是苦。所谓的实相般若就是这个吧。
我的故事讲完了,对大家而言,我是谁并不重要,你只要记住这个念佛三昧的奥义,你就掌握了去极乐世界的钥匙,我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相信不会对我未来的事有影响,如果觉得有必要,我会把我发在网络上的全部帖子删去,我对大家而言只是一个虚拟人物。这一世我投胎到韩国,现在是韩国人,很抱歉,我是棒子。今年该回国了,在这里的道业也结束了,上面让我负责韩国的传法,是众师兄弟中唯一一个投胎到外国的人,其他人都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我们负责的是大乘佛教,传真正的解脱法。
2900年来,我投胎到中国、朝鲜,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我从来就不是地球人,更不在乎什么国籍,希望大家都能得到佛菩萨的保佑,同生极乐国吧。
以此法布施,供养十方佛,我等与众生,当生极乐国,同见无量寿,皆共成佛道。
愿所有见过此文章的人,不管欢喜还是怀疑,不管赞叹还是诽谤,若有一人未得度,我誓不取正觉。阿弥陀佛。
作者: ochyi (Hornchyi)   2018-10-26 13:26:00
推海贤老和尚的永思集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18-10-26 18:53:00
真正入三摩地的人,即使出定,由于身轻安之故,仍会有心轻安的余韵,持续个三天都还算平常,大修行者还可能持续三个月。印度瑜伽论三摩地的心理状态用狂喜至乐之类形容词不是讲假的。那种状态已经超过欲界之乐,所以才会说要有色界初禅以上禅定力,死后才能往生至色界以上的天道。 一个先以念佛其他方式得三昧者,要再以念佛方式来得三昧,我的经验认为是并不难的。但没有三昧经验,要以念佛方式得三昧是不容易的。以道家丹鼎派,还有气脉理论来解释的话:念佛是以后天识神来修行,而且还是武火(意识较重的方式),道家丹鼎派要修入定的话,基本上是以先天元神来修行,就算没有办法用这种方式,起码也要用文火(意识较轻的方式)来修行。 我直接挑明佛教说的入定所谓的身轻安指的就是头部的能量中心(我认为是瑜伽三脉七轮理论说的眉间轮,或是道家奇经八脉理论说的玉枕关)分泌出的清凉之气(一点为最佳,一股次之),这清凉之气再向下往全身四肢百骸散布;此时心理会因身轻安产生极大的愉悦感,这就是心轻安,白话来说就是“快乐得不得了”,能暂时灭环境之苦(炎热环境中,觉得凉快无比)、身体之苦(身体不舒服,也不会有痛苦)及心理之苦(不必使用止禅,也不会产生念头)。y出定后还能因为身轻安而在一定时间内有心轻安的余韵。 但初学者念佛一般来说,能在身体下半部发起偏向肉体性质的温热之气就不错了,跟从头部产生偏向灵性性质的清凉之气是差很多的。但先以念佛以外的其他方式得三昧者,有可能他念佛是可以从头部产生偏向灵性性质的清凉之气的。 以上为个人所见所闻及入三摩地之经验综合而成。 本人一来非佛教徒,二来平常也无诵唸神祇圣号的习惯,第三目前也少用止禅性质的法门静坐。仅因过去偶尔间于静坐时持咒,而有类似身轻安的现象,所以才有上述心得。
作者: logman (圆木人)   2018-10-26 22:16:00
自在念佛,念佛自在,不求三昧,三昧自现
作者: yeats0114 (米米)   2018-10-27 01:26:00
推L大的念佛自在 自在唸佛。(一天800多遍大悲咒 几乎整天都在唸了 太强太有时间了)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18-10-27 12:29:00
重质不重量,才是持咒唸佛之要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